首頁>Club>
若要發展中醫,該不該去改變這個框架?中醫的理論框架是“陰陽五行”嗎?
11
回覆列表
  • 1 # 國學新知堂

    中醫發展的理論框架仍舊是《內經》為我們提供的,我們要繼承和發展中醫學就要沿著古人的發見之路繼續前進,我們要接受《內經》思想所揭示的研究方向而不要毫無批判的接受它的結論。

    古人透過觀察四時的交替,寒暑二氣的盈縮,概括了物象規律,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謂的生即由出外,所謂的長就是盡在外,收是由外返里,藏則盡在裡。伴隨著陰陽二氣的消長,萬物隨之出入動靜。無形的氣是萬物出入動靜的原因。所以陽氣我們應當理解為物質而不是功能,人們白天勞動,夜晚休息睡眠。要描述這一現象,我們的需要在生理學引入陽和氣的概念,它白天在胸隔心肺之上,當人進入睡眠狀態時它又返回並藏於肝腎之中。能否在現代解剖和生理學的基礎上成功引入陽和氣的概念,決定我們中醫學術是否成功發展的重要課題。另一面,世界上沒有永動機,生命活動本身需要能量和物質驅動,陽和氣的引入在生命科學中並非沒有可能。陽和氣雖不可見,但場的概念也是不可見的,不可見並非意味著無有。

    由太陽、地球、以及海洋、陸地、植物、微生物、動物、人類文明組成的系統是一個整體,人和人類思想是這個整體的組成要素,這是內經天人觀的精神實質。海洋、陸地、植物就是抽象的水丶木丶土,它們在這個系統中的基礎作用和地位就相當於肝脾腎在人體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研究宏觀自然現象、社會組織的結構和規律、人體的結構和現象,甚至物理現象都將遵循同一個結構和規律。這是我理解的天人觀。

    研究系統必然涉及它的組成部分,與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問題,對此《內經》給出了五行和生克關係。但五行與生克過於機械不能充分刻畫與描述這個系統的特徵,而且五行生剋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也存在巨大困難,所以我們不要無批判地接受它,我們需要在現代物理學、生命科學和哲學的基礎上,重新研究和探索並試圖找到更符合邏輯規律和客觀事實的規律和原理來代替它。

    如果中醫學基本理論的研究能獲得重大突破,將是人類對自然與生命理解的飛躍性進步。

  • 2 # 小土學風水

    我們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中醫,記得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先生(中醫)說過。

    祖宗留下法,惜無傳法人。我們來談一談中醫,只是個人的一點小見解和認知。

    中醫的理論基礎,也可以稱之為框架。

    一,陰陽五行學說

    1,陰陽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它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內容和辯證法因素。陰陽代表著事物 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絡的兩個方面。你不可以否定陰陽。至少作為一個華人否定不了。

    2,五行學說是的一種樸素唯物觀和自發辯證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與變化所構成。有的是直接五行對應的五種物質,有的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按其特點,抽象的概括不同的事物。

    二,臟腑

    1,心,肝,脾,肺,腎五臟,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和腦脈骨髓,膽,女子包齊恆之腑等等器官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2,臟腑生成的精,氣,血,津液等重要 物質以及它們與臟腑之間的關係。

    中醫的臟腑和西醫的臟器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他不僅有一定的解剖學概念,更是一個生理病理概念。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過程中,經過反覆的實踐逐步總結出來的。

    三,經絡

    經絡是人體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氣血執行的通道,“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你所有的內臟器官,孔竅,皮毛等組織連線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是人體氣血執行的通道,以後有機會再給大家一一介紹。

    四,診法

    中醫的望聞問切,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中醫把望,聞,問,切有機的結合,也就是 四診合參,系統的瞭解病情,做出正確的判斷。

    五,辯證

    辨證是中醫認識和診斷疾病的方法,辯論的過程既是診斷的過程。運用中醫理論,分析產生的症狀等病因,判斷疾病的性質,從整體觀念出發,而做出明確的診斷。

    中醫的辯證方法很多,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辯證,六經辯證,衛氣營血辯證 和三焦辨證等。八綱辯證是概括性的辯證綱領。各種辯證都是以臟腑學說為其理論基礎的,臨床應用中必須互相聯絡 互相補充。

    以上的基本是中醫理論及理論基礎的基本框架。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中醫著作,很多的都是圍繞著皇帝內經來分支的。我的理論基礎都離不開皇帝內經,經過後人的無數的總結和和完整,讓我們的中國的中醫的理論體系越來越完善。

    中醫是什麼?是我們華人自己的醫術。

    為什麼要改變中醫的理論框架呢?中醫是勞動人民長期和疾病作鬥爭的一種理論總結。你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來更好的發揚中醫。

    誰又有能力改變中國的中醫的理論框架呢?一個人的或者一個團隊的理論,就可以隨意的動搖中國幾千年的傳承文化嗎?中醫是我們的國粹,不能改變這個框架。

    中醫是美好的,需要我們大家去繼承和發揚,去完善。

    我不是中醫,但我願意為中醫的發展貢獻正能量,他是我們中國綠色的文化。

  • 3 # 白鶴山人851

    謝謝邀請,中醫理論框架在醫經中如“黃帝內經”,“易經”。而陰陽五行包含面廣、在天、在地、在人。在天地而立八綱、在人而系五臟,臟腑表裡、經絡有道,人體上應天、下候地,精氣血三寶主精主神、存陰抱陽,陰陽調和以合、三寶聚在、人體性命安康。五行、天地分方位,分五色。寄人體中五臟亦五色。陰陽運動調和,與天地自然同,五行化生。五穀精微走五臟,氣分清濁,清則昇陽、濁可降陰。食物生津、化氣造血,陰陽會和血氣強生精,後天補先天。補足填髓益腦,腦為降官心腦相連,精足則生神。何神?精神百倍、志意堅,古人言: 聚精會神 。如是此人先天不足、後天不補,陰陽不調,五行不俱,“聚精會神”四字解釋於認真而已,何以為“真”?如此如此。

    自然的存在,能改者非神而聖啊。

  • 4 # 李名鋒醫生

    關於這類問題,我己回答了很多,引起了朋友們的極大興趣,探討熱烈,作為一個臨床醫師,用中醫的方法,治癒了很多患者,很願意再說說我的觀點。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古人在觀察日月星辰、四季變化過程中,創立了陰陽五行學說,並且引用於人體的生理及病理變化過種當中。

    藏象等學說,創立於戰國時期,當時古人對人體有了解剖上及功能上的認識;古人在觀察自然與人體的變化過程中,又創立了六淫致病學說。於此建立起中醫學理論體系。

    先秦時期,人們的共同思想是《易經》,因為它包羅永珍,它是古人在認識、改造自然當中,對事物運動變化規律的學說。當然醫學也在其影響之列,戰國至秦漢時期,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時期。《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醫學典籍,標誌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立,即理、法、方、藥體系的基本形成。

    中醫學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標誌著中醫學作為一門科學的誕生。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有:

    陰陽五行學說,為認識人體提供大的方向理論;

    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為認識人體正常形態生理功能提出理論依據;

    病因、病機學說,是疾病發生髮展變化的理論;

    辨證論治:根據人體的變化,提出治療的總體方向;

    理法方藥:最終對疾病的處理結果。

    我總結為:中醫是,以陰陰五行學說為框架,以髒象學說為依據,以辨證論治為主導,以理法方藥為結果的一門學說。

    一套理論的形成,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因為它有存在的客觀性,若要發展它,基礎理論是不能改變的,因為你也改變不了,為什麼呢?現代科學研究微觀領域己至原子、粒子、夸克,但仍進入不了盡頭,但陰陽學說就解釋了這種現象,這就是共性與個性的哲學關係。

    你說你能改變的了嗎?

  • 5 # 九九177552022

    我覺得中醫是一門自然學科,不需要什麼框架,中醫理論是遵循自然之道,人體自然,生活自然,生態自然,中醫是遵循陰陽互補共濟,它分幾個部分,食、療、補、藥,中醫治療對這幾方面是很重視的,人體五行是陰陽制衡的經學。扁鵲、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遵循望聞問切是遵循著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影響變故,在黃帝內經中有辨與症之說。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太虛,太虛中包羅永珍,所以中醫藥、中醫學都符合著人體五行與子午流的氣血經絡脈搏的生、活。要說中醫框架也就是中醫的自然理論,這個框架不能改變,否則中醫將會自殺式的消滅了。

  • 6 # 籠鼎山人

    中醫發展的理論框架是什麼?是天人合一的自然醫理哲學。天人合一與陰陽五行是《易經》對人體的形象表現。病象原自於爻象之象。象來自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永珍。中醫在望聞問切中,根據病人之病象可定病人之生死象。我認識一個老中醫,在六四年在我隊診斷一感冒多天的四十多歲病人。他在門外看見病象就欲離開。說沒脈了。早在幹什麼?其家人說,治不好不怨你。即然來了就開點藥。這位醫生的兒子接班同樣可觀脈象。兩年前我隊一79歲老太請他診斷,他說還可能活兩天。家人一聽趕快送她進醫院。結果還是隻活了兩天。可見古中醫以象定安危之準確,不次於現代之物理檢測手段。

  • 7 # 平易家根

    感謝邀答。中醫發展的理論是陰陽五行,這個沒錯,易醫不分家,對的。關鍵是我們要搞明白什麼是陰陽五行?易經和中醫又是什麼關係?1、陰陽五行是什麼?白天是陽,晚上是陰,陰陽就是晝夜不停的變化;五行是四季,土在中央,也是四季之間的變化過程,在每個季度最後一個月表現最明顯。四季是年月變化,陰陽是晝夜變化,陰陽五行就是一年四季每天的變化,簡而言之就是自然變化。人是自然的產物,受自然變化的影響,春夏秋冬就是人的生老病死象徵!

    2、易經與中醫:易經揭示自然變化規律,天下萬物都會隨著自然變化而不斷變化著。人的變化必然隨著自然變化而變化!中醫是揭示人體在自然變化中,感受不同的五運六氣所形成的健康規律。五氣六淫是自然變化現象,對應人的身體五臟六腑,合乎自然變化就有健康身體,違背自然變化規律,受到五氣六淫的影響,人的身體就容易得病,這是中醫的自然觀,是人體和諧自然的科學觀。也是中醫基本原理。3、中醫理論架構,包括三個方面:

    中醫理論辯證體系:也是病理研究體系,古代有杏林院就是專門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主要研究病因病理,以及藥方藥理對治病的作用,這也是我們目前的處方來源。學過中醫的都知道,處方有加減變化,這是中醫根據不同的人的身體狀況,結合病情的不同變化,靈活運用處方的基本原則。這就是辨證施治的中醫理論。代表作《黃帝內經》

    中醫治療體系:從望聞問切,到開方拿藥,再到隨時觀察和應急處理,按摩推拿,針灸理療等,這是中醫的治療體系。其中理論書籍和資料很多,就此不再贅述。

    中醫藥學體系:代表作《本草綱目》。古人從大量的實踐中發現自然萬物相生相剋,有病就有藥,人在自然中得病,必然自然中就會有相對應的藥。中醫中草藥的基本原理就是取於自然和人體的對應關係。從根莖花果,到顏色氣味,以及生長環境,每一味中藥都有其獨特的自然五行屬性變化與人體疾病的對應關係。從原理上說是最完美的科學,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的完善總結。用現在的科學技術看待古人的中草藥,或許會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這是人類醫學發展的必然過程。更是人類醫學發展必須不斷研究的過程,本身無可非厚!總之,中醫的理論架構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陰陽五行,陰陽五行本身就是自然變化規律,人在自然中得病,從自然中獲取治病的方法和治病的藥物,本身就是科學中的科學,沒有什麼值得懷疑。中國醫學的發展必須是中西醫結合,揚長避短,相互促進,這是人類對抗疾病的希望所在!

  • 8 # 屈定洪

    應該是中醫系統理論的完善,藉助現科技和現代醫學對中醫達到進一步充實。而不是中西排斥,作為在中國的臨床醫生應該做中西合二為一,才能給病患以最優質的服務,另外,醫生的待遇應由國家統一分配,不要讓醫生在治療過程中考慮金錢效益,從根本上解決醫者仁心的理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久不練俯臥撐,胳膊上的肌肉會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