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磊磊
-
2 # 002的希望
群雄逐鹿的世事,在志向相同時,強者為主;志向不同時,二者為寇;背道而馳時,弱者為敵。因為強者不可能永恆的強,弱者也不會永恆的弱,能決定最終喜悲的,只有那顆貪得無厭的心和那股逞強除惡的志。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引於文末
首先謝謝悟空問答邀請!
這件事發生在曹操獻刀殺董卓之後,曹操冒著生命危險行刺,又靠自己極高的智慧從愚昧的董賊手下逃生。陳宮感到他是個忠誠智勇之人,正想死心塌地的跟著他共創大業……
當時是這樣的: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 ——引自《三國演義》第四回曹操開始懷疑呂伯奢家人想殺他,於是就想先下手為強,幹掉了呂伯奢家八個人。結果後來一看,原來他們想“縛而殺之”的是一頭豬(《三國演義》情節,莫笑)。陳宮還傻乎乎的以為曹操只是誤殺,且當時剛投曹操,對他有些懷疑,陳宮這時的決策還不夠堅定。
後來,陳宮和曹操遇到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調轉馬頭就把他殺了:
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正是:設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是一路人。 —— 引自《三國演義》第四回陳宮這時才發現:自己原來所認定的忠誠智勇之士就是個忘恩負義,霸道自私的負心漢!正因為曹操在陳宮心中的形象轉變的太快,陳宮不能接受,他害怕自己一心一意的輔助曹操,到頭來只遭到曹操慘無人道的殺戮。
陳宮就棄曹迎呂,成了呂布賬下的得力干將 。到下邳之戰時,呂布不聽陳宮計而敗被擒,陳宮一意赴死。
總結一下:陳宮投曹操,隨曹操,棄曹操,原因以下——1.曹操智勇獻刀殺董卓而投;2.誤會曹操誤殺呂伯奢家人而隨;3.曹操奸險殺呂伯奢而棄;4.最重要的是,陳宮堅持了自己的信仰。群雄逐鹿的世事,在志向相同時,強者為主;志向不同時,二者為寇;背道而馳時,弱者為敵。因為強者不可能永恆的強,弱者也不會永恆的弱,能決定最終喜悲的,只有那顆貪得無厭的心和那股逞強除惡的志。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
-
3 # 知閒夜話
曹操殺呂伯奢的時候,和陳宮兩人是亡命之徒,心態上,有點驚弓之鳥的意思,一點風吹草動,就會本能地開啟自我保護機制,這個是誤殺伯奢的前提。
這裡,我們來看看小說是如何一步步鋪墊的。
第一個鋪墊,是曹陳二人見到呂伯奢後,呂表現非常熱情,感謝陳宮救了曹操,然後留宿二人。隨後,小說寫到:說罷,隨即起身入內,良久乃出。出來以後,呂以家中沒有好酒要去西村買酒為由,匆匆離開。這是第一層鋪墊。
接著,沒過多久,兩人聽到了磨刀的聲音。曹操第一次起疑心,說呂不是他的至親,離開那麼匆忙,很可疑,要去竊聽。注意,這裡,陳宮沒有反對,等於是預設曹操的看法。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知道,古代有一個罪名,叫做連坐罪。意思就是,一條街一個村的某一個人犯了朝廷認為是不可饒恕的重罪,那麼,這條街甚至這個村的人,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互相檢舉,互相監督,便於管理。從這種曹操當時的生存環境而言,呂伯奢不是他的至親,確實,冒了不小的風險,曹操的懷疑,也在情理之中。
接著,曹操和陳宮聽到有人說,綁起來殺了,怎麼樣?然後,曹操認定,呂伯奢一家就是要對自己不利,所以先下手為強。
注意,這個時候,小說中寫到,與陳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兩人一連殺了八口人。
這一段,雖然輕描淡寫。但是,細思極恐。首先,陳宮此時沒有勸阻曹操甚至沒有反對曹操,說明,他也和曹操一樣,成為驚弓之鳥,至少心態亂了,考慮問題不那麼細緻了。
在這起事件中,陳宮是徹頭徹尾的幫兇。他甚至沒有在途中心生悔意,勸阻曹操。或者說,開弓沒有回頭箭,當時的情況,容不得陳宮細想。
當兩人發現人家只是殺豬,自己誤殺好人,陳宮說了一句,曹操你太多心了,誤殺了好人。(原文: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陳宮這一句,頗有推卸責任的意思,明明是兩個人一起做錯事,責任一股腦推給曹操。注意,曹操此時並沒有反駁陳宮,說明,作為一名奸雄,曹操還是很有擔當精神的,不屑與陳宮就這種小事爭議。
後來,曹操出莊路上遇到呂伯奢,騙過對方一刀殺之。陳宮只說了一句:知而故殺,大不義也。
當晚,陳宮認為,曹操也是個狼心之徒,本來想趁曹操熟睡殺掉曹操,後來又覺得殺曹操把自己陷於不義的地步,所以,只是棄曹操而去。
這裡,陳宮兩次提到了義。之所以這樣,正是作者有意樹立曹操的奸。尤其是突出曹操的“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
事實上,陳宮追隨呂布趁亂奪了劉備的徐州後,先是讓呂布收留劉備,之後又對於袁術設計殺劉備的做法暗中支援,可見,陳宮並未一如他所堅持的義一樣,大義凜然,從一而終。
-
4 # 談名著
我認為曹操殺呂伯奢家人之後陳宮沒有離開曹操是因為陳宮或許也相信這家人會把曹操在自己家的事情告訴官府,所以沒有離開曹操,但是當曹操看到呂伯奢買酒回來後才知道自己錯殺人了,但是曹操卻殺了呂伯奢,以防呂伯奢回家後看到自己家人被殺把自己的行蹤暴露出來,陳宮從殺呂伯奢可以看出來,曹操是一個心狠手辣之人,忘恩負義之人,所以呂伯奢就離開了。我們來描述一下當時陳宮是怎麼想的。殺呂伯奢家人的時候。
當時曹操和陳宮正在屋裡休息,聽見外面有人說,先綁瞭然後在殺了,誰知道曹操和陳宮想,這肯定是要殺我們倆啊,不如我們兩個先下手為強,所以曹操和就陳宮把這一家人都殺了,一個活口也沒有留下,然後找還有活人的時候,找到了廚房,見一頭豬已經被綁了,陳宮才說看來我們錯殺好人啊,這個時候陳宮和曹操都是誤殺,並且陳宮也是站在和曹操一個角度上去想問題的,並且不會涉及到曹操是一個不忠不義之人,只是錯殺,所以這個時候陳宮是不可能離開曹操的。
殺呂伯奢的時候卻說兩個人殺完人後知道自己錯殺人了,就趕緊跑了,誰知道半路剛好遇見呂伯奢,呂伯奢說我正命人殺豬款待兩位,怎麼趕緊走了,曹操這個時候想的是,如果我把這個傢伙放走,他必然去告官,他去告官的話那我離死期也不遠了,所以我要殺了他。並且曹操是走了一段路又拐回去把呂伯奢殺了,陳宮就問曹操,剛才是錯殺,現在這又是為什麼啊曹操說了原因並且加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然後陳宮無語了,從這件事情確實可以看出來曹操是一個無情無義,並且心狠手辣,忘恩負義之人,所以陳宮認為跟著這樣的人絕對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所以就離開了曹操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不難理解,題主你試想假如一個小時候偷東西被抓到,可能家人也只是說兩句,最多打幾下,但是長大後,再偷東西可能面臨的就是監獄。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情,會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呢,因為小時候缺乏認知和判斷力,而長大了則不一樣,你有了獨立認知,再這樣做就屬於知法犯法。回到,陳宮為什麼之前不離開曹操,而之後殺了呂伯奢之後又離開了呢。因為之前,曹操懷疑呂伯奢去報官,這種屬於自保式,也就相當於正當防衛,雖然手段殘忍了點,但畢竟是對方有錯在先,陳宮有點責怪他,但沒有離開;但是之後再回來的路上碰見呂伯奢,曹操完全是因為擔心他回到家後發現自己一家被殺報官,而將其殺害,這就屬於故意殺人。一種是誤殺,一種是故意,陳宮在後者時就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