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虹貓大俠
-
2 # Jack姜看世界
從輩分上來說,孫皓是孫權的孫子,孫峻、孫綝都是孫暠的孫子子,孫權是孫堅的兒子,孫暠是孫靜的兒子,孫堅和孫靜是親兄弟,所以孫皓和孫峻、孫綝是同輩,堂兄弟的關係,從孫權和孫暠共同的爺爺孫鍾算起,已是第五代,還未出五服,關係不遠不近。
從職位上來看,孫皓是吳國皇帝,孫峻、孫綝相繼為吳國丞相,但不是孫皓時期的丞相。
孫皓(孫晧),字元宗,東吳末帝,孫堅的直系後代,父親孫和,聰明仁孝,曾被立為太子,但因為孫權年老昏聵,吳國陷入黨爭,最終被廢黜,直到孫權去世前,才又被封南陽王,但孫權去世不久,就被諸葛恪找個藉口殺掉,由母親將他和三個異母兄弟養大。孫權以後,東吳內宮多變,作為廢太子的遺子,孫皓的地位自然很尷尬,可以說處境非常不好。直到他六叔孫休即位,才被封為烏程侯。所以他一方面養成了隱忍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因為幼時的遭遇,一朝得勢就變得殘暴荒淫、驕奢極欲。最終,東吳亡於晉。
孫峻,字子遠,少年時就精通弓馬,精明能幹,收到孫權喜愛,後來任武衛都尉、侍中,是孫權的近臣。孫權去世時,因太子年幼,年僅32歲的孫峻成為輔政大臣之一,任武衛將軍,掌管宿衛,封都鄉侯。一年後,誅殺權臣諸葛恪,升任丞相大將軍(大概是兩職同領),假節,封富春侯,把持了東吳內外權力。但孫峻本身並沒有什麼名望,甚至連諸葛恪也不如,驟然掌權,自然肆意妄為,濫殺無辜,淫亂宮室。掌權數年,沒有什麼建樹,後來在徵魏途中夢見諸葛恪,因恐懼而死(大概是身體有病不支,心理原因)。
孫綝字子通,與孫峻都是孫暠的孫子,正兒八經的堂兄弟,與孫峻的關係比較好。父親孫綽是安民都尉,自己發跡前是偏將軍——大概也是因為孫峻的關係。這傢伙絕對運氣爆棚,孫峻臨死前,因為自己沒有兄弟,也沒有子嗣,所以把權力交給孫綝,讓他接替自己。於是孫綝以侍中、武衛將軍主掌軍政大權,甚至連丞相、大司馬都由他舉薦。孫峻留下的班底還是不錯的,加上孫綝又有大義在,所以很快平定了反對自己的朱據、滕胤等人,聲勢大漲,遷升大將軍,假節,封永寧侯。孫綝和孫峻一樣,沒有戰功,不能服眾,只能用殺戮來震懾,掌權僅年餘,就把吳國第二任皇帝孫亮廢黜,改立孫休,任丞相,荊州牧,食邑五縣,權勢滔天,孫休畏懼孫綝到了有人告密孫休都不敢隱瞞的地步。不久後,在孫休的同意下,張布與丁奉誅殺孫綝,年僅28歲,夷三族,甚至連帶孫峻也被髮棺戮屍,追回臨死時的印綬。孫休更是恥於和二人同族,將他們開革宗籍。
所以,孫峻和孫綝除了和孫皓是同族兄弟外,基本不可能有太多交往。孫和為太子時,孫皓年紀太小,想攀附也沒機會;孫和被廢黜後,奪都來不及,更何況孫和還是被孫峻殺死的。直到孫綝被誅殺,孫皓這才得以封侯,後來又當了東吳皇帝,但與孫峻、孫綝沒什麼關係了。
-
3 # 江湖小曉生
三國時期曹操一脈和劉備一脈,傳承上都比較穩定。
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十分穩定,基本沒出什麼宗族上的意外。
劉備、劉禪,這就更簡單了,兩代人解決了一個王朝的傳承,也沒有宗族上的意外發生。
可是孫權這一脈,問題可不小,而且基本上都是他們宗族內部出現的矛盾。
第一次傳位風波:孫權傳位給兒子孫亮,結果孫亮被孫綝給廢了,孫綝改立孫休為皇帝。第二次傳位風波:孫休死後,他兒子沒能繼位,大臣們擁立孫和的兒子孫皓繼承了皇位。可以說這兩次傳位都不正常。孫權傳給兒子孫亮,這沒毛病。孫亮被廢了,讓弟弟孫休繼位,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孫休有4個兒子,結果一個都沒能稱帝,反倒讓侄子孫皓奪取了帝位,這就更加不正常了。
一、我們先來捋一捋孫吳家族體系。孫權一共有7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孫登、次子孫慮,三子孫和,四子孫霸,五子孫奮,六子孫休,七子孫亮。
其中長子孫登早年被立為太子,結果早逝。次子孫慮夭折。這麼一來孫和一度被立為太子。但是孫和跟四子孫霸爭寵,結果孫和的太子之位被廢,孫霸的魯王之位也被廢,本人也被孫權賜死了。
這麼一來就剩下3個兒子有繼承資格了,分別是五子孫奮,六子孫休,七子孫亮。這裡面孫奮太不聽話,總是犯錯,所以被孫權排除了。
那麼老六孫休和老七孫亮該選誰呢?孫權最後選擇了孫亮,為啥?因為10歲的孫亮,號稱神童,有點類似曹植。孫權覺得孫亮做皇帝,大事可期。
不過大家也不要為孫休感到難過,因為7年後,孫亮就被孫綝給廢了,老六孫休也就這麼成為了東吳帝國的皇帝。
大家以為孫休就能安安心心把皇位傳給兒子們嗎?那就想多了。孫休去世的時候才30歲,最大的兒子不過10歲。大家擔心孫亮的悲劇再次出現,於是打算找個年長的人做皇帝。
因此孫皓就這麼被推上了歷史前臺,孫皓是老三孫和的兒子。孫和當年可是做過太子的,所以孫皓上臺以後,就追封孫和為皇帝。這麼一來孫權的7個兒子裡,就有3個皇帝。而孫皓便是東吳帝國的亡國之君。
二、孫綝、孫峻和孫皓是什麼關係?我們都知道了,孫皓是孫休的兒子,是孫權的孫子。那麼權傾朝野的孫綝和孫峻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他們和孫皓也算親戚,只不過不是孫權這一脈的。
相對來說,孫峻和孫綝的關係更加親密一些,因為他們共用一個爺爺,都是孫暠的孫子。孫峻是孫暠的大兒子孫綽的兒子,而孫綝則是孫暠的三兒子孫恭的兒子。所以從親密程度上來說,孫峻和孫綝是正兒八經的堂兄弟關係。
那麼孫暠又是何人呢?他跟孫權是什麼關係呢?準確來說,孫暠和孫權,也共用一個爺爺孫鍾。孫鐘的二兒子是孫堅,孫堅便是孫權的父親。孫鐘的三兒子叫孫靜,孫靜便是孫暠的父親。
由此可見,孫權和孫暠是堂兄弟關係。而他們的孫子屬於隔了三代的堂兄弟,雖說算不上是遠親,卻也沒那麼親密了。
因此孫權在去世之前,將諸葛恪和孫峻立為輔政大臣,其實這種安排就跟曹丕的安排一樣。曹丕將司馬懿和曹爽立為輔政大臣,主要就是因為曹爽雖然是曹家人,但屬於遠方親戚,沒有繼承權。
同樣的道理,孫峻也不是孫權的直系子孫,所以他也沒有皇位的繼承權,也就避免了他們造反的可能。同時孫峻也是孫家的人,自然要維護孫家皇室的利益。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往往這樣的人,才更加容易獨掌朝政。一方面他們是孫家的人,更加容易讓大臣們屈服。另一方面他們是輔政大臣,有名正言順的執政權。
曹爽和孫峻幾乎是一個型別的人,他們獨霸朝綱。曹爽不夠狠,留了司馬懿一條命,這才造成了後來的悲劇。而孫峻就聰明多了,他直接把諸葛恪給滅了,在臨終前順利地把大權交給了自己的堂弟孫綝。
三、孫綝屬於尾大不掉,誰上臺都要滅了他。孫峻獨掌朝綱的時候,皇帝孫亮還很年輕,所以這事兒也就罷了。可是等到孫峻死了以後,他的堂弟孫綝執政的時候,孫亮已經長大成人了。
孫亮打算親政,自然對孫綝獨掌朝綱很不滿意。雙方大戰一觸即發,孫亮聯合了自己的姐姐全公主,結果被孫綝一網打盡。
孫綝廢了孫亮以後,將孫休立為皇帝。但是這事兒顯然不靠譜,因為不管立誰為皇帝,只要你不奪位,那只有等死的份。
自古以來,權臣都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奪取帝位。如果司馬家族沒有建立新政權,他們早晚會被曹家給滅了。當年霍光作為權臣,就是沒自己取而代之,結果滿門被滅。
權力問題不是道德問題,關鍵時刻不應該掉鏈子。孫綝既然已經開始廢立皇帝,就要做好被皇帝除掉的準備,除非你有奪取帝位的行為。
孫休上臺以後,果然對孫綝各種防備,甚至連孫綝送來的食物都不敢吃一口。等到孫綝防備鬆懈的時候,孫休果斷將其抓獲斬殺。同時誅滅了孫綝三族,連同孫峻也被挖出來抽了一頓鞭子。
總結:孫家為何最亂呢?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孫權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接班人。71歲的孫權,把皇位傳給10歲的兒子,這事兒怎麼想怎麼覺得不靠譜。難道就沒有成年的兒子可以繼承皇位嗎?
讓小兒子繼位,勢必就會出現權臣干政的行為。劉禪17歲繼位,這個時候他年紀已經不小了,但是沒有執政能力。不過他運氣好,遇到的權臣是大公無私的諸葛亮,所以蜀漢才避免了這種危機。曹丕、曹叡繼位的時候,都成年了,所以不需要輔政大臣,因此也避免了這種問題。
唯獨孫權的兒子才10歲,先有諸葛恪和孫峻專權互相爭鬥,後又有孫綝獨霸超綱,廢立皇帝。所以說孫家不亂才怪。
參考資料:《三國志》
回覆列表
先簡單說說孫皓,孫皓是孫權的孫子,孫權第三子孫和的兒子。交代孫皓的稱帝需要交代一下東吳皇權的交接情況。
吳大帝孫權有七個兒子,長子是孫登,次子是孫慮。這兩個兒子生母不詳,很可能是生母的身份太低,還有可能早死,所以史書沒有記載。
二子生母出身雖然(可能)不高,但孫權非常器重這兩個兒子,尤其是長子孫登。孫權把這兩個孩子交給正受寵的第二個夫人(也即自己親姑姑的孫女)徐夫人撫養。
孫登本人很上進,孫權也打算把孫登當接班人撫養,並選了許多功勳子嗣做孫登的侍讀(以後會成為孫登的左膀右臂),比如諸葛瑾之子諸葛恪、顧雍之孫顧譚、陳武之子陳表。
公元229年孫權登基當了皇帝,當年就立孫登當了太子。按照正常的軌跡,孫權百年之後應該是孫登接班。但很可惜孫登在公元241年就病逝了。次子孫慮死得更早,死於公元232年。
因孫登和孫權第三子孫和的感情比較好,孫登臨死之前向孫權建議讓孫和接替太子之位。
孫和是孫權的另外一個夫人(琅琊)王夫人所生(注:孫權有兩個王夫人,為了有所區別,故標註祖籍)。王夫人給孫權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三子孫和和四子孫霸。
孫權雖然立了孫和當太子,但給孫霸的待遇和孫和等同,這就讓孫霸有了想法,也想爭太子之位。朝中大臣也爭相站隊,史書稱之為“南魯之爭”。甚至功高有些鎮主的陸遜也參與到其中。
陸遜給孫權上書,希望確定太子的穩固地位,嫡庶區別對待。這本是好意,因陸遜的親戚子弟大多站隊太子一邊,再加上全公主的誣陷(孫權第三個最受寵愛的夫人步夫人之女。注:步夫人無子,只有兩個女兒。)最後陸遜被逼死,“南魯之爭”以太子孫和被廢,四子孫霸被處死而結束。
另外孫權還有五子孫霸,袁夫人(也即袁術的女兒)所生,六子孫休,南陽王夫人所生。(這兩個人一會兒再說)
“南魯之爭”發生在孫權晚年(公元250年),內耗極其嚴重,最小的兒子孫亮成了受益者,孫和被廢,孫霸被處死,很多大臣被殺。孫權的小兒子孫亮就成了太子(孫亮是孫權的皇后潘夫人所生,潘夫人因對宮女太嚴苛,生病之際被宮女勒死)。公元252年孫權病逝,託孤東吳的大臣諸葛恪和孫峻,10歲的幼子孫亮就成了東吳的第二任皇帝。
諸葛恪當年是太子孫登的侍讀,孫登和孫和關係不錯,孫和和諸葛恪的關係想來也不會太差。除了這層關係,諸葛恪還是孫和的正妃張妃的舅舅,諸葛恪在言語間曾流露出要擁立廢太子孫和的意思。再加上諸葛恪大權在握,引起了另外一個託孤大臣孫峻的猜忌,公元253年他利用吳主孫亮除掉了諸葛恪,廢太子孫和也被逼自盡,張妃也追隨之自盡。孫峻除掉諸葛恪後升任丞相大將軍。
孫峻也不是外人,他是孫堅從弟孫靜的曾孫。孫靜有五個兒子,分別是孫暠、孫瑜、孫皎、孫奐、孫謙。長子孫暠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孫綽、孫超、孫恭。孫恭的兒子就是這個孫峻。一會我們要提到的孫綝是孫綽的兒子。
孫峻掌權期間內部爭鬥不斷,再加上魏吳兩國時有戰爭,孫峻心力交瘁,不久(公元256年)病故,職位由堂弟孫綝接替。孫綝掌權期間除掉了大司馬滕胤,驃騎將軍呂據,孫綝本人嗜殺成性,已親政的吳主孫亮(公元257年親政)與孫綝矛盾逐漸激化。
公元258年孫綝發動政變廢掉孫亮,將其貶為會稽王,立孫權的六子孫休繼承皇位。260年孫亮再次被貶為侯官侯,上任途中自殺(一說是被毒殺)。
孫休繼位後,孫綝因擁立之功進位丞相,一時權傾朝野。孫休不想當傀儡,在公元259年孫休與丁奉、張布合謀設計將孫綝捕殺。孫峻和孫綝也因此被孫家除名,更名故峻、故綝。
吳帝孫休在蜀國滅亡(公元263年)第二年,因憂慮成疾,很快亡故。十歲的太子孫wan(上雨下單,很遺憾打沒找到這個字)繼位,濮陽興和張布成了託孤大臣。二人考慮到晉國給予的壓力太大,幼帝很難支撐,於是廢掉孫wan,擁立孫休侄子也就是孫和的兒子孫皓為帝。東吳皇位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孫和這一支。
孫皓一開始還算是個明君,也實施過一些明政。也許是皇權穩固原形畢露,也許是覺得怎麼努力也幹不過西晉,他選擇破罐破摔。總之孫皓很快就墮落了,他開始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濮陽興和張布也被殺死(估計二人臨死前腸子都要悔青了)。
公元270年,孫皓左夫人王氏去世,孫皓悲傷過度,數月不曾出門。民間傳言孫皓已死,孫奮(孫權五子)孫奉(孫策孫)有一人可能會當皇帝,孫皓聽說後大怒,殺了孫奮和孫奉。
以上便是東吳孫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