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兮哥

    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聽了很傷心~歷史怎麼就成了跟死人過不去了?搞清每個細節和真相是一種嚴謹的態度。

    說點有用的。如果我們不研究歷史,某國每年公佈個十七八項世界文化遺產都是他們的,我們連證據都沒有。

    如果我們不研究歷史,黑白被影視小說顛倒,英雄成奸臣,小人成英雄,這是誰也不願意看到的,被抹黑的秦始皇,曹操,潘仁美還有近代的李鴻章等等。難道我們要因為這些為中華民族做出貢獻的人被小說家或對立者的言論,就一錯再錯,堅持否定下去嗎?

    如果我們不研究歷史,許多優秀的文化,工藝,都不無法被人瞭解,也就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文革時期破四舊的悲劇還要再重演嗎?

    如果我們不研究歷史,我們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區別?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經歷過什麼,這是作為高等生物的悲哀。

    提問是追究歷史細節,但研究歷史,就要右一絲不苟的態度,黑即是黑,白即是白。你總不想某天和某個好爭歷史文化遺產的國家爭論時,錯誤百出,貽笑大方吧?

  • 2 # 竹柏影也

    傳統上認為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給今天提供借鑑和參考,規避失誤。但很多歷史學家站起來反對,說什麼呢?說歷史不能擔當規避錯誤的重任,論據也很充分!原因如下:

    如果歷史真的能夠預防危險,那麼歷朝歷代都在編史,但怎麼沒見哪個王朝傳承下來?相反的是,一些連文字都沒有的原始部落,卻在世代傳承。

    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歷史傳承的意義不在於借鑑,不在於明得失,知進退,懂禮儀,這些都是現代社會賦予每個個人的義務,不以幾部史書改變。那麼,就像問題所說,搞清楚每個細節有什麼意義?

    說一個觀點:讀歷史不是讀時間,而是讀人性,不是讀事件,而是讀每個人物在面臨事情時的做法。有臨危不亂者,有心亂如麻者,有蠅營狗苟者,有慷慨赴義者,生死之際,存亡之間,方顯人性最深處之真實。這些東西,沒有細節是不行的。歷史的大框架大論調大結構,都是知識,知識之下的細節,才是積澱下來的人生態度與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2018年,你能賺到100萬,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