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井夫子
-
2 # 修煉者JY
又叫通借,前人也稱為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稱借字).例如:
① 莊公寤生,驚姜氏.(《鄭伯克段於鄢》)
② 舉錯不可不察也.(《張釋之傳》)
書面文字與口語的發展並不是同步的,且口語的廣度遠大於書面文字,在文明的初期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口語中有這個音,書面卻沒有對應的字,那如果書面記載時要寫這個字該怎麼辦呢?方法就是用讀音相近的字代替,這就是漢字“六書”(即漢字的六種構造方法)中的“假借”。
-
3 # 楊懷斌4
通假字要分成兩種情況來討論,一種情況是沒有足夠的字來表達意思,只好用一個已經存在的字來表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用本來已經存在的字來表達的不同於該字原本意思的意思,有了專門用來表達這個意思的字,那麼原來那個字就被稱作是通假字。這種情況很多,比如說女常被用作詩汝,信常被用作為伸,而且因為沿用時間長,後來被預設為正確用法;第二種情況就是所謂的錯別字,這種情況多屬於提筆忘字,想又想不起來,只能用另外一個同音或者是字形差不多的字來代替。
-
4 # 藝心只讀
通假字本質上就是錯別字,通假是通用借代的意思,是古人因為種種原因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本字的現象,這也造成了我們讀古文的時候晦澀難懂的原因。通假字形成的原因:1.古時的字意還處於形成過程,通常並不知道具體用哪個字表達對應的意思,既可以用這個字表示又可以用另一個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表示。2.古人記錄書籍都是透過把背誦的內容重新寫出來記錄在冊的,但是因為當時只記字音未記字形,又由於文化水平和地方文化的差異,或者一時想不起來本字而用別的字替代。古人認為語言在音不在字。
1.對鏡帖花黃:帖(tiē)通“貼”。(《木蘭詩》)
2.滿坐寂然:坐(zuò)通“座”。(《口技》)
4.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詘(qū)同“屈”,彎曲。(《核舟記》)
5.蕩胸生曾雲:曾(céng)通“層”。(《望嶽》)
回覆列表
其實並不是這樣,但是通假字具有時代特色這點不可否認。
通假字,是古書的用字現象
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以前的人造出來一個字,用於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這就是時代特色。
所以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同時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有筆誤的現象
古人在書寫時,可能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
也就是“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
而由於條件的限制,當時可以說大部分書籍都是憑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所以多數只記住個讀音,未記住其字形,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