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鐵軍158

    第一,志大才疏

    諸葛亮有大志而自比管仲樂毅,自作謠言藉助水鏡先生散播,忽悠劉備。

    第二,不懂兵機

    “隆中對”,不合兵機,中看不中用。曹孫劉三家,劉備最弱,諸葛亮卻提議荊益分兵,這是劉備錯失進取漢中的良機。

    劉備最宜合兵進取漢中,此時,張魯主政漢中,奉行一貫道,政敝軍弱而取之不難。如果提早得到漢中,上取隴右軍馬而建立騎兵軍團,可橫掃天下;下取益州而建立根據地。

    反倒是,關羽軍團倒懸於魏吳之間,為兩方擠壓而缺乏戰略縱深,覆滅乃是必然。隨後,諸葛亮進讒言害死劉封。

    11年後,劉備在漢中與曹操火併而慘勝,得到的僅僅是被曹操掏空人丁物資的漢中。

    第三,謀劃不周,後勤不力。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國志 諸葛亮傳》

    可是,這次失敗恰恰在於沒有“足食足兵”,諸葛亮沒有盡到責任。

    夷陵之戰敗在糧草不濟,諸葛亮難辭其咎。事實上,劉備宜從水路進軍湘西,在運動戰中批吭搗虛,如此則必勝。此間諸葛亮無所作為而一無是處。

    第四,內耗內行,打仗無能。

    之後,劉備看透諸葛亮狼子野心,卻又心有餘而力不足,才有“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之嘆!

    白帝託孤,劉備遺囑是:“李嚴統領軍事,駐紮永安。”李嚴統領兵權,原本沒諸葛亮的事兒,而後諸葛亮攫取兵權,唯一答案是政變!

    《三國志·蜀書·李嚴傳》“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第五,篡黨奪權,窮兵黷武

    輔助劉禪,諸葛亮與李嚴各50%;軍權李嚴100%。

    而後,“又領益州牧”,架空劉禪,而實質上的“篡國”。

    第六嫉賢妒能害廖立,不聽老人言錯用馬謖

    諸葛亮先說“龐統、廖立,楚之良才也,當贊興世業者也”,但後來,諸葛亮憑藉蔣琬讒言而治廖立誹謗先主之罪,將其流放。

    劉備曾經告誡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任。”諸葛亮卻偏要用馬謖而失街亭。

    諸葛亮鼓譟孟達叛亂以干擾司馬懿,卻算計不到司馬懿決斷孟達。

    第七,勞師襲遠,窮兵黷武

    蜀國攻魏國,猶如蚍蜉撼樹,絕無勝算。諸葛亮窮兵黷武,久暴師於野,而六出祁山皆不勝,最終耗盡蜀國民力民心。

  • 2 # 正經青蛙說事

    這句話白話的意思就是,諸葛亮志向遠大卻不懂時機,謀劃多決斷少優柔寡斷,喜歡用兵但卻不通權變。

    毫無疑問,這是貶低諸葛亮的話,但是司馬懿在後面也說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是不是矛盾了?

    其實要我說一點也不矛盾。司馬懿作為一代梟雄,貶低自己最主要的對手並不能給自己加分,那為什麼他要這麼說,這就要我們要結合當時的背景了。

    這句話的歷史背景

    當時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和司馬懿在對峙,司馬懿堅守不出,司馬懿的策略是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不足,只要守住蜀軍自然退,諸葛亮作為攻方當然希望速戰速決。

    在這個矛盾之下,諸葛亮想了很多激司馬懿的辦法,司馬懿也是老謀深算內心還是不想打,但是軍心要穩,所以就和曹睿演了場雙簧,司馬懿上表請戰,曹睿不允,皇帝不讓我打也沒辦法了。

    但實際上曹睿讓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帶話,差不多就是,面子上的事我給你演了,裡子上的事你得給我個交代。

    於是就有了“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段話,這時候司馬懿總不能吹諸葛亮多厲害,被羞辱了場子肯定要找的,在這樣特定的情境下不能完全代表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否則也不會此戰後司馬懿說諸葛亮天下奇才。

    這句評價有實有虛

    ①志大而不見機

    這句在我看來就很虛,口號型評價,諸葛亮志向遠大但看不清大勢,天下終歸魏國,蜀國只是畫地為牢,蚍蜉撼樹。如果你把這兩人對調一下,你會發現,這話用在對方無論誰身上都對,反而這句話的真正核心是“志大”,而不是“不見機”了。

    ②多謀而少決 好兵而無權

    這兩句話放在一起,其實是分析諸葛亮的性格,這是實的評價。司馬懿確實也是人精,他認為諸葛亮優柔寡斷,歷史對於諸葛亮也確實有“一生唯謹慎”的評價。

    謹慎與優柔寡斷的距離其實也就差幾層窗戶紙,但這裡我要幫諸葛丞相說幾句,蜀國沒法和魏國比,蜀國全國十萬兵,魏國起碼四十萬兵,經濟人口更是差一大截,確實沒有本錢浪。

    過於謹慎確實也會錯失戰機,我們不提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合理,但看林彪元帥打錦州要不是黨中央堅決要求,恐怕也難實現。

    總結來看,司馬懿這句評語有特定歷史背景,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但認為諸葛亮優柔寡斷也是他內心真實的看法。

  • 3 # 品物流行

    總歸是一介書生出身,理論不是實幹,這個過程就蹉跎了歲月,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泥潭。年輕急功近利,不冒風險,不成大業。創業未半中道崩殂,時也,命也,縱有沖天之志,哪堪臥龍不舒,難翔九天。

  • 4 # 袁聰

    回答這個提問很好解釋,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記錄記載的。

    在中國政治歷史的舞臺上有句俗語名言、經典聖言:成王敗寇………!!!

    在中國政治歷史的舞臺上,敗者即使有很大、最大的苦勞拼搏拼發和功勞功勳與千秋偉業,在最後最終的勝出者勝利者面前:不堪一擊不堪回首、不值一提,甚至“分文不值”,總是被“披著載著戴著汙名化、妖魔化的罪過與罪行,更有甚者罪大惡極、惡貫滿盈、罪惡滔天………不可饒恕………”這些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改朝換代的過程中、中國政治歷史的舞臺上都是欲蓋彌彰、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演繹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與普遍現象………

    大家知道、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最後最終以司馬懿勝出勝利建立晉朝,結束三國統治的分裂分治局勢與局面而告終落下帷幕。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因此,在《晉書》記載裡面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才說出:“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少決,好兵而無權”的評論結論,不足為奇、不以為怪,因為三國演義最後的最終贏家是———司馬懿………!!!

  • 5 # 一念盤桓

    諸葛亮是要輔佐最弱的一方,復興漢室,知其不可而為之,促成三足鼎立並且維持下來,已是莫大之功。複習漢室可謂志大,至於見機,則是兩說了。是不是輔佐最弱的劉備就是不見機了?

    司馬懿身居曹魏高層,一生與諸葛亮為敵,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最強一方維持均衡都很難,內心對諸葛亮何等忌憚。他的所謂評價,只是應景文章,並非蓋棺之論。

    千古以來,多少智者高人才俊英豪,仰慕諸葛亮,為其人格品行謀略才智所折服,豈是憑空而來?

    現在就是有些人喜歡做翻案文章,博人眼球,實在可笑可憐。

  • 6 # 極客使用者火鳳凰

    正如曹丕與曹植,曹植在技能上遙遙領先,曹丕在算計上更是爐火純青。一個琢磨事(指本事、本領),一個琢磨人(指窺視洞悉人心)。而最終琢磨人心的曹丕取得了勝利。由此來說可以定論:古之成就帝業者都是能聚天下精英為我用之的謀心者。當然技能也必須達到一定的層面。

    諸葛、司馬二人在經歷先帝託孤,作為主要輔政重臣,在時間推移中,都是受到過猜忌的。諸葛亮心中也是明白劉禪終是扶不起的阿斗。做了盡人事,聽天命的決擇。而司馬懿在飽受猜忌之後採取了隱忍,待機而發的決定!取向不同,命運就不同。所以司馬懿對諸葛亮最真實的評論應是:空有愚忠,而成竹藍打水。而非″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等評論。封建體制下這個層面的人物言辭總是精煉而謹慎的!

  • 7 # 使用者楊楨楠

    這樣的評價是對諸葛亮較為客觀的!最要命的是:從《隆中對》的戰略構想,到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不將精力轉移到固邦強本的經濟建設上來,還堅持六出祁山,最終命殤五丈原。至三國鼎立形成之後,司馬懿由功到耗的戰略思維是清晰的,多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以靜制動,積蓄實力,待機而定天下。

  • 8 # 桃花源裡種桃人

    以寡敵眾,以弱敵強,以攻對守,司馬坐擁眾兵,天時、地利、人和無一不俱,而畏蜀如虎,徒惹笑柄。若有勝亮之策,何須受巾幗之辱?

  • 9 # 令如夢

    ——目標遠大,但是不懂得實現目標的關鍵所在,做事情分不清輕重緩急主次……

    ——想法多,決策少……

    ——喜歡打仗,卻不懂得隨機應變……

  • 10 # 無語132266950

    《晉書》是司馬氏家的書,至於司馬懿是否真的說過這樣的話,應當存疑,因為有抄襲陳壽上晉武帝書之嫌。真實的諸葛丞相的軍事謀略已在史書中有諸多實證,其他都是誣言

  • 11 # 黃山的月

    諸葛亮多謀善斷,但無統帥三軍之才。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損兵折將,治蜀無方,用將失察大意失街亭。己之過而雪上加霜錯斬馬將軍

  • 12 # 青雲益墜

    雖說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因此貶低諸葛亮!

    志大而不見機,就是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難辦 。諸葛亮堅持要復興漢室,這在當時可能有些不合時宜,但諸葛亮一直在堅持和努力,值得稱頌!

    多謀而少決,就是說想得多做得少。決斷是很難的,大人物必須有決斷。就像軍隊,首長要有決斷,參謀長要能籌劃。諸葛亮能籌劃,但為稱為生性謹慎,可能決斷上有點兒問題,但還是合格的。諸葛亮即使大舉進攻,也難成功。

    好兵而無權,兵是指軍事,權是指應變,是說打仗多但辦法不多。從結果看,諸葛亮北伐的進展不佳,但從實際情況看,不容易。畢竟實力弱,又不是三國亂世開始的時候,只能穩紮穩打。

    晉書對諸葛亮的評價總體合適,稍有偏頗,不足以影響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反能幫助我們深入瞭解諸葛亮。

  • 13 # 布荊

    司馬家族篡曹魏而建晉朝,是中華民族歷史大劫難的開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短短50年的時間裡,就在血雨腥風的八王內亂和五胡入侵中土崩瓦解,開啟了最黑暗、最血腥的三百年五胡亂中華的歷史,北方的漢人基本被殺絕,華夏文明遭到自形成以來最沉重的打擊。而造成這一悲劇的除了首惡漢賊曹魏,最直接的亂賊就是司馬家族。腐朽、糜爛、無恥的司馬家族其興盛之祖司馬懿這個千刀萬剮的罪人,有什麼資格評價千古名臣,中華民族智慧、忠誠、仁義、勇武化身的諸葛亮。

  • 14 # 諸葛流雲917

    夏蟲不可與言冰,因為活不到冬天,小麻雀不會了解大鵬鳥的志向,因為他飛不到大鵬鳥的高度。司馬懿心懷篡逆,狡猾奸詐,他做事的出發點和諸葛亮完全不同,所以我認為他的評價也會失於公正,不足為信。

    諸葛亮志向遠大,才能勝過管仲樂毅,直追姜尚張良,應劉備三顧始出,我以為機會把握的剛剛好,怎能說志大而不見機。孤身遊說東吳,連吳抗曹,赤壁一戰,奠定鼎足三分,先取荊襄,後取西川,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怎能說多謀少決。漢中之戰,敗張郃,斬夏侯,曹操丟盔棄甲而逃,南征孟獲,七擒七縱用兵神出鬼沒,即使六出祁山北伐雖未成功,然而進退有據,攻守有方,軍紀嚴明,賞罰有度,怎能說好兵無權?

  • 15 # 最愛鹹魚宣明

    諸葛用兵並不是完美無缺,司馬的評價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司馬吹得那麼牛逼倒是上啊,滷城一戰,被打成那個樣子,評價諸葛亮的得失,司馬還不夠格。

  • 16 # 中華六元堂堂主

    先公司馬老祖謀忍超絕,識君攏臣築三百年基lt,豈是諸葛翁堪比?

    其點評之一針見血!可為後世執權者鑑!

  • 17 # 在水關關

    諸葛亮志氣大,這是無疑問的。他的志向是匡扶漢室,延續劉姓江山,成為中興之臣。可見他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之深。但是他錯過了大的歷史機會。漢朝經過西漢東漢,可以說百病纏身,病入膏肓。所以才會爆發黃巾起義。不做徹底的改革,還想延續舊夢,無異於白日做夢,開歷史倒車。雖然他扶保劉備建立偏安西南的蜀漢政權,但最終為魏國所滅。這也可以說,漢朝的大旗已經沒有多少號召力了。人民受夠了,迫切需要一個全新的政權,進行利益洗牌。這是大的歷史規律,不能違背。

    還有這是一層,所謂見機,就是出奇制勝。比如曹操破袁紹,就特別善於抓住機會,敢於冒險,火燒烏巢糧倉。使得袁紹喪失了對峙的根基。

    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一句老話,想必有道理。諸葛亮善於深思熟慮,前後算計,不走偏鋒險棋,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功效慢,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勢必吃虧。

    第二句話,多謀少決。就是想的很深很多,但決斷力不足。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亂世白手成軍,該有多麼艱辛啊。萬一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資訊不發達,敵情不明,冒然行動,很可能被打的潰不成軍。那麼一切的口號理想,都是泡影了。所以他多謀少決斷,寧可慢兩步,不搶先機。老成持重有餘,鋒芒魄力不足。就好像老當家的,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總是點點索索。魏延給他出奇機,從子午谷偷襲,被他拒絕了。

    第三句,好兵無權。好兵就是好戰,好用兵。七擒孟獲,六出祁山。有必要嗎?每次用兵都要有流血犧牲,都是活生生的人命啊。打著貌似正義的旗號,屢次北伐屢次失敗。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犧牲的是普通百姓,耗損的是蜀漢元氣和國力。像這種捅貓動狗的所謂北伐戰爭,就是沒把握的窮兵黷武。成就的是個人,犧牲的是百姓。其實漢不漢的,老百姓在乎嗎?老百姓關心能好好過日子,活下去很重要。誰能讓他們吃上飽飯,誰就是好官。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是諸葛亮好像已經麻木了,就好像一個失敗的拳手,不服輸,不認栽,執意一博。當然這種精神,或許可以理解,使命在肩,不負先帝託孤。

    無權,大概是不善於權衡利弊之意吧。總起來看一樣偏安四川,韓信用兵實在厲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善於用奇兵,兵貴神速,不知不覺,已經兵臨城下。而且一舉破敵。像諸葛亮大張旗鼓,大大方方,擺明了要北伐,訊息提前半月就知道了。國力又弱,敵人有佔據要害。人家早在哪裡以逸待勞,如此做法,怎會取得圓滿成功。所以劉禪屢次勸他,偃旗息鼓,安享晚年。可是諸葛丞相一個老主義,位高權重,地位崇高,久負盛名,所以劉禪也只好聽之任之。

  • 18 # 蜀南江郎

    司馬與諸葛半生相殺相愛,這個評價雖不無道理但也有失偏頗。先逐句分析,“亮志大而不見機”指諸葛亮志向遠大但未知天時,不見機的這個“機”指時機,實指天時,當時漢王朝氣數已盡,正所謂“漢室不可興”,而諸葛亮扶劉備復漢室,有逆天而動之感,所以諸葛亮之壯志難酬似乎早已註定。“多謀而少決”這句評語或是指諸葛亮謀略雖多而缺乏果決,至於有何例項為佐證或當事者司馬知之。“好兵而無權”指諸葛亮喜好用兵卻不知權變,六出祁山均無功而返,卻從未考慮用魏延兵出子午谷之計,這裡“權”指權變,其實諸葛亮之“無權”實為其平生性格所決定,正所謂“諸葛平生唯謹慎”。

    總體看來,司馬懿這幾句評語總結了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不足,卻沒有提及諸葛亮治國理政方面的卓越才能。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個極具政治軍事才能的非凡人物,但卻並非如“三國演義”裡描述的神一般的存在。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儘可能地正確瞭解歷史人物,還原歷史真實,對當代人真正作到“以史為鑑”或有幫助。

  • 19 # 王陽明心學智慧

    到什麼時候說什麼話。司馬懿這樣評價諸葛亮,那是因為要激勵手下穩定軍心,有故意貶低之意,他的大概意思是說:諸葛亮這個人,志向很大卻不識機微,謀劃很多卻很少決斷,喜歡用兵卻不知權變。這明顯有譏諷貶低的意思。

    司馬懿這麼做,其實已經有心虛的意思了,因為作為他的身份,公然去貶低對手,而且說的是瞎話,本身就說明了對手在他心中的強大,真正強大的人是不會貶低對手的。

    其實司馬懿本人對諸葛亮是非常敬佩的,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說出了實話:“真天下奇才也!”如果蜀國不是實力太弱,司馬懿應該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所以說,司馬懿這樣評價諸葛亮一點都不奇怪,只是因時因地的說辭而已,一不代表真相,二也不是司馬懿的真實想法。

    兵者,詭道也,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深諳此道,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的故意貶低,都是用兵之計,如果當真你就輸了。您覺得呢?

  • 20 # 您好感情

    諸葛亮目標是匡復漢朝,但那個時候時機已錯過,因為魏已經獨大,並且深得民心。諸葛亮有很多計謀,但是計謀過多,就難於選擇使用那一個計謀比較好,所以產生猶豫不決的缺點。諸葛亮想透過戰爭達到匡復漢室,但是他沒有這個權力,權力在後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真的是被塔利班打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