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陽狐狸說水滸
-
2 # 當兵吃糧
你誤會了,不是作者抹黑和尚,而是和尚這一職業在北宋時期就是這麼一種獨特的存在,不需要讀書勞作,反而享受各種待遇,所以這群和尚才養的白白胖胖,四處獵豔與被獵,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歷代和尚做出這種豔事的可不在少數,所以這不是施耐庵抹黑和尚。
-
3 # 仗劍走天涯2020
這和當時的歷史實際有關聯,在北宋時期,商業發達,人民比較富足。
宗教開始有很多的普及,作為西方舶來品的佛教,和我們的原生教派道教,都為了增加影響力,大肆的開寺建廟,吸納信奉者。
和尚作為一個群體,不需要勞作,有香客的捐資,自己的土地供向佃農收租。這樣他們衣食無憂,就會有許多的空餘時間。因而,就有許多的故事會發生。
-
4 # 泊圖泊途
其實這倒沒有,書中的大boss智真長老也是好人,他還告訴宋江和魯智深的去路,魯智深牢記在心,宋江再死前都沒再想過長老的“箴言”。
魯智深也不能說是完全意義上的好人,只能說他是俠客,對吧。
書中有兩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壞和尚,一個就是俗名裴如海的海和尚,此人是眉清目秀、道貌岸然,一副老實人的模樣乾的全是敗壞人倫的勾當。一個巴掌拍不響,那潘巧雲也不是什麼好貨色,藉著給前夫做公德的時間,幹苟且之事,我們的楊雄大官人也是倒黴的主。
還有一個就是魯智深在瓦罐寺遇到的崔道成和尚。此人“一身橫肉,胸脯下露出黑肚皮來”,一看就不是什麼善類,當然了乾的也不是善事,旁邊叫一婦人陪著喝酒吃肉。魯智深最恨的就是欺負婦女,再加上橫行霸世,欺負其他僧人,魯智深就給他收拾了。
只能說北宋亂世,很多人無法勝任本職的身份,這也是混亂的一種表現。
-
5 # 田獲三狐
施公抹黑和尚?還強力,是輪胎嗎?我們先看書中幾個品行不端的和尚:
最後被魯智深和史進所殺,火燒瓦罐寺,“上帝讓誰滅亡,必先讓其瘋狂”。
可是他六根不淨,生生把一塵不染的禪房當成了和一個潘姓妹子的共赴巫山之地,溫柔富貴鄉里,也不會口誦“罪過,罪過”。
如果不是遇到“狠人”石秀,他和潘巧雲這個暗度陳倉之計也許會瞞楊雄一輩子。
石秀乾脆利落的讓他去了西天,我想到死他都不知因何得罪了一個賣柴的樵夫。
其實他和王倫一樣,乾的是打家劫舍的勾當,但沒有證據證實他有調戲婦女的行為,魯智深去投奔,不允。
後來“青面獸”楊志與魯智深匯合,合力殺掉鄧龍,取而代之,然後他們也是繼續打家劫舍,並不是成立了一家慈善機構。
鄧龍的死並不是因為他比魯智深楊志他們幹了更加傷天害理的事情,僅僅是因為他沒有他們的武藝高超。
然後呢,就沒有了。
不用說書中沒有提到的寺廟了,就僅僅想想五臺山和東京大相國寺有多少和尚吧,在這麼一個龐大的基數下,一共才出了三名壞和尚和一名準壞和尚,真的不多。
但是由於和尚的這種特殊身份,只要其中一人幹了壞事,就會很容易造成“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的惡劣影響。
所以認為施耐庵“黑和尚”的這個黑鍋,他本人決定不背。
-
6 # 一覽眾河小
看《水滸傳》,可以看到作者有著強烈的喜惡在裡面。作者喜愛的,比如武松、林沖、燕青等等,作者厭惡的,一干女子特別是潘姓女子等等。然而,作者縱有所惡,也是在字裡行間透漏出來的,我們看到的是從施耐庵的筆觸裡帶出來的情緒,是他對某個角色特別描寫帶出來的厭惡。但是唯有一種人物,施耐庵對他們極盡諷刺。
在楊雄、潘巧雲那裡章節裡,施耐庵十分直白的評價和尚:
“原來但凡世上的人情,惟和尚色情最緊。為何說這等話?且如俗人、出家人,都是一般父精母血所生,緣何見得和尚家色情最緊?說這句話,這上三卷書中所說潘、驢、鄧、小、閒,惟有和尚家第一閒。一日三餐吃了檀越施主的好齋好供,住了那高堂大殿僧房,又無俗事所煩,房裡好床好鋪睡著,無得尋思,只是想著此一件事……因此上輸與這和尚們一心閒靜,專一理會這等勾當。那時古人評論到此去處,說這和尚們真個利害。因此蘇東坡學士道:不禿不毒,不毒不禿;轉禿轉毒,轉毒轉禿。和尚們還有四句言語,道是;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 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
我覺得,之所以施耐庵對和尚如此厭惡,跟他所處的時代有關係,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士,元朝統治者尊崇佛教,特別是藏傳密宗,而到了元順帝時達到極致,一般和尚都被百姓私底下叫作番僧。這些和尚跟我們印象裡打坐清修的和尚大大不同,他們所擅長的是雙修之法,房中術,頗得皇帝和貴族的寵信,所以在民間橫行無忌,欺男霸女,漢人無不對其深惡痛絕。
看下《元史》裡有怎麼說:“西梵僧為大元國師。其徒皆取良家女,或四人,或三人奉之,謂之供養。於是帝日從事於其法,廣取女婦,惟淫戲是樂。又選采女為十六天魔舞……醜聲穢行,著聞於外。”
這麼大膽直接的描寫簡直讓人目瞪口呆,蕃僧和皇帝沆瀣一氣,蛇鼠一窩,所作所為,令人髮指。施耐庵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讀書講的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對這種現象如何不痛恨。恨屋及烏,施耐庵對所有和尚都恨上了,所以他書中極盡諷刺的寫和尚也是情理之中了。
-
7 # 遠方詩聲
不是要抹黑和尚,而是有小說的主題精神決定的。水滸傳講的打打殺殺,忠義,追求的的是大塊喝酒,大塊吃肉。
而各位英雄做的是什麼事,殺人放火,巧取豪奪。和佛家的精神格格不入,不過最後武松和魯智深出家了,才得以善終。
回覆列表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在中國傳統江湖俠義小說中,凶僧惡道採花賊,一直是經典的三大黑暗勢力,一直是小說反面形象的主力軍。
水滸傳雖承襲了這一傳統,但對佛的負面評價和描寫,也有其自身和時代的原因和印記。
天孤之星,為佛代言在水滸傳中,除了魯智深,其師父智真長老,也是得道高僧,並非全是壞和尚。其他如五臺山和大相國寺的和尚,只能算是平庸之輩,而非刁滑之徒。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儒釋道」,在梁山 108 位好漢中,以宋江,盧俊義,吳用等為首的,皆是儒家的代表。其追求的忠義,也是儒家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在道教一脈中,公孫勝是羅真人的大弟子,是道教的典型代表。後神機軍師朱武,混世魔王樊瑞跟隨公孫勝皈依道教,學道成仙,是道教在梁山的三位代表。
在 108 位好漢中,施耐庵還是為佛家留下了一個席位,那就是魯智深。
魯智深,號「天孤星」。所謂孤者,一方面指成佛之路孤獨艱難,另一方面也是指魯智深是佛家在梁山上的唯一代表,是孤獨的前行者,修行者。江湖路也是修行路,充分展示了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而這思想被魯智深的實踐完美呈現。道君皇帝,崇道抑佛(宋徽宗 趙佶)水滸傳的故事發生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宋徽宗非常崇尚道教,對道教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大力提倡道教,並自稱道君皇帝。
故當時道教成風,學道之人眾多,這也是水滸傳對當時佛道發展形勢的真實再現和對道興佛衰的歷史還原。大明天子,早年為僧(朱元璋 雕像)這個判斷乃是我自己的一個小想法,僅供大家參考。水滸傳中施耐庵對和尚的一些負面評價,與他早年的一段經歷有著密切關係。
施耐庵早年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在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手下供職。後朱元璋先後攻滅張士誠,陳友諒等其他農民起義軍,統一全國,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早年為僧的經歷,大家都非常清楚。這個當過和尚的皇帝,不但使施耐庵早年的主公張士誠兵敗自殺,另一方面朱元璋對讀書人十分不友好,連孟子都不放過都不放。基於這兩點,施耐庵內心深處對和尚的看法,自然會有一些偏見,借古諷今,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