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常容

    孫權71歲的時候離開人世,這個比曹操和劉備的命比還要長,只比司馬懿少活了一年。他死時的諡號是:大皇帝。

    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

    諡號每一個字都有講究的,諡表示一個人一生行為的記錄,號表示一個人一生的功績,合起來才叫諡號。

    諡號的每一個字都有講究的,不是胡亂定的。

    比如孫權稱皇帝之後,他追諡他的哥哥長沙桓王,為什麼是桓呢?

    桓在古代表示開疆闢土的意思。東吳的基本盤是靠孫策打下來的,孫權穩固做的。所以孫權給自己的哥哥這個稱號還是很合適的,因為他的哥哥還有後代,所以無法給其上尊號稱皇帝,只能用王。

    諡號是從周朝開始,由周公旦與姜子牙共同創立的,但是在這個諡號序列中,我好象沒有找到“大”這個詞。

    所以提問者用皇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說法我也很認可。

    “大”什麼意思,我不知道,不過皇和帝什麼意思,是有答案的。

    德行如天高地厚的稱“帝”。安定百姓以法為準的稱“皇”。

    合起來大皇帝的意思,我估計與秦始皇自稱始皇的意思有些差不多。

    因為孫權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先例。

    簡而言之孫權是憑空出世的,劉備自認為繼承東漢,曹魏是通過禪讓的方式獲得東漢氣運,孫權獲得了什麼?

    什麼也沒有,他的吳國的吳還是曹丕封的。

    所以也許這個對於吳國當時的官員來說,孫權這就是史無前例,所以用了一個“大”字來形容,然後再用"“皇帝”二次來對他進行歌功頌德。

  • 2 # 靈魂的感觸

    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

    “.神鳳元年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

    這個“大”字便是孫權的諡號,而孫權也是歷代帝王中唯一一個諡號曰“大”的皇帝,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話說孫權為何會諡號曰“大”呢?又為何會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呢?

    這裡我們先來對諡號做些瞭解,所謂諡號是古時候給地位較高死者的一種稱謂,這種制度形成於西周早期,《逸周書·諡法解》中記載了周公制諡:

    “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

    這裡道出了諡法制度的兩個關鍵點:

    1、死者的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

    2、諡號是在人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的,不摻雜獲“諡”人的主觀意願。

    故從一個人的“諡號”中往往能真實反應出當時的人們對其的評價。

    在歷史上,君王的諡號是有專門的禮官負責擬定的,最後由繼位之君確認,由於諡號是帶有評判性的,相當於對君王的蓋棺定論,所以諡號的擬定是非常嚴謹的,往往對君王擬定諡號,一定是要充分結合其功績來進行的。

    我們最常見的君王諡號莫過於“文”、“武”了,諸如漢文帝、漢武帝、宋文帝、宋武帝等等,而像孫權這種諡號為“大”(吳大帝)確實是絕無僅有的,那麼這個“大”字究竟是何含義呢?在諡法中,對“大”的說法這樣寫道:“則天法堯曰大”。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根據上天的法則,如堯帝一般做事。堯帝是古代的賢君,深厚後人敬仰,孫權諡號為“大”,不難看出這是後世臣子對他的一個極高評價,說孫權行事是順應天道,做人如堯帝一般賢明。

    話說孫權是否真的配得上這個“大”字呢?首先我們得肯定孫權的功績,身處漢末亂世而三分天下有其一,孫權的才能是毋容置疑的。孫權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君主,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有二:

    其一:他在位期間,在江南大興水利,開墾屯田,極大的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其二:遠征夷洲(現臺灣),這是歷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臺灣的聯絡。

    當然孫權晚年的昏庸也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然人無完人,是人就難免犯錯誤,孫權的過於功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諡號為“大”到也不為過。

    話說這歷史上為何僅僅只有孫權一人用了“大”這個諡號呢?

    首先“大”這個諡號是吳國大臣自創出來的,之前並沒有人使用過,所以前無古人。

    那麼為什麼會後無來者呢?

    其一:孫權在歷史上的影響力還不夠。在古時候,“大”這個字和“高”是近義。像這些諡號一般多用於開國皇帝身上。在孫權之前,早就有了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漢高祖劉邦,而孫權到底也只是三分之主,且吳國國祚也不長,故後世開國皇帝諡號的核心都是圍繞“高”而展開。

    其二:諡號不在侷限於單諡,自唐代起,後世的皇帝諡號一般都很長,如唐高祖李淵諡號“太武”皇帝;宋仁宗趙禎,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等等,用單諡的皇帝少之又少了。

  • 3 # 鐵馬冰河wu

    孫權(182——252年),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 )人,其父乃長沙太守孫堅,其兄討逆將軍孫策。母錢塘吳氏。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位頗有作為的統治者。他的前半生繼承父兄基業,縱橫捭闔,屢挫強敵,佔據江東,兼併荊襄,終成鼎峙之業,後立國登基稱帝,與魏、蜀爭奪天下,故是位才幹卓著的開國之君。但到了後半生,隨著年齡老化以及事業成就,變得愈發剛愎自用,凶暴乖戾,愛庶(孫霸)奪嫡(孫和),加上不惜民力,濫加稅賦,苛役沉重,激起民眾的不斷反抗,使孫吳政權日趨衰朽,風雨飄搖。

    生子當如孫仲謀 漢末失秩,黃河流域戰亂頻繁,長江中下游地區相對安定。中原地區的民眾為躲避兵災,相率南渡,並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技術與生產工具,原本閉塞落後的長江流域得到了迅速開發。在此過程中,位於長江下游的孫吳政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少時習武,膂力過人,有膽勇,年輕時從商,後因討賊有功,逐步獲得朝廷攫拔。漢末天下大亂,黃巾蜂起,孫堅率部討伐,屢建奇功,因他作戰勇猛,軍事才能出眾,迅速成為漢末群雄中實力不容小覷的一支武裝力量,其赫赫威名讓西涼軍閥董卓都退避三舍。初平三年(192年),孫堅奉袁術之命率部南伐荊州,在與荊州牧劉表部將黃祖的戰鬥中陣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死後,由其弟孫權繼位,彼時他年僅十九歲。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後,在周瑜、魯肅、張昭等人的竭力輔佐下,南征北戰,開疆拓土,逐漸成為江東一方霸主。

    孫權稱帝

    建安五年(200年)後,魏、蜀相繼立國,孫權迫於形勢,曲意事魏。曹操為了籠絡孫權,以漢獻帝名義,封孫權為徵虜將軍,兼會稽太守。孫權表面服從曹魏,暗地裡卻極力拓展自己的事業,已經成為江東的實際統治者。

    黃龍元年(229年)春,在公卿百官的勸進下,孫權在武昌南郊正式即皇帝位。

    孫權稱帝,標誌著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魏、吳、蜀三國,雖然孫權稱帝最晚,但從他割據江東算起,卻是歷時最久者。

    晚年的孫權日益昏昧,苛役沉重,刑罰嚴酷,成為不折不扣的暴君

    晚年的孫權,君臣猜忌,寵信酷吏呂壹,並利用他羅織罪名,陷害群臣,甚至有人被冤枉滅族,弄得人人自危,甚至屢屢發生大臣叛逃事件。

    孫權年老後性猜忌,導致後宮混亂,嬪妃爭寵,諸子爭位。太子孫登早逝,又立孫和為儲,封和弟孫霸為魯王。孫權寵溺孫霸,孫霸恃寵生嬌,與孫和展開皇位之爭。朝臣們也分為擁嫡派與擁庶派,致使父子、兄弟、君臣之間勾心鬥角,派系之爭日趨激烈。孫權心知若廢嫡立庶,勢必釀成大亂,不得已廢黜孫和,逼孫霸自盡,另立孫亮為太子。

    晚年的孫權,對吳民進行殘暴統治,稅賦雜役沉重,在三國中最突出。顧雍、陸遜都勸他減輕賦稅,孫權拒不採納。之後,民變不斷,山越人也聚眾反抗,東吳社會各種矛盾不斷激化,其政權日趨衰落。

    吳大皇帝:古今帝王絕無僅有的霸氣諡號

    《三國志》記載,嘉平三年(251)八月,颶風襲來,江海氾濫,平地積水深達八尺,孫氏祖陵栽種的松柏竟被連根拔起,被颶風捲至建業南門外。孫權受驚病重。幾個月後,皇后潘氏欲效法西漢呂后臨朝稱制。潘氏為人凶狠,平時經常因小事殘害宮女。宮女們飽受欺凌,惟恐她一旦稱帝,會更加滅絕人性,於是合謀乘她熟睡時將其掐死。事後,孫權命人偵知原由後,悲憤交加,病情愈發危重。病重的他反思己過,遂“詔省徭役,減徵賦,除民所患苦”。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記載,太元(252)二年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

    孫權死後追尊諡號大皇帝。吳大皇帝,這諡號確實霸氣,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同時期的曹操死後追諡魏武帝,劉備追諡昭烈帝,都不敢稱大皇帝。古往今來,有作為的帝王死後追尊的諡號都不如偏安一隅的吳主孫權,譬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聖祖(康熙)等 。這些帝王建立的是大一統王朝,其所建功業均遠超孫權,死後的諡號卻都不如孫權廟號“大皇帝”響亮。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 4 # 江水趣談

    曹操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大帝”的諡號是後人對孫權的作為的一種肯定,所以不是孫權能不能用而是要看百姓對這個君主怎麼看。

    諡號是後人對先人的一種評價,有褒揚的諡號自然就有貶斥的諡號,孫權的諡號足以說明他在位期間是一位好的君王。

    “大帝”,並不是一般所理解的皇帝之稱。蘇洵的《諡法》中說:“則天法堯曰大”,也就是說能夠遵循上天的準則並效法堯的行事,則稱為大帝況且,孫權生前不僅保證了江南地區的穩定,也極大地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發展和繁榮,是極為人才之人。

    “大帝”這個諡號的確是比較大的一個諡號,孫權只是東吳的君主而已,原來統一天下的君王尚且不可以擁有這樣巨集偉的諡號,為何孫權可以呢?其實一方面是因為孫權早年的文治武功做的很好,另一方面是隨著時代的推移對諡號的要求程度變得更低了,所以就會出現“大帝”這樣的諡號。

    孫權開發江南有功

    孫權在東吳執掌政權達52年之久。他吸收了北方遷徙而來的流民,又對居住在當地的山越人進行多次進攻,採取“強者為兵,贏者補戶”的政策,為江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稱帝后,孫權修築水利工程,開鑿運河,解決灌溉運輸問題等等,這些措施,都極大地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發展。

    孫權還是第一個把南京作為首都的帝王,這為南京後來成為多朝故都打下了基礎。

    可以說,孫權的一系列措施,奠定了南方經濟超越北方的基礎。且孫權不僅善於用人,更善於聽取採納下屬的建議

    孫權生平愛喝酒,有次孫權給虞翻敬酒,但是虞翻裝醉,不肯喝酒。孫權惱火的拔劍要殺了虞翻。幸虧被大臣攔住,事後孫權不僅認錯,並且下令:“自今酒後言殺,皆不得殺。”,這是常人無法做到的自省能力。

    漢朝時期對於諡號的要求是很高的,就拿創造西漢的“文景之治”的漢景帝來說吧,漢景帝也是統一王朝時代的帝王,在位期間也有不少的功績,但是奈何晚年做了一些錯事就落得去世後不能擁有諡號的地步。

    再說“秦皇漢武”的漢武帝,這位可是西漢歷史上有名的君主了,他開創了漢代的輝煌,可是即使這樣他一開始也是沒有諡號的,直到後來嫡孫劉病已繼位才為漢武帝追加諡號。

    孫權在18歲的時候就繼承了王位,在面對劉備和曹操兩位梟雄的局面下依然帶領東吳發展的很好,這是孫權的功,晚年的孫權做了一些錯事但是和他的功勞相比不足一提。

    諡號,是對一個人生前的所作所為做出的評價,中國古代講究“為尊者諱”,雖然晚年的孫權做了很多錯事,但綜合來看,孫權整體配得上“大帝”這個諡號。

  • 5 # 大國布衣

    孫權的諡號很有意思,叫“吳太祖大皇帝”,簡稱“吳大帝”,這個諡號在中國的皇帝中僅孫權一例,可謂是獨樹一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孫權是東吳的實際建立者,他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是江東基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孫權承父兄基業,經二十多年不斷對外擴張,最終形成了割據江東,三國鼎足的孫吳政權。與魏武帝(魏文帝曹丕追尊)曹操、蜀漢昭烈帝劉備不同,孫權的諡號只有三個字“吳大帝”,而且氣場很強大,一個大字,顯示出孫權的志得意滿、野心勃勃。

    諡號還依皇帝生平成就還分為好幾種,有“上諡”、“下諡”、“惡諡”和“平諡”這四種。四種諡號之中,“下諡”和延伸出的“惡諡”都是不好的諡號,比如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遠禮”,漢靈帝的“靈”,表示“亂而不損”、周厲王的“厲”表示“暴慢無親”,這些都是下諡。“平諡”,中庸也。

    大作為皇帝諡號之一,《逸周書·諡法解》有解釋“則天法堯曰大”,意思是說追循效法堯帝之治。堯帝是上古五帝之一,經常與舜帝合在一起稱“堯舜”,堯帝無論是品格、操行、成就都堪稱一流,為後世帝王所推崇。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記載:“ 權 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孫權是三國各國君主裡面活的最長壽的一位皇帝,七十一歲,比曹操、劉備都長壽。他的成就長期被後世所埋沒,而事實上,孫權的這一諡號正是結合他本人一生的成就而定的。

    孫權十八歲時,因兄長孫策遭許貢門客刺殺匆忙即位,從一個翩翩青年成長為三國時期的一代雄主,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歷史格局。孫權四十七歲成就霸業,登基稱帝,雄峙江東。他在位期間廣開言路,任人唯賢,開創出了一派欣欣向榮的繁榮局面。他對江南一帶的開發,使這裡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太平盛世,長江一帶的文明開始逐漸取代了北方中原,其功績完全不在魏武帝曹操之下,難怪曹操會不無感慨的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吳大帝孫權的這一諡號,還體現出他的大格局,和強大的心理抗壓能力。曹操舉兵30萬親征荊州,覬覦江東,孫權面對張昭等人的投降主義,力排眾議,頂住壓力,聯合劉備於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劉備起傾國之兵攻打東吳,孫權為顧全大局數次請求退兵和好,並誠心讓我出荊州,在和談無果的情況下,大膽起用年輕的將領陸遜為大都督抗蜀,最終陸遜於夷陵之戰大破蜀軍,又一次使東吳轉危為安。孫權雖偏安江東,但懂得保境安民、與民休息,發生生產促進經濟,東連曹操,西結劉備,東吳在他手上國力達到了最鼎盛。

  • 6 # 歷來現實

    古代的帝王死後都會被賜予諡號,而孫權的諡號為何與眾不同呢?這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到底在哪裡?

    原來,孫權的諡號是"大"。在中國古代帝王之中,用"大"來作為諡號的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據目前可靠的史料記載就只有孫權一人而已。

    首先來說,孫權作為一代帝王,有諡號這是必須的。

    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價褒貶,而給予一個具有寓意具有象徵意義的評判性稱號。這種制度代代相傳,也被稱為諡法,所給予的稱號叫做諡號。

    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點是,古代帝王的諡號都喜歡"文""武"這類字,屬於顯得比較高階的美諡。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的功績也不差,後世子孫卻給了個"大"字作為諡號。

    《周禮》說:"小喪賜諡。"

    小喪,即死後一段時間,所以諡號一般不是自己所決定的。

    "大"這個諡號,毫無疑問是配得上這位東吳開國皇帝的,擁有這個千古以來獨一無二的"大"字諡號的人,孫權當之無愧。

    同時期的曹操就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

    此號的寓意乃是:"則天法堯為大"。也就是說孫吳的繼位者以及孫氏的後世子臣都認為孫權的做法是效仿堯。

    堯是是什麼人?那可是中國歷史上的超級大佬,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後世臣子給予這位大帝的稱號是讚美無疑了。

    大帝之大,大在開國。

    細數孫權一生功績無數,但是在東吳子民心中,這第一大,就當屬孫權能帶他們在這天下三分的亂世之土,立國安身吧。

    孫權繼父兄之業,年齡尚在弱冠的時候就已經坐擁江南,才華橫溢,善於掌控大局的他運用靈活的策略在亂世之中不斷地馳騁。深諳列國競爭的道理,最終成就了一番大業。孫權超越了他的父兄,領導著孫吳政權雄踞江東,與魏、蜀鼎足而立。諸葛亮曾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

    吳大帝,諡號為"大",大在他為人處世的胸襟。

    正是因為他選賢舉能,任人唯親的大氣量,成就了他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諡號。不管去世後的他是否願意,也只有虛心接受,這是後人對他為人處世一生的評價。

    作為軍事戰略家,除了豐富的經驗以外,他善於重用人才,文武大臣都甘願為其用,甘願為之死,甘願為了一起成就他口中的大業而赴湯蹈火。這是他制勝的武器,用人而且用人不疑,不拘一格。

    最恰當的例子當屬呂蒙了。

    在三國中數一數二的戰士,曾今助孫權打敗過關於奪取荊州,可誰知道,原來的呂蒙只是一名小校?

    所以說,這個"大",大的有憑有據。

    孫權在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他是極有雄心壯志的一人,卻能夠韜光養晦,在取得一番成就之時並未馬上稱帝,謙虛的他不願意過早的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圖,一直等到曹、劉死後,東吳局勢穩定才稱帝登基。

    於此同時,這個"大"不也是有著胸懷寬廣,有大局觀念志向高遠之寓意嗎?

    綜合以上我們並不難看出,為何吳國的後世臣子要首先創"大"字作為諡號來評價他們敬愛的孫仲謀了。

    受他自己個人功績影響,綜合判斷他一生成就。後世自然認為他是成就巨大,而且又是東吳的開國皇帝,享有正統地位,所以這"大皇帝"的諡號也就見怪不怪了。

  • 7 # 半步巔

    諡號,客觀地說應該是起源於商,形成於西周時期《逸周書·諡法解》的周公制諡,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

    尤其是在古代,對於一些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重要人物,比如說帝王、皇后、重臣,後人在其去世的時候都會根據其一生的作為給予一箇中肯的評價,也就是諡號。

    諡號的歷史有過斷層時期,那就是秦朝。

    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廢除諡法,因為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希望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到了漢朝諡法又恢復了。

    縱觀古代皇帝的諡號中,三國時期孫權的諡號是最獨一無二的,因為孫權的諡號是“吳大帝”!

    一、繼承父兄基業,於亂世之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孫權繼承江東基業的時候,只有十八歲。那個時候,時局動盪不安,四面八方都是敵人。孫權以張昭為師傅,以周瑜、程普等舊臣,統御諸將,滅黃祖,征服山越,安定了地方大族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

    後來發生的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事關江東命運的兩大戰役,孫權都取得了勝利。最後三分天下,孫權有其一!

    二、發展生產、富國強兵

    三、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的聰慧,不僅僅體現在他雄才大略層面上,還由於他知人善用。孫權的知人善任,使得東吳人才濟濟,沒有出現蜀漢後期人才凋零的尷尬局面。江東前有周瑜、魯肅、呂蒙、張昭、諸葛瑾,後有陸遜、諸葛恪、徐盛、顧雍、顧邵等人才,正是因為這些人才的前赴後繼,東吳在三國之中擁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發展。

    孫權”大帝“的諡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還有一點原因就是歷代皇帝的影響力不同,孫權之前,歷代帝王青睞“文”或“武”,因為最早使用者周文王與周武王的強大影響力;孫權之後,舍“大”而取“高”,因為後世皇帝認為自己影響力遠不能能跟開創四百餘年大漢江山的劉邦並論!

  • 8 # 安定郡小書生

    孫權的諡號為“吳太祖大皇帝”,又稱“吳大帝”,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人享有此諡號。

    《逸周書》,原名《周書》,在其中就存在《諡法解》這樣一卷。記錄著追諡的準則,在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進行評定諡號時進行參考,猶如現在的《新華字典》。

    諡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這是《諡法解》中對為什麼要評定諡號進行的解釋說明,意思是說,“諡”是行為的記錄,“號”是功勞的標誌,“車馬服飾”是地位的表現。因此,道德高尚的人就得到很好的諡號,品德差勁的人就會得到很差的諡號;每個人的道德行為是根據自身掌握的,但是你死後的諡號是別人給你定的,由不得你。

    堯是上古時期的首領,他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設定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因此備受後世推崇,成為歷代君王心目中的典範。那麼,孫權又有哪些功績可以與上古明君堯進行媲美呢?

  • 9 # 藤樹先生

    而這些“大帝”的含義,都屬於修辭學上的意義,而在中國歷史上,諡號中有大帝稱號的,僅僅有一位君王,那就是三國時期,吳國開國皇帝:孫權。

    何物“吳大帝”

    在中國古代,“諡號”並非平白無故而來,而是君王去世後,其臣子按照帝王生前的行為,然後結合《諡法》,給已故君王制定諡號。

    比如說“諡號”裡面是“靈”的,多半是昏庸無道之輩,比如晉靈公、楚靈王、漢靈帝。因為“靈”字兒在諡法裡面並不是什麼好詞語,是形容無能、荒唐的君王的。

    而孫權的“大”這個諡號,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大”這個詞,在《諡法》裡面意味著什麼,其實是一個謎,最起碼可以確定,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的人已經不知道“大”這個諡號代表什麼含義了,比如南朝蕭樑時代的文學家、史學家沈約(系《宋書》作者)就表示,“大”這個諡號,是前所未聞的諡號,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含義。而到了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洵則認為,“則天法堯日大”,認為孫權之所以諡號叫做“大”,是因為孫權做到了尊崇上天,傳承了帝堯的思想。

    不過,結合孫吳當時的政治形勢,小編認為,孫權的大帝諡號,確實有“則天法堯”的意思。

    中國古代君王,對於正統性是非常重視的,如果拿不出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自己的王朝是正統王朝,就會導致統治不穩定。

    三國時代,曹魏的正統性建立在漢獻帝的禪位詔書上,而蜀漢的正統性,則建立在漢朝宗室的血統上,唯獨孫吳,需要為正統問題煞費苦心。

    因此,在曹丕稱帝多年後,孫權才稱帝,孫權稱帝的理由是:吳國出現了大量的天降祥瑞,是上天希望孫權當天子,而非孫權自己想當皇帝。

    與此同時,三國時代吳國地區的文化氛圍,以吳文化和楚文化為主基調,楚人和吳人的信仰上,對儒家的祖先崇拜、敬天保民思想,接受的較為淺薄,反而倒是對原始社會留下來的原始崇拜——比如萬物有靈,比如對天的樸素崇拜更為認可。

    而吳國統治者為了凝聚人心,於是結合吳人的信仰,將孫權諡為“大”,讓吳人相信,孫權是上天所立的、前無古人、與眾不同的皇帝。

  • 10 # 剛日讀史

    中國帝王中,死後諡號有個“大”字的,寥寥無幾。

    在諡號的含義中,“大”的意思是:則天法堯曰大。意思就是根據上天法則,如堯帝一般做事。

    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

    這是諡法之始。《周禮》說:

    “小喪賜諡。”小喪,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

    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

    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古代為皇帝選擇諡號是一件嚴肅的事,是非常謹慎的,特別是隋唐之前,不會出現如同明朝嘉靖“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這樣動輒十幾個字的諡號。

    在歷史上的所有帝王中,孫權的諡號獨一無二,他是唯一的擁有“大”字這個諡號的人。

    提起“大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漢武大帝、康熙大帝等,他們都是封建統一王朝雄才大略的君主。

    按理說,孫權建立的東吳,是三國中比較弱小的一方,他既沒有一統天下,也沒有威震四海,為什麼敢用“大帝”這個諡號呢?

    孫權一生又有哪些功績可以稱得上“則天法堯”呢? 三國時代的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在北方。

    那時候的江南地區地廣人稀,經濟、文化都十分落後。孫權改變了這一現象。

    他吸收了北方流民,又同化土著的山越人,他在江南興修水利,開鑿運河,開墾屯田,設定郡縣,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三國時期三大戰役,孫權參與了其中的兩個,並且都取勝了,說明文治之外,他在武功方面也是大有作為的。

    孫權不但善於發現人才,還善於培養人才。魯肅、呂蒙、陸遜都是在他手上培養出來的文武雙全的統帥。

    他用人不疑,赤壁之戰前夕果斷聽取周瑜、魯肅的意見最終獲勝。

    任用世仇陸家書生陸遜,獲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正是因為孫權知人善用,孫吳一直人才濟濟,保證了江南的安定局面。

    雖然孫權晚年做了幾件錯事,導致國力由盛轉衰,但人無完人,我們還是要客觀的看待他。

    曹操和辛棄疾都稱讚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就是對他的肯定。

    《諡法》將諡號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曹操夢寐以求想在死後獲得“文”這個表示 “經天緯地”的才能、“道德博後”、品德的諡號。

    但曹丕根據曹操一生的功績,認為他“克定禍亂,刑民克服”,所以諡之為“武”。

    同樣,孫吳政府根據孫權的一生功績,認為他“則天法堯”,將孫權諡號定為“大”。

    “大”雖然是美諡,但與“文”、“武”這樣的美諡相比,還是差了一點點。

    這也是後世開國皇帝喜歡用“文”、“武”而不用“大“的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性離異帶孩子不結婚老了會過的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