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伶俜者
-
2 # 忙裡偷閒花甲人
一九四五年,法西斯德國投降以前,在德國一千多年的歷史上,曾出現過三個帝國和一個共和國。
第一帝國是指公元九六二至一八零六年的神聖羅馬帝國。一般認為,德國曆史開始於九一九年。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後,經常侵略義大利。他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能夠管理教會,主宰一切人,而於九六二年讓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第二帝國是指一八七一至一九一八年的德意志帝國,它是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起來的。
德意志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不同,它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它設有帝國議會,但全部大權集中在皇帝一人手裡。皇帝獨攬軍權,有權召集或解散帝國議會,有權批准和否決一切法案。他所任命的首相只對皇帝一人負責。帝國議會名為最高立法機構,實際上毫無權x,是帝國的裝飾品。
德意志帝國建立後,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遲速發展,貴族地主和壟斷資產階級逐漸地融合為一體,發展成為以普魯士軍國主義為核心的帝國主義國家。它對內瘋狂鎮壓工人運動,對外掠奪殖民地,同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終於在一九一四年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末期,德中國人民掀起“十一月革命”風暴,推翻了德國封建專制制度。“十一月革命”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由於共和國憲法是在魏瑪城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一般稱為《魏瑪憲法》,因此這個共和國又叫魏瑪共和國。共和國的前期,主要由社會民主黨右派統治,它沒有根本改變國家的貴族地主——資產階級的政權性質。
第三帝國是指一九三三至一九四五年的法西斯德國,希特勒自稱第三帝國。
希特勒上臺任總理後的第二年,又兼任總統,稱為元首,集全國大權於一身。他狂妄地宣稱:“在今後一千年內,德國將沒有其他革命”。希特勒殘酷鎮壓共產黨和其他進步人士,瘋狂擴軍備戰,推行侵略和戰爭政策,妄想建立一個以德國為核心的,不僅包括歐洲,而且擴及亞洲和美洲的德意志聯邦帝國。但第三帝國並沒有延續到”千載”,它只不過曇花一現地存在了十二年。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寫成)
-
3 # 小銘觀察
“第三帝國”是納粹德國自封的一個稱號。其正式國名是德意志國(1933—1945)。代表一種歷史的傳承。
1871年,普法戰爭,普魯士戰勝了法國 ,聯合德意志地區各邦聯,成立了君主立憲制的德意志帝國。1918年,德國一戰戰敗,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國滅亡。
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之後,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帝國初期是一個君主實權的封建專制帝國,後期則演變成了一個共同承認一個虛位皇帝的鬆散的封建共主邦聯。
1806年,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勒令奧地利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很多史料裡都有這樣的記載,希特勒將納粹稱為“第三帝國”,那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一個問題,為什麼是第三,第一、第二帝國是什麼呢?這得從德國的歷史說起。
從名字就能看出,這是由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帝國,或者說,這是一個較為鬆散的聯盟,最多時聯盟中有上千個小國,時戰時和。
這裡解釋一下,德意志最初指的不是民族或國家,而是極為廣泛的地理區域,包括今天的德國、奧地利、波蘭、捷克、義大利的一部分地方,後來才成為對德國的特指。
1871年,普魯士皇帝威廉一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成功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與巴伐利亞,建立了德意志帝國,確立了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現代德國的歷史,從此時才開始。
“神聖羅馬帝國”被稱為“第一帝國”, 俾斯麥建立的“德意志帝國”被稱為“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的覆滅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的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暗殺,出於國家利益,第二帝國和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站在了同一陣營,對抗英法等國。
一戰的結果眾所周知,英法等協約國勝利了,奧匈帝國解體,奧斯曼帝國分裂,在土耳其成立後滅亡。第二帝國雖然還在,卻簽訂了《凡爾賽條約》,這個條約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削弱德國的勢力,德國需要對戰爭負責,割地賠款。
戰爭中德國爆發起義,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遜位流亡海外,德國結束帝制,建立了魏瑪共和國。
-
5 # 磨史作鏡
納粹德國自稱第三帝國,他的君主就是自稱“元首”的希特勒,實際上從1933年希特勒上臺擔開始,到1945年4月30日,他自殺身亡,都可以算作第三帝國的歷史,滿打滿算十二年吧。
有第三帝國,毫無意義的,應該有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是的,確實有,不過人家當時不是這樣叫的,希特勒為了繼承人家的衣缽,喚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把之前存在的帝國排了序:
德意志第一帝國,其實國號神聖羅馬帝國,這是從查理曼法蘭克帝國演變而來,公元843年,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簽訂凡爾登條約,三分查理曼帝國,為後來的德意志?法蘭西和義大利奠定了雛形,其中東法蘭克就是德意志的雛形。到了公元962年,奧托一世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是神聖羅馬帝國其實更像是一個地理概念,它下面而德意志各城邦各自為政,帝國最多算是個邦聯,或者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即便是這樣,到了19世紀初,拿破崙崛起,1806年,拿破崙迫使奧地利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稱號,解散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德意志地區更是成了一盤散沙,但是東德意志地區崛起了一個王國,普魯士王國,統一德國的歷史責任落到了它的肩上,在國王威廉一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普丹(麥)戰爭、普奧(地利)戰爭、普法戰爭,完成了德意志統一,這是小德意志方案,把奧地利排除在外。1871年,威廉一世以戰勝者的姿態,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鏡廳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是為第二帝國。這個帝國在他的繼承者威廉二世手中越來越好戰,窮兵黷武,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崩瓦解,威廉二世逃亡。在遭受戰勝國巴黎和會的嚴厲懲罰後,後來成立了魏瑪共和國。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
-
6 # 小志faiting
希特勒將自己建立的納粹德國,稱作第三帝國,是相當有野心和自信的。自信體現在他認為自己統治的德國是日耳曼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之一,而野心則是在宣告世界:我將統治世界!
那麼,既然是第三帝國,前二個帝國又是誰?
1、德意志三大帝國
這第一帝國全名叫做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簡稱“神聖羅馬帝國”,存在時間是公元962年—1806年,最終這第一帝國被拿破崙給推到了。
第二帝國指的就是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存在時間1871年1月18日到1918年11月11日。
【第二帝國國父俾斯麥】
說起來,法國還相當剋制這個第一到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存在844年,拿破崙給滅了;
德意志第二帝國,存在47年,法國給滅了;
德意志第三帝國,存在十二年,也和法國戴高樂有關係。
2、納粹為何鍾情第三帝國的稱號
第三帝國,原本是個神學上的概念。
“第三帝國”一詞源於義大利末世神學家、佛羅倫薩教派創始人尤阿興姆·菲奧雷斯與其他中古世紀神學家對聖經經文的解釋,原初意義是指“聖父之國”、“聖子之國”之後的“聖靈之國”,即上帝拯救世界後,完美、無盡止、由聖父、聖子、聖靈統治、以基督為王的第三階段神國。
【希特勒劇照】
德意志第二帝國失敗後,魏瑪共和國面對著戰敗後的德國,既要承擔戰爭賠款,還要恢復國內經濟。雪上加霜的是,1929年,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也擴散到了德國境內。
千瘡百孔中的德中國人民,過上了通貨膨脹、失業在家的日子,到1932年,德國大約有五百萬人失業,他們逐漸懷念起以前德國專制統治時期。
希特勒就是在這種時候崛起,他強調德國要延續前兩次帝國時期的榮譽,因而獲取了大量民眾的支援。
1933年9月1日,希特勒在紐倫堡召開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國”指稱納粹統治下、“國祚千年”的德國,用第三帝國代指希特勒統治時期德國的傳統也從此正式確定。
-
7 # 架空歷史—北狼後裔
不請自來,我是架空歷史頻道的北狼後裔,下面由我來講述第一帝國和第二德國的的歷史,以及納粹德國為什麼有叫第三帝國。
1.第一帝國的起源
公元3世紀,這時還沒有德國這一國家,只有活動在羅馬帝國北方且被視為蠻族的日耳曼人,公元293年,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裡先由於實行四帝共治制,將帝國一分為東西兩半,此後帝國分分合合。直至395年,狄奧多西一世皇帝將帝國分給兩位兒子,從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成東、西羅馬。
終於在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入侵下徹底滅亡,其中日耳曼民族中一支名為法蘭克的部落,在公元486年,建立了法蘭克王國隨後到了7世紀在查理曼大帝的統治之下,最終將法蘭克王國推向鼎盛,其領土擴張到了今天大部分法國、德國及低地三國和義大利北部的區域,公元814年查理曼這位皇帝壽終正寢後,法蘭克帝國由盛轉衰
到了公元843年查理曼的兒子去世後,他的帝國被一分為三,其中東法蘭克王國就是今天德國的雛形
2.第一帝國的建立
3.第一帝國的毀滅
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公元1871—1918年1第二帝國的建立
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促進了德意志各地的民族主義發展。終於在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同年的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建立德意志帝國,也稱德意志第二帝國
隨著德意志的統一,德國頒佈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法案,同時,德國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而增強了德國的生產能力,使得德國經濟迅Sagitar飛,使得德國開始自我膨脹起來,很快德國因不滿足於本土,進而決定往海外開闢殖民地,但是當時世界上殖民地基本上已經被英法兩國瓜分完了!從而推出“世界政策”目的就是重新瓜分殖民地
那麼,納粹德國為什麼要自稱“第三帝國”呢?
其次,就是以“第三帝國”的旗號對外宣示主權。一戰的戰敗導致德國喪失了大片領土,納粹黨此刻豎起“第三帝國”的旗號,一來可以凝聚國內支持者的復興信念,二來可以讓在海外德意志人的看到希望。
這就是為什麼納粹德國也叫“第三帝國”的原因了!
-
8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德中國人的祖先是日耳曼人,並在歷史的逐步發展中孕育出一個民族概念“德意志”,而這個德意志不僅是民族概念,也是一個地理概念,大概是今天德國、奧地利、波蘭、捷克、義大利的部分地區。統一的羅馬帝國解體後,分為東西羅馬,其中德意志人就被西羅馬帝國統治。
其中,東法蘭克王國末代君主“孩童路易”無嗣而終,當時的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因此被推選為新的國王。康拉德一世去世後,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繼位,他的兒子奧托一世繼位,並在962年出兵羅馬,進而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
1155年,腓特烈一世被教宗阿德里安四世冊封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由此完成了東法蘭克王國向“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的轉變,所以神聖羅馬帝國又被稱之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1804年,拿破崙加冕成為“法中國人的皇帝”,由此引發了第三次反法聯盟,但勢不可擋的拿破崙在“三皇會戰”中擊敗了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的聯軍。1806年,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在拿破崙的要求下被迫放棄徒有虛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
②
但神聖羅馬帝國始終是作為一個大一統國家而存在著,儘管只是名義上,但當這種名義都不存在的時候,德意志地區就成為了無主之地。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德意志地區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國家來主導。
而崛起的普魯士和奧地利開始爭奪在德意志地區建立新國家的權力,而在普魯士王國內部這時候出現了一個叫做俾斯麥的人。俾斯麥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因此開始不斷推動他的鐵血政策。
普奧戰爭的結果讓普魯士贏得了在北部德意志地區的領導權,隨即普魯士王國又繼續和控制南方各個諸侯的法國發生了“普法戰爭”。此時的拿破崙早已作古,法蘭西第一帝國也已經煙消雲散,此時是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拿破崙·波拿巴開創的法蘭西第二帝國。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普魯士王國也晉升為德意志帝國,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威廉二世時代,德意志帝國內部的帝國主義十分盛行,連俾斯麥都被迫下臺。
德意志帝國也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起者,但戰爭的結果是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德意志帝國宣告終結,德國進入了魏瑪共和國時期,在《凡爾賽條約》中德意志帝國被做出了種種限制和賠償。
這成為後來希特勒決心重振德意志的根源,隨著納粹黨逐漸掌權,以及伴隨著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得以控制德國的最高權力,德國由此進入納粹時代,1939年更名為大德意志帝國。
德國由此進入第三帝國時代,因為希特勒試圖恢復往昔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榮耀。但歷史並沒有給希特勒這樣的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讓德國陷入分裂,成為東德和西德。直到1990年德國才推翻柏林牆完成統一,合併為現代德國,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9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德意志第一帝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公元962-公元1806年。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羅馬皇帝。1806年,拿破崙強迫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號,解散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德意志帝國,公元1871年-1918年。1871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擁立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1918年,威廉二世退位,流亡荷蘭。
德意志第三帝國,是納粹德國,公元1933年-1945年。其中1933年-1943年,稱德意志帝國;1943年-1945年,稱大德意志帝國。由希特勒建立,隨二戰失敗滅亡。
1、德意志第一帝國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這是法蘭克帝國。
後來,三個查理曼的孫子分裂了法蘭克帝國,分為: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
日耳曼路易獲得了東法蘭克王國。
開始時,“羅馬人的皇帝”的CROWN在東西法蘭克國王的頭上輪番戴,後來轉到中法蘭克國王(後改稱義大利國王)的頭頂上,最後皇帝滅絕。
東法蘭克王國在萊茵河以東,居民都是日耳曼人,有四個大部落:薩克森(薩克森人)、法蘭克尼亞(東法蘭克人)、士瓦本(阿勒曼尼人)和巴伐利亞(巴伐利亞人)。
這四個日耳曼部落推舉了自己的大公。
東法蘭克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孩童路易死後,東法蘭克貴族推選法蘭克尼亞大公康拉德一世當國王。
康拉德一世又指定薩克森大公捕鳥者亨利一世繼任東法蘭克國王。
936年,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大帝,在亞琛被選為國王。
這時,東法蘭克的貴族們發生了一系列反對奧托大帝的叛亂。東法蘭克約定俗成的是各位大公按功績輪流當國王,類似中國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
東法蘭克全是日耳曼部落,古代部落聯盟的風俗最為濃厚,也是導致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內部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重要原因。
奧托大帝大發雄威,一一平等了叛亂,還征服了義大利北部地區。
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大帝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羅馬皇帝。
1024年,來自薩克森的奧托王朝絕嗣,風水又轉到東法蘭克人那裡。法蘭克尼亞的康拉德二世當選為東法蘭克國王。
1125年,法蘭克尼亞王朝隨著亨利五世去世而結束。引發了皇位之爭,最後神聖羅馬帝國的大部分貴族選士瓦本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為國王,爆發了數十年的戰爭。
1155年,紅鬍子腓特烈被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
紅鬍子腓特烈和孫子腓特烈二世時,發生了許多分化帝國的事情:他們為了對抗實力強大的大公們,就收買大公手下的諸侯和騎士,擴大諸侯的權力;他們關注富饒的義大利,甚於關於德意志本土。
然後,神聖羅馬帝國內部諸侯林立,有數百個小國。
出現了大空位期。
1273年,士瓦本霍亨斯陶芬家族旁系的哈布斯堡家族獲得神聖羅馬皇帝稱號,同時出現了七選帝侯制度。
一直到拿破崙上臺。
2、德意志第二帝國十字軍東征後,神聖羅馬帝國裡面出了個諸侯,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
勃蘭登堡當年是一個邊疆區,主要對付帝國東部的斯拉夫人和普魯士人。普魯士人並不是日耳曼人,而是波羅的海民族,和立陶宛人血緣比較近。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條頓騎士團,專門征服普魯士人。普魯士人被屠殺或同化,消失了。後來生活在普魯士的是德中國人或德國化的普魯士人。
宗教改革後,最後一任條頓騎士團大團長,屬於霍亨索倫家族,他把條頓騎士團私吞了,建立了普魯士公國。
而勃蘭登堡屬於霍亨索倫家族的另一個人統治。
1618年,勃蘭登堡伯爵領地和普魯士公國歸到霍亨索倫家族的約翰·西吉斯蒙德一人統治,成為邦聯。
需要說明的是,勃蘭登堡伯國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公國臣屬於波蘭王國。
1640年,即位的大選侯腓特烈·威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完成了絕對君主權力的優勢,建立常備軍,依靠低階的容克貴族,扳倒了自己轄區內的各路諸侯。注意!勃蘭登堡-普魯士的建立,和清朝差不多是同時的。
1701,腓特烈一世“在普魯士的王國”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承認。
軍曹王威廉一世和腓特烈大帝的努力,使普魯士王國變成了一個軍國主義國家。
一支軍隊有一個國家,國家是軍隊的附庸。
1806年,拿破崙摧毀了神聖羅馬帝國。
(俾斯麥)
德國境內的各路諸侯都成為主權國家,普魯士王國趁勢崛起。
經過數次戰爭,普魯士王國獲了德國北部的大部分地區。
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普魯士佔據凡爾賽,排除奧地利後,普魯士統一德國全境。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大國崛起的德意志帝國,因為殖民地等與老牌帝國衝突,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德國東線與蘇俄單獨媾和,德軍主力全部調集在西線。
此時德國也爆發了革命,威廉二世退位,逃亡荷蘭。
3、納粹德國德國戰敗後,很多軍官不服,認為德國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敗的,而是自己人在背後捅刀子。
其實美國已經參戰,德國即使不發生革命,也會失敗,只是會拖幾年,或者戰敗條件沒那麼苛刻。
法國對德國卡著脖子,不依不饒。
又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希特勒趁勢上臺。
再補充一句,德意志第三帝國自認為是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了西羅馬帝國。
而沙皇自認為是繼承了東羅馬帝國。
二戰的蘇德戰爭,其實是東西羅馬帝國的兩個後代在打。
-
10 # Siegfried
其實“第三帝國”是納粹德國的非正式國名。納粹德國有過兩個正式國名,分別是1933-1943年的德意志國和1943-1945年的大德意志國。
“第三帝國”第一次出現是在1923年,德國民族沙文主義者阿圖·莫勒·凡登布魯克所著的《第三帝國》一書中。希特勒為使自己建立的政權更富有歷史的傳承性,他宣稱將重奪帝國榮耀,將建立一個繼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帝國之後新的“千年帝國”,所以納粹德國被稱為“第三帝國”。1934年8月2日,總統保羅·馮·興登堡死後,希特勒廢除總統制,他採用了羅馬帝國時代屋大維所使用的頭銜——元首,即第一公民之意。下面我再來詳細講講德意志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
1. 第一帝國即神聖羅馬帝國,其前身是德意志王國。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簽訂《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其中東法蘭克王國是德意志人的主要居住地,所以也被稱為德意志王國。
公元936年,Alto一世即位為德意志國王。951年,Alto進軍義大利,獲得倫巴底國王的稱號。954年,馬扎爾人入侵德意志。955年8月,Alto大敗馬扎爾人,結束了馬扎爾人一百多年的侵擾,因此名聲大振,被尊為“Alto大帝”。到960年,他已征服了易北河中游與奧德河中游之間的三角地帶,以及波西米亞和奧地利。961年,Alto應教皇約翰十二世的邀請出兵義大利平定羅馬貴族的叛亂。次年,即公元962年,Alto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帝國名義上包括德意志王國和義大利北部,但帝國的基礎並不牢固,境內各諸侯總是尋求一切機會擺脫皇帝控制。當1254年霍亨施陶芬王朝告終後,諸侯們索性不再選皇帝,在帝位空懸了23年後才選了一個勢力較弱的哈布斯堡伯爵當皇帝。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其權威僅限於自己的領地。在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之後,皇帝的權勢進一步衰落,國家更加分崩離析。因此,伏爾泰曾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是羅馬的,更不是帝國。”1806年8月,拿破崙強迫皇帝弗蘭茨二世退位,早已名存實亡的神聖羅馬帝國壽終正寢。
2. 第二帝國即德意志帝國,其前身是普魯士王國。普魯士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諸侯國之一。拿破崙倒臺後,德意志各邦國成立了一個鬆散的邦聯——德意志邦聯。邦聯內部形成了普魯士和奧地利雙雄並立的格局。
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於1864年先拉著奧地利一起打敗了小國丹麥,奪取了以前被丹麥吞併的兩個小邦國——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接著,他又採取各種外交手段與法、俄、意等國達成一致,孤立奧地利,再於1866年6月對奧宣戰,最終在薩多瓦一戰大敗奧地利。這時,俾斯麥卻主動與奧講和,承諾不割地、不賠款,只要求奧地利退出德意志且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務。奧地利退出後,普魯士組建“北德意志聯邦”。
1870年,俾斯麥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激怒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埃姆斯電報事件),迫使其對普宣戰。其實普魯士早就做好了與法國開戰的準備,俾斯麥就是要讓法國先向普魯士宣戰,這樣就能將挑起戰爭的罪名推到法國身上。最後在色當戰役中將法國上至皇帝、元帥,下至普通士兵全部俘虜。1871年1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就任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
此後由於第三任皇帝威廉二世奉行對外擴張的政策,激化了與英、法、俄等國的矛盾,最終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後,德國戰敗,德意志帝國滅亡,德國進入“魏瑪共和國”時代。“魏瑪共和國”因實行《魏瑪憲法》而得名。此時,雖然德國建立了共和制,但實際上是由壟斷資本集團和容客貴族統治。希特勒利用1929年經濟危機,靠壟斷資本集團的扶持和他富有煽動性的演說,迅速擴大影響。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總理。不久,他宣佈停止《魏瑪憲法》,開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
-
11 # 歷史觀察哨
德國曆史上很長時間裡處於分裂狀態,但是也有三次帝國時期,第一帝國時間最長有844年時間,第二和三帝國時間都很短暫。
拿破崙成為了德意志第一帝國的終結者德意志第一帝國又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因為帝國統治者以羅馬帝國和查理曼大帝的繼承者自居,著名的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時期,成為歐洲最強盛的國家,公然加上“神聖”二字,這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名字的由來。神聖羅馬帝國從公元962年到1806年長達844年,帝國全盛時期包括了現在的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的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現在的瑞士,國土面積達到59萬平方公里,國家體制是邦聯政府,組織比較鬆散。帝國末期遇到法國崛起,歐洲歷史上四大著名統帥之一的拿破崙開始稱霸歐洲,這個鬆散而龐大的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打擊下被迫放棄帝號,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
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德國再次進入帝國時代法國擔心德國再次崛起,決定把德國分成上百個小公國,後來逐步形成39個獨立的邦國。在普魯士著名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德國逐步實現統一,1871年1月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稱帝,建立德意志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作為後起之秀,世界已經被其他列強瓜分殆盡,1914年同盟國發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卻以德國失敗而告終,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滅亡,德意志第二帝國存在還不到47年,也是一個相當短命的帝國。▶ 德意志第二帝國
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最後的瘋狂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上臺執政,德國進入納粹時期,往日的榮耀,一戰失敗的屈辱,在希特勒時期終於大爆發,德國再次進入野蠻擴張。1938年3月吞併奧地利,1939到1941年相繼佔領了歐洲14個國家。奧地利和捷克分別在1938和1939年被德國吞併,斯洛伐克成為德國傀儡,隨即閃擊波蘭與蘇聯一起瓜分,到1940年納粹極盛時期大半個歐洲收入囊中。但是納粹德國在反法西斯國家打擊下,1945年宣佈無條件投降,從1933年希特勒上臺到滅亡只有短短12年,德意志第三帝國宣告滅亡。▶ 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時期)
德國曆史上真正統一時間很短,神聖羅馬帝國後期也是一個鬆散龐大的邦聯政府,第二和第三帝國又是極其短命的帝國,歐洲1000萬平方公里面積比中國沒大多少,卻有40多個國家,狹小的地域,激烈的競爭可能也是歐洲人熱衷探險的原因之一,窮則變,變則通。歐洲能率先發起工業革命與他們嚴酷的競爭不無關係。
-
12 # 老蟲
什麼第一帝國,第二帝國,第三帝國,這些名稱連德國史學家都不怎麼承認,這其實都是希特勒自己起的名字。希特勒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給自己起名為“第三帝國”。然後把“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稱為“第一帝國”,把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稱為“第二帝國”。
1、第一帝國
“第一帝國”其實就是“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有些人可能會感覺很亂,眾所周知,古羅馬就是在現在的義大利,這和德國有什麼關係?
公元五世紀末,日耳曼民族建立了法蘭克王國。隨後法蘭克王國不斷壯大,領土範圍包括了今天的法國,德國,荷蘭,瑞士,義大利北部,波西米亞,奧地利西部,伊比利亞半島東北角的領地。後來法蘭克王國分崩離析,分別成立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
東法蘭克王國崛起以後,亨利一世將東法蘭克王國,正式改名為德意志王國。他的兒子奧托一世繼位以後,迎娶了義大利的寡婦王后,成功控制了義大利地區。
隨後,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加冕,成為羅馬的監護人,以及羅馬天主教的最高統治者。從此,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成立。
之後經過了800多年,一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被拿破崙一世擊敗後強制解散。原本的神聖羅馬國王退位,皇權權落入奧地利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結束。
2、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也就是德意志帝國,時間要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統一日耳曼地區開始。到1918年11月9日,一戰結束,普魯士王國威廉二世退位截止。
德意志帝國由27個領地構成,其中普魯士王國佔據了大部分的地區和人口。帝國成立以後,普魯士國王兼任德國國王和首相,實行了君主立憲制。
德意志第二帝國存在時間只有47年,一共經歷了三任君主,分別是威廉一世,菲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
威廉一世在位期間,被稱為“俾斯麥時代”,當時所有的事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俾斯麥最大的功勞就是打贏了普法戰爭,報了當年一箭之仇,完成了普魯士的統一。
菲特烈三世在位僅有99天,他死後, 威廉二世繼位位。威廉二世摧毀了俾斯麥建立的政治體系,並且帶領德國參加了一戰。戰敗後,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第二帝國結束。
3、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三帝國也就是納粹德國,它存在的時間更短,僅有12年。從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開始,直到1945年5月,同盟國戰勝德國,第2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宣告結束。希德勒的第三帝國也隨之被解散。
總結:
希特勒之所以打造“第一帝國”,“第二帝國”,就是想將奧地利共和國,以及周邊小國,一同併入德國的歷史。他自己取名“第三帝國”,就是想營造一個順位繼承的假象。這樣他以德國總理身份統治西歐地區,就顯得名正言順。不得不說,這種以欺騙竊國的手段,希特勒玩的就是溜。
-
13 # 依稀說史
喜歡歷史的讀者應該知道,希特勒建立的納粹德國又稱為“第三帝國”。希特勒及其將領不止一次提到“第三帝國”這個概念,希特勒也以第三帝國的建立者自居,也以第三帝國為傲。既然有第三帝國,就應該有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1934年德國又出任德國總統,將兩項職位合二為一,稱之為元首,第三帝國正式建立。希特勒認為他所建立的德國,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和霍亨索倫家族德意志帝國的“衣缽”。除了有傳承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的意思之外,第三帝國一詞還源於基督教神學領域。根據義大利神學家的解釋,第三帝國的原意為“聖靈之國”,相對於“聖父之國”和“聖子之國”來說。
第三帝國建立於1933年,滅亡於1945年5月。第三帝國的崛起也伴隨著納粹德國擴張過程。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軍在大半年時間內,橫掃了整個西歐,甚至佔領了法國。法國敗亡之後,英國退守本土。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蘇德戰爭爆發。1942年7月份爆發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納粹德國兵敗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也是第三帝國走向滅亡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納粹德軍節節敗退,1944年德軍已經被趕出了蘇聯。1944年6月份,英美盟軍開闢了第二戰場,對第三帝國形成夾擊之勢。1945年4月份柏林會戰爆發,月底希特勒自殺於暗堡之內。希特勒自殺之前,讓海軍元帥鄧尼茨接任元首之職。鄧尼茨成為第三帝國的第二任元首,5月第三帝國瓦解。
瞭解了第三帝國之後,我們再來看看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第一帝國又稱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為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建立的德意志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是存在於962年到1806年的一個封建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主體部分是東法蘭克王國,鼎盛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領土面積達到了59萬平方千米。962年,奧托一世加冕為皇帝,稱“羅馬人的皇帝”,帝國由此開端。1157年,東法蘭克王國改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之後,一度成為西歐的封建軍事強國,有重建當年查理曼帝國的勢頭。但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強盛並沒有維持多久,很快帝國便陷入衰落。1512年神聖羅馬帝國改稱為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帝國實際上已經瓦解。此後在帝國境內又爆發了著名的三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之後,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名存實亡。帝國的皇位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兼任,境內分裂成為上百個邦國,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個邦國的力量最強大。
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普魯士和奧地利加入了反法同盟,並與拿破崙作戰。拿破崙擊敗了反法聯軍之後,將戰火燒到了法國以外。拿破崙率領法軍攻入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逼迫普魯士和奧地利簽訂了“和平條約”,於1806年推翻了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正式作古。
拿破崙戰爭徹底打醒了普魯士。普魯士決定進行改革,1807年普魯士頒佈了《十月敕令》,1811年頒佈了《調整敕令》,廢黜了農奴制度,依靠容克貴族,促進農業資本主義發展,開啟了“普魯士道路”。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俾斯麥決定使用鐵血政策,完成德國統一。德國統一透過三次王朝戰爭:1864年聯奧攻丹、1866年普奧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普魯士非常輕鬆地擊敗了丹麥和奧地利,並於1870年與法國交戰於色當。色當戰役中,俾斯麥擊敗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並且俘虜了他。普魯士軍隊攻入法國境內,佔領法國的凡爾賽宮。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各邦的君主推舉威廉一世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德意志帝國正式建立巴黎凡爾賽宮。德意志帝國是一個君主政體的聯邦,完成了德國的統一,促進了德國的騰飛。第二帝國建立之後,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促進了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19世紀90年代,德國經濟開始起飛。20世紀初期,德國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英國,位居歐洲第一,僅次於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
第二帝國經濟騰飛,直接刺激了威廉二世的野心。第二帝國開始尋求“Sunny下的地盤”,憑藉三國同盟與英國等國爭霸,推行“世界政策”。20世紀初,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展開軍備競賽,並於1914年7月份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威廉二世流亡,第二帝國覆滅。
希特勒以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的繼承者自居,希望將第三帝國建成,比第一帝國、第二帝國更加強大的帝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分別參加了一戰和二戰,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二戰之後,德國一分為二,兩個德國都建立共和國制度。1990年,兩德再一次統一。只不過科爾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德國的統一,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歐洲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
14 #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有“第三帝國”,當然有第一、第二帝國,實際它的全稱應該是“日耳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會這樣,要簡單從德國曆史說起,因為德國一開始實際包括了一個巨大的地域;而且因為宗教的關係,能得到羅馬教宗的加冕冊封,對國王來說,那是巨大的成就和榮耀。
一、第一帝國(962年—1806年),發端於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後期變得“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日耳曼人最早是歐洲北部的原始部落,他們在歐洲不斷地向南遷徙,各個小一點的部落由於方向不同,形成現在不同的種族。實際上,凱爾特人、汪達爾人、哥特人等都可以上溯到早期的北歐日耳曼人部落。公元三世紀,日耳曼人中一支比較強大的部落進入萊茵河下游地區定居下來,這就是法蘭克人。
這些日耳曼人打仗特別勇敢,他們總是搶下肥沃的土地,然後過自己的日子,沒有建立政權的概念。而同一時期的羅馬人的軍團則四處征伐,他們熱衷於征服和統治。公元前一世紀,愷撒的羅馬軍團被日耳曼人在條頓森林打敗,從此,羅馬的擴張幾乎停頓,他們在與日耳曼人不斷地戰爭,損失慘重。而日耳曼人也在戰爭中團結起來,結成了部落聯盟,終於在公元481年建立了日耳曼人政權——法蘭克王國。
法蘭克王國的地方很大,幾乎涵蓋了整個歐洲。但在公元843年,他們根據《凡爾登條約》,分裂為東、中、西三部分,即東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公元870年,東西兩個法蘭克王國瓜分了中法蘭克王國的大部分,只留下亞平寧半島的一部分給中法蘭克王國,也就是現在的義大利,而東、西兩個法蘭克王國則分別是德國和法國的雛形。
到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而後來的“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在我的文章《羅馬皇帝的稱號和由此而來的稱霸歐洲的野心害了德國》和《他是德國國王,也是羅馬人的夢魘,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中介紹的比較詳細。有興趣您可以看一看,這裡就不再囉嗦。
到1512年,大約中國的明朝的明武宗時期,帝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也就是在這一年,帝國被稱為“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就是一個比較鬆散的政治聯盟。由於哈布斯堡家族壟斷了帝國的權利,所以,奧地利成了帝國的中心,而維也納實際上也就成為帝國首都。當時,因為不斷的戰爭,帝國已經名存實亡,正如伏爾泰對帝國的評價:“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
1806年,拿破崙逼迫當時的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只剩奧地利帝國。
二、第二帝國(1871年1月18日-1918年11月11日),實際就是德意志帝國拿破崙滅了神聖羅馬帝國,德國實際上更加鬆散,德意志的領導權只是名義上還在奧地利帝國。這時德意志另一個比較強的聯邦——普魯士王國,在國王威廉一世和王國首相俾斯麥的帶領下日漸強盛,他們喚起了德華人的國家意識,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從奧地利手裡奪取了德意志的領導權。奧地利又和匈牙利結合成了奧匈帝國,而一直不被注意的義大利也是在這一時期獨立建國的。
取得普奧戰爭勝利的普魯士王國再接再厲,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打敗法國的拿破崙三世,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完成了統一德國的大業,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德意志皇帝,第二帝國就此誕生。
第二帝國出現後,歐洲的政治版圖出現了變化,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簽署了同盟條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三國同盟軍事集團正式建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11月9日,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退位,帝國滅亡。這些在文章《其實普魯士很早以前只是一個地名》、《他放蕩不羈、他崇尚武力,但他是德國的建築師、德國的Navigator》中有詳細介紹。
三、第三帝國(1933-1943)指的就是納粹德國,希特勒所在的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執政的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一個是從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另一個是1943年到1945年使用的大德意志國,意思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三任,所以又叫德意志第三帝國。
希特勒非常喜歡第三帝國這一稱謂,因為在中古世紀神學家對聖經經文的解釋裡,第三帝國是指“聖父之國”、“聖子之國”之後的“聖靈之國”,即上帝拯救世界後,完美、無盡止、由聖父、聖子、聖靈統治、以基督為王的第三階段神國。是不是很高大上啊。
從德國這三個帝國的變遷大致可以看出,歐洲就是一盤散沙,只有德國非常強大。德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當他統一時,歐洲的格局就發生巨大變化,立刻有大的戰爭爆發,而歐洲那些國家又不是德國的對手。所以他們想盡辦法把德國弄得很分散,這樣他們才有安全感。
-
15 # 興趣亦然
德意志第三帝國通常指的是1933年至1945年納粹黨執政下的納粹德國。
不過納粹德國的官方國名並非是德意志第三帝國!
納粹德國在1933年-1943年這一期間正式的國名為德意志國,1943年-1945年這一期間的德國的正式國名為大德意志國。
德意志第三帝國這一稱呼的提出者是希特勒本人,在1933年9月1日召開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希特勒首次使用了第三帝國這一稱謂。
希特勒認為,他統治下的德國是自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之後的第三個帝國!
希特勒丟擲這般說辭其實就是為了給自己“洗白”一番,強調納粹黨政權的合法性,為日後對外發動侵略擴張提供合法的依據。
關於納粹德國(第三帝國)我想各位都瞭解不少,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本文就著重來講講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存在於10世紀到19世紀初的封建君主制帝國。
在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皇帝,奧托一世統治下的王國叫做羅馬帝國。而後到了12世紀的時候,腓特烈一世登基之後,將羅馬帝國改名為了神聖羅馬帝國。在腓特烈一世統治的時期,神聖羅馬帝國達到了巔峰狀態,是當時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
時間到了13世紀中葉,在1257年-1273年這一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也因各種原因相繼去世,使王統告終,引發各路諸侯爭鬥不休。這之後神聖羅馬帝國帝國就漸漸分裂成幾百個小諸侯國,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不像是一個帝國,而是更像是一個聯盟。
至於說神聖羅馬帝國的覆滅,還要等19世紀初!
弗朗茨二世1792年3月1日登基,他絕對想不到自己會是這個持續了數百年的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
當時歐洲大陸上有一位令人聞風喪膽的皇帝——拿破崙!在與拿破崙的戰鬥中,弗朗茨二世接連慘敗,甚至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也三次被法軍攻陷。
年輕的拿破崙
最終在1806年,在拿破崙的脅迫之下,弗朗茨二世退位,僅保留奧地利皇帝的頭銜。弗朗茨二世退位也宣告著神聖羅馬帝國的滅亡!
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德意志各邦國組成了德意志聯邦(1815-1852)。
德意志聯邦共有38個邦國,其中最強大的兩個邦國是奧地利帝國(唯一的一個帝國)和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王國的宰相奧托·馮·俾斯麥一直致力於德意志聯邦的統一,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普魯士王國戰勝了奧地利帝國,此戰確立了普魯士王國在德意志聯邦中的領導地位!
俾斯麥
(順帶一提,普奧戰爭也使得奧地利被逐出了德意志聯邦,而後奧地利與匈牙利合併成了奧匈帝國)
普魯士的強勢崛起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當時法國的歐洲霸主地位,於是乎以干涉西班牙王室繼承權為藉口,法國向普魯士王國發動了戰爭,史稱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這場由法國發起的戰爭,結果卻是普魯士的勝利!
開戰之後,法軍接連失敗!在色當一戰,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拿破崙的侄子)更是率領十萬法軍向普魯士軍投降淪為階下囚,拿破崙的這位侄子可謂是丟盡了臉面。法國國內也因此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
拿破崙三世—路易·波拿巴
最後在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5月10日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簽訂了,普法戰爭正式結束!
經過此戰,普魯士掃除了統一的最大障礙,德意志聯邦諸邦國得以統一,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也標誌著歐洲霸主的易位,一位新霸主的誕生也使得歐洲各列強之間矛盾衝突開始加深,為日後的一戰埋下了戰爭的種子。
至於說德意志帝國的覆滅則要追溯到一戰末期!
十一月革命的開始—基爾港水兵示威暴動
由於戰爭使得德國國內矛盾愈發嚴重,最終在1918年10月29日德國爆發了十一月革命,最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被迫宣佈退位並逃到了荷蘭王國,至此德意志帝國滅亡。
-
16 # 清水空流
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所謂的第一,第二乃至第三帝國都是後世叫的。當時並不這麼叫。歐洲總面積大概一千多萬平方公里,但小國林立,從來沒有結成過大一統王朝,所以建立一個統一歐洲王朝是歷代雄主的期望,希特勒也是一樣,在他的眼裡,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是第一帝國,而普魯士帝國是第二帝國,現在希特勒為了再次統一歐洲,要建立起的國家就是第三帝國。第三帝國是希特勒的宣傳和鼓動。也是希特勒發動戰爭的理由,但以失敗告終。應該說,現在的歐盟就是第三帝國。但不得不說的是,歐洲的統一註定是個夢想,歐洲註定無法統一。
希特勒所說的的德意志第一帝國,實際上就是德意志第一帝國,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962年—1806年)。是在西歐和中歐的地區建立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在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奧托一世,他不僅是德意志國王,還是薩克森王朝的首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公元955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962年加冕為皇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國王,因為教皇承認東法蘭克王國延續西羅馬帝國,所以奧托一世把國號改成“羅馬帝國”,德意志民族雛形就此產生,在1157年,皇帝腓特烈一世把國號改成“神聖羅馬帝國”,今天的德國、義大利、法國,的疆域由法蘭克王國統治。哈布斯堡王朝成為第一羅馬帝國王朝國王,十九世紀初,法國拿破崙拿破崙迅速崛起,到了1806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將神聖羅馬帝國滅掉,這也是為德國為何如此痛恨法國的原因,亡國之恨不共戴天。
神聖羅馬帝國覆滅以後,普魯士也就此分裂。後來在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威廉一世領導的德意志諸邦擊敗法國,成立德意志帝國。公元1871年,普魯士王國國王威廉一世和鐵血宰相俾斯麥重新統一普魯士諸邦,威廉一世並加冕成為皇帝,改國號“德意志帝國”,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的借達到了他的全盛時期,也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德國也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導致皇帝威廉二世退位,德意志第二帝國也隨之滅亡,德國進入聯邦共和國時期,這一年是1918年魏瑪共和國是德國唯一合法政府。由於魏瑪共和國無力解決因《凡爾賽和約》而導致的德國經濟危機,希特勒也就此崛起。而真正促成普魯士統一和偉大起來的就是鐵血宰相俾斯曼,俾斯麥是近代德國真正的奠基人,他是近代德國的締造者,即便拿破崙也未必比俾斯麥偉大。
1933年,希特勒正式取代魏瑪共和國,成為德國國家元首和德國總理。這就是所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正式國號仍然是“德意志國”。這也是希特勒外侵略戰爭的藉口。1945隨著希特勒的自殺,“德意志第三帝國”也煙消雲散了。
-
17 # 天可汗文化
納粹德國是由希特勒所建立的,而德意志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的締造者則是歐洲的兩個的老牌貴族家族,特別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近代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下面就以其建立家族為主線來介紹一下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
1933年9月1日,希特勒在紐倫堡召開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首次使用“第三帝國”來指稱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德國。所以,納粹德國也被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
納粹德國為什麼是第三帝國呢?因為之前德意志民族曾經還建立過兩個帝國,分別是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帝國。這兩個國家也被後世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和德意志第二帝國。希特勒自稱第三帝國的用意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希望帶領日耳曼民族重建帝國,恢復往日的輝煌。
希特勒建立的納粹德國被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一帝國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締造者為威震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和霍亨索倫家族,這兩個家族在歷史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篇文章將講述霍亨索倫家族如何從一個地方小領主逆襲為全德意志的帝王,並建立起強大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傳奇故事。
來自勃蘭登堡的雄鷹,奪自西里西亞的炮火!
吾以鐵與血的名義,用普魯士鐵騎踏破全歐!
憑藉好運加持和政治手腕逐步崛起斯圖加特以南約60公里有一座被森林環繞的小鎮,叫做黑興根,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小鎮黑興根
此地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領土,至今都儲存有德國南部最重要的羅馬時代考古遺址。德國南部是羅馬帝國最北的疆域,當年這裡是羅馬軍團與日耳曼諸部落戰爭的前沿陣地。
電影《角鬥士》的開場就是男主角馬克西姆斯率領羅馬軍團在今天的德國境內與日耳曼部落作戰
11世紀初的時候霍亨索倫家族的始祖布林夏德一世就生活在這裡,他被封為索倫伯爵,之後他的子孫將此爵位一直繼承了下去,而從此開始該家族也被稱為索倫家族。
霍亨索倫家族的始祖布林夏德一世
時間來到12世紀,此時的索倫伯爵是腓特烈三世,他是家族崛起的關鍵性人物。不過此人所依靠的不是才能,而是運氣。1185年腓特烈三世與紐倫堡伯爵的女兒索非亞結婚,岳父紐倫堡伯爵死後,沒有留下任何男性後裔。於是走運的腓特烈三世以女婿的身份接管了紐倫堡。
紐倫堡的老城堡
這意味著索倫家族有了第二塊重要領地,紐倫堡在當時可是一個大城市,其重要性和影響力遠遠高於家族起源地黑興根那種小地方。佔據了這麼一個牛叉的地方,腓特烈三世認為自己已經不是鄉下的小領主了,所以他特意在家族名索倫前面增加了字首“霍亨”(Hohen-)一詞,意為“高貴的”,於是家族遂改名為霍亨索倫家族(Hohenzollern)。 這個也好理解,就跟清朝要稱呼自己為“大清帝國”以及英華人稱呼自己的國家為“大英帝國”是一回事。
走了狗屎運的腓特烈三世剛好有兩個兒子,那麼大兒子就得到了大城市紐倫堡,成為了紐倫堡伯爵,而小兒子則只能拿到老家黑興根,繼承了索倫伯爵這個家族最早的爵位。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歷史事件,霍亨索倫家族從此分裂為兩大支系,並傳承至今,再沒合併過。
因為大城市紐倫堡位於法蘭克尼亞地區(Franconia),而黑興根位於士瓦本地區(Swabia),所以後世把長子這一支稱呼為“法蘭克尼亞系”(Fränkischen Hohenzollern),把幼子這一支稱呼為“士瓦本系”(Schwäbischen Hohenzollern)。 當然後來建立德意志帝國的肯定是勢力更加強大的法蘭克尼亞系。
在接下來的13到15世紀,霍亨索倫家族的法蘭克尼亞系透過各種手段又獲得了多塊領地。其中最重要的是於1415年從盧森堡家族手裡得到了當時德意志北部最大的邦國勃蘭登堡。說到勃蘭登堡諸位可能還沒啥概念,但是如果告訴大家勃蘭登堡的政治中心是柏林,那麼大家心裡就有數了。對,勃蘭登堡就是以柏林為核心的一大片領地。而且霍亨索倫家族不僅取得了領地,最關鍵的是還取得了勃蘭登堡選帝侯的爵位。什麼是選帝侯呢?有了這個爵位就可以被選舉為德意志地區的帝王,當時整個德意志只有七個選帝侯。從此,霍亨索倫家族的政治地位再次升級,迎來了質變的飛躍,勃蘭登堡隨後也成為了霍亨索倫家族最核心的領地。
為霍亨索倫家族取得勃蘭登堡的腓特烈一世,霍亨索倫家族也因此得到了勃蘭登堡選帝侯的爵位
不過雖然取得了廣闊的土地和政治地位,但是勃蘭登堡其實因為沙質土地眾多而是一個貧瘠的地方,所以被稱為“帝國的北方沙盒”。
於是霍亨索倫家族將大量資源用於勃蘭登堡的治理和開發,柏林的大規模建設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新建後的柏林成為了霍亨索倫家族的中心。
到了17世紀幸運再次眷顧了霍亨索倫家族,他們居然又得到了普魯士公國這片寶貴的領土。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普魯士公國其實是由赫赫有名的條頓騎士團建立的,騎士團的成員都是德意志人。公國建立後對鄰居波蘭和立陶宛構成了嚴重威脅。於是兩國在俄羅斯的支援下聯合起來,於1410年在格倫瓦德之戰中擊敗了條頓騎士團,此後普魯士又爆發了內亂,最後條頓騎士團無奈之下於1466年與波蘭簽署《託倫和約》,成為波蘭的從屬國。
條頓騎士團與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並稱為三大騎士團,成立於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於13世紀征服普魯士
16世紀初霍亨索倫家族出了個叫做阿爾布萊希特的小夥子,他是家中的第三子,所以根本沒有權利繼承家族產業。既然在老家沒有啥前途,阿爾布萊希特就加入了條頓騎士團謀求發展。沒想到他在普魯士混得是風生水起,因為他母親是波蘭國王的女兒,所以前一任騎士團團長去世後,阿爾布萊希特居然被選為新一任的騎士團領袖,希望他能緩和騎士團與宗主國波蘭之間的關係。
阿爾布萊希特
當時馬丁·路德正在推行宗教改革,他建議作為騎士團團長的阿爾布萊希特改信新教,擺脫天主教會的控制,然後把普魯士這個條頓騎士團建立的宗教國家世俗化,變為自己的家族領地。這個建議非常符合阿爾布雷希特的心意。這時候波蘭國王是阿爾布雷希特的舅舅,他同意了普魯士的世俗化,由侄子阿爾布雷希特及其後代進行統治但仍需對波蘭國王效忠。
阿爾布雷希特只有一個兒子,孫子早夭。所以在他的兒子去世後就沒有繼承人了。於是統治勃蘭登堡的霍亨索倫家族長子一系就直接繼承了普魯士公國。
從此之後勃蘭登堡與普魯士合併為一塊領地,稱呼為“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霍亨索倫家族的實力再一次得到飛昇。
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1618年)
就在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成立的那一年爆發了名為“三十年戰爭”的全歐洲大混戰,這段時期的領袖為腓特烈·威廉,為了保衛領地他開始大力進行軍隊建設,建立了國家正式的軍隊體制,過去的僱傭兵體制被放棄。同時為了獲得足夠的軍費,他也積極推動工商業的發展。
腓特烈·威廉還有一個重要的成就,那就是成功解除了波蘭對普魯士公國的宗主權。當時波蘭和瑞典爆發了衝突,波蘭希望從霍亨索倫家族那裡尋求支援,腓特烈·威廉表示派軍隊協助可以,但有個條件那就是波蘭必須放棄對普魯士的宗主權。最後波蘭不得不同意,這樣普魯士成為了由霍亨索倫家族掌控的真正的自由之邦。
腓特烈·威廉不僅建立了正式的軍隊體制,而且還成功使波蘭放棄了對普魯士的宗主權
腓特烈·威廉的繼承者是腓特烈一世,此人跟他爹一樣又是使用出兵相助的方法為自己贏得了巨大利益。1701年,德意志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陷入孤立的境地,見此機會聰明的腓特烈一世第一個與皇帝結盟並願意派出援軍,不過條件是皇帝要將霍亨索倫家族統治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晉升為王國。
作為回報,皇帝在一份秘密協約中答應授予其國王的稱號,但是不得在德意志皇帝所轄境內。意思就是你小子想當國王我同意,但是還是給我留點面子,去不歸我管轄的地方登基。勃蘭登堡屬於德意志皇帝所轄領土,但曾經是波蘭從屬國的普魯士則跟他沒關係,於是1701年腓特烈一世在普魯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加冕為普魯士國王。於是經過了幾百年的努力奮鬥和好運加持,霍亨索倫家族從一個地方小諸侯搖身一變成為了君主,麻雀變鳳凰可謂意義重大。
腓特烈一世成功將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升級為普魯士王國,而他自己則成為了霍亨索倫家族的第一位國王
“士兵國王”父子奠定軍國主義傳統當上了普魯士國王的腓特烈一世去世後,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腓特烈·威廉一世,之後又傳給了他的孫子腓特烈二世,他們父子倆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的氣質和底蘊。如果說霍亨索倫家族之前的統治者是靠運氣和靈活的政治手腕來提升實力,那麼從此之後他們所依靠的則是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君主的集權。
先從父子倆中的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說起,這位普魯士王國的第二任君王在年輕時代就開始掌管軍務,之後又參加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本人有極強的軍國主義思想,把軍事訓練的嚴酷推向極至,創立了“服從、服從、再服從”的普魯士精神,他把普魯士軍隊從3.8萬人增加至8.3萬人,由此普魯士成為歐洲第三軍事強國。所以腓特烈·威廉一世得到了“士兵國王”的綽號。
一生致力於軍隊建設的“士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
“士兵國王”去世後,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腓特烈二世,而這位就是在歷史上被稱為“腓特烈大帝”的傳奇性人物,被譽為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以及德國的國父。
被後世稱為“腓特烈大帝”的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在他父親嚴格的軍事教育下長大,他繼位後不久就發動了兩次對奧地利的戰爭,迫使其割讓出富饒的西里西亞地區(今波蘭西南部)。得到西里西亞後的普魯士實力暴增,人口增加了一倍,從原來的200人口增加到了400萬,土地面積增加了三分之一。由於西里西亞自16早期開始便是逐漸開始興旺的紡織業中心,獲得這塊土地更是讓普魯士王國的財政收入增幅明顯。
在洛伊滕戰場上的腓特烈二世
之後,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腓特烈二世與英國結盟對抗法國、奧地利、俄國三國同盟。戰爭於1756年爆發,腓特烈二世憑藉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在戰爭初期獲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隨後卻因為寡不敵眾而節節敗退,最後英國中斷了對普魯士的財政援助,腓特烈二世和他的軍隊陷入絕境。正當這個時候,一個戲劇性的事件扭轉了整個戰局。
俄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突然去世,新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彼得三世的母親是俄羅斯彼得大帝的女兒,但是他的父親卻是一位德意志親王,他從小在德國長大,而且是腓特烈二世的腦殘粉。他登基後立即宣佈退出對俄國有利的戰爭,不僅停止進攻普魯士,反過來命令攻佔柏林的俄國切爾尼謝夫將軍率領2萬俄軍援助普魯士。彼得三世還將俄羅斯在戰爭期間所佔領的所有土地歸還給普魯士。
腓特烈大帝的粉絲:俄國沙皇彼得三世
於是普魯士轉危為安,不得不說霍亨索倫家族家族狗屎運真的是好到爆。隨後腓特烈二世重整旗鼓,率領普魯士軍隊在布可斯多夫擊敗了對手奧地利,就這樣本來要亡國了的普魯士居然成了最終的戰勝國。腓特烈二世保住了對西里西亞的統治權,普魯士作為歐洲大國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因此腓特烈二世獲得了“大帝”的稱號,而普魯士絕處逢生、化險為夷的歷史事件,被後人稱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到這裡腓特烈大帝的故事還未結束。從17世紀中葉起波蘭走向衰落,於是腓特烈大帝向俄羅斯和奧地利兩國提出的瓜分波蘭的主張,1772年俄、普、奧三國簽訂瓜分波蘭條約。腓特烈大帝獲得大片波蘭領土,使得自己王國的兩大領地勃蘭登堡和普魯士終於連線在了一起。腓特烈大帝為普魯士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圖編號為1的土地是西里西亞,而編號為2的土地則是瓜分波蘭後取得的,此地將勃蘭登堡和普魯士連線在一起
在隨後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又發生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蘭事件,普魯士又獲得了更多的波蘭領土,面積大大擴張。
右下側深紫色的一大片土地就是普魯士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蘭後獲得的
鐵血強權:德意志的統一與三場王朝戰爭當然一個人不可能一直都是走好運,國家也是如此。這一次受到命運青睞的國家是法國,梟雄拿破崙橫空出世。而此時普魯士這邊霍亨索倫家的繼任君主在軍事上卻沒有實行歷來的強兵政策,於是在後來發生的戰爭中普魯士被法國按在地上摩擦,拿破崙的軍隊佔領了普魯士全境,結局自然就是隻能向法華人割地賠款了。
1812年法國軍隊遠征俄羅斯失敗,拿破崙建立的歐洲統治體系開始瓦解。普魯士和歐洲其他國家結成反法同盟,最終擊敗拿破崙。戰後普魯士的領土面積得到了恢復。這時民族主義在德意志地區興起,德意志統一運動開始萌芽。
時間來到19世紀下半頁,霍亨索倫家的威廉一世成為普魯士國王,他上任後做出來一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那就是任命俾斯麥為普魯士宰相。為了完成德意志的統一大業,俾斯麥發動了三次王朝戰爭。
任命俾斯麥為宰相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
鐵血宰相俾斯麥
丹麥長期以來佔據著以德意志人為主體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普魯士貴族眼中這是統一德意志不能缺少的土地。俾斯麥用外交政策成功拉攏奧地利加入了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丹麥將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永久割讓予普、奧。透過這場戰爭,德意志的統一程序邁出了第一步。
1864年普丹戰爭的迪伯爾戰役
德意志的統一有兩種方案:第一種就是建立一個囊括普魯士、奧地利等所有日耳曼民族領土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二種是排除奧地利,建立一個由普魯士主導的小德意志。俾斯麥認為第一個方案過於理想主義,在現實操作層面難度頗大,所以採用第二個方案。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地利開戰,以便將其從德意志聯邦排擠出去。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捷克境內的薩多瓦村展開決戰,普軍大勝。8月23日,兩國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
普奧戰爭中的普魯士軍隊
普奧戰爭結束後,俾斯麥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最後還剩下的還有萊茵河以南與法國接壤的四個德意志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施塔特)。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礙俾斯麥的統一步伐,甚至要求把南部四邦的土地合併入法國,這樣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的矛盾尖銳化,戰爭便不可避免。
紅色部分為北德意志聯邦,黃色部分為普魯士希望合併的南部德意志邦國
1870年俾斯麥施展了高超的外交策略,誘導法國主動向普魯士宣戰。法國欲先發制人,奪取法蘭克福,逼使普魯士屈服。與此同時,普軍亦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計劃以優勢兵力,集中向阿爾薩斯和洛林進攻,將法軍擊潰於邊境線上,再繼而進攻巴黎,逼使法國投降。
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成功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並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番轟炸,幾小時內法軍的傷亡就達到了2.5萬。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領導的北德意志聯邦順利兼併了巴伐利亞等南部與法國接壤的四個邦國,俾斯麥所規劃的德意志統一藍圖全部實現。
色當會戰
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進入法國首都巴黎,1871年1月18日對於霍亨索倫家族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日子,當天在巴黎的凡爾賽宮,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正式宣佈建立,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則加冕為帝國皇帝,德意志統一大業最終完成。德國取代法國,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霸主,而霍亨索倫家族也完成了從地方小封建主到帝國皇室的逆襲之旅。
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站在中間穿白色軍裝的是宰相俾斯麥
一戰失利與帝國隕落1888年德意志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威廉一世去世,皇位傳給了皇儲腓特烈三世,但是他僅僅在位三個月就因病去世,他的兒子29歲的皇長孫威廉二世成為德國皇帝。
年輕的威廉二世繼任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這個時候歐洲的局勢又發生了變化,德意志的統一任務完成,德國的發展重點也開始從歐洲轉向海外,國家開始朝帝國主義轉型,迫切需要開拓更多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場,將德國的工業品對外輸出。而這個需求與老牌殖民國家英國和法國的利益就產生了巨大沖突。因為英法兩國早就將世界殖民地瓜分完畢,你德國現在想搞殖民擴張,那麼就必須從英法身上割肉。
再加上德皇威廉二世在外交上屢犯錯誤,導致德國與英法俄三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建立同盟關係,史稱“三國同盟”。隨後英國、法國和俄羅斯也結成聯盟,史稱“三國協約”。這樣相互對抗的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1914年戰爭終於爆發了。德軍參謀總長施裡芬在戰前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戰略思想是利用德國兵力動員迅速的優勢,先強攻西線快速擊敗法國,然後回頭轉向東線,集中力量打敗俄羅斯。戰爭初期德軍作戰十分順利深入法國境內,但是英法聯軍在馬恩河戰役中擊敗德軍,德國統帥部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雙方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殘酷的陣地戰。
馬恩河會戰的失敗導致施裡芬計劃徹底破產,德軍被拖入消耗戰
隨後在1916年爆發了三次大型陸上會戰,其中一場打成平手,英法俄聯軍則取勝兩場,這樣戰爭的主動權逐漸轉移到了協約國手裡。
凡爾登戰役德法兩國共投入100多個師的兵力,雙方死亡超過29萬人,50多萬人受傷,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1917年,看到局勢朝著有利於協約國的方向發展,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中國等國也對德宣戰,這樣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了27個國家,寡不敵眾德國敗局已定。
美國遠征軍抵達法國參戰
1918年德軍發動了最後的進攻,但是依然以失敗告終,再打下去已經沒有意義,1918年9月興登堡元帥提議儘快結束戰爭。連續的軍事失利使德國國內動盪加劇,各種起義和譁變不斷。當時德國內部各界都認為如果德國作為一個共和國出現在協約國面前,它將可以跟協約國簽署較為有利的戰後條款,於是在全社會的壓力之下德皇威廉二世宣佈退位,德意志帝國滅亡。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8年11月11日法國元帥福煦和德國代表馬蒂亞斯·埃茨貝格爾在一節火車車廂中籤訂停戰協議,一戰結束
從1871年建立到1918年滅亡,霍亨索倫家族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總共存在了將近半個世紀,它不僅在歐洲,甚至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霍亨索倫家族和德意志帝國所創造的特有民族精神也深深注入日耳曼民族的靈魂。而霍亨索倫家族作為一介地方小領主通過幾百年的奮鬥,統一德意志民族,最終建立起稱霸歐洲的強大帝國,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戰結束後威廉二世流亡到荷蘭,他退位後保留了普魯士親王的頭銜,一直生活在位於多倫的莊園裡。1941年6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去世,他的長子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儲腓特烈·威廉接替父親成為霍亨索倫家族的首領。
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儲腓特烈·威廉
威廉皇儲於1951年去世,其次子路易·費迪南親王繼任霍亨索倫家族首領。路易·費迪南曾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參與了所謂的“7月20日”密謀案,希望可以推翻希特勒恢復德國的君主制,但最終失敗。1954年他還參加過西德的總統競選。
1938年路易·費迪南親王(左)與俄羅斯貴族基里爾大公二女兒(中)的婚禮,爺爺末代德皇威廉二世(右)出席
1994年路易·費迪南親王去世,他的孫子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繼承了他所有的頭銜,成為霍亨索倫家族新一代首領。出生於1976年的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可以說是全球頂級鑽石王老五,2011年他與伊森堡·比爾施泰因親王的三女兒瑪利亞結婚,婚後育有一對雙胞胎兒子和一個女兒。目前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居住在柏林,擁有不低於1500萬歐元的財產以及家族名下的霍亨索倫城堡。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夫婦
霍亨索倫城堡位於家族的最初起源地德國南部的黑興根,與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堡並稱為德國最美麗的兩大城堡。霍亨索倫城堡最初建於11世紀,後來被毀。現存城堡是1850年至1867年間重建的,被視作19世紀堡壘建築藝術中的傑作。如果去德國旅遊的話一定不要錯過。
霍亨索倫城堡位於黑欣根南方20公里的一座丘陵上
(文中部分插圖源自網路)
-
18 # 祥子談歷史
希特勒認為,他的納粹德國是繼“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帝國”與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創立的“德意志帝國”的“第二帝國”之後的第三帝國。
那麼,希特勒為何要這樣認為呢?據《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評價:如果沒有阿道夫·希特勒,那就幾乎可以肯定絕不會有第三帝國。
也就是說,希特勒才是“第三帝國”的關鍵所在。
其實,準確地說,無論是第一、第二,還是第三帝國,前面都應該加“德意志”三個字。畢竟,這三個階段都是德國曆史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
▲希特勒參觀坦克發動機車間
對此,可能有人想問,希特勒為何要將“第三帝國”一詞運用於了政治革命中呢?
第一:給當時分裂的德華人民樹立一個民族統一的“標杆”,同樣也是自己努力的一個方向。例如:1921年7月,希特勒曾前往柏林,意圖與北德的民族主義者建立聯絡,進而將納粹運動擴大到全國。第二:給因一戰戰敗而意志消沉的德華人民一個“精神支柱”。因為,“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都曾是歐洲的強國,而繼“第一帝國”和“第三帝國”之後的“第三帝國”則同樣將成為歐洲強國,甚至世界強國。這一點,在希特勒的演講中也多有提及。第三:樹立強國的領袖形象,而自己則會像“第一帝國”和“第三帝國”的領袖那樣,建立一個強大的“第三帝國”。畢竟,相對同時代的兩個法西斯國家頭子,義大利的墨索里尼總理和日本的裕仁天皇,都是一幫少壯派透過政變奪取了國家的控制權,而希特勒則是在民主制度下,透過老百姓一票一票選舉出來的國家領袖,而這樣的領袖也更加符合“第三帝國”的領袖形象。第四:“第一帝國”又稱“日耳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而這個名稱也較為符合希特勒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想。第五:“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都曾在德國曆史上書寫過輝煌的一頁,而作為“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的延續“第三帝國”又怎麼可能不創造輝煌呢?雖然,希特勒打造的“第三帝國”使德國在一戰後重新崛起為歐洲大國,並推動了科技的發展。但是,卻因種族大屠殺,而背上了“惡魔”的罵名。
二戰期間,有歷史學家算過一筆賬,德國軍屬的福利是英美兩國的兩倍,德華人的儲蓄水平則是戰前的兩倍,整個社會保險福利增加了不止兩倍。甚至在二戰結束時,鏡頭下的義大利街頭到處餓殍遍地,而在德國街頭行走的姑娘們卻穿著漂亮的白裙子散步。
因此,有人說希特勒是“第三帝國”的偉人,但也是罪孽深重的二戰魁首。
注:“第三帝國”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執政的德國。
那麼,相對“第三帝國”的“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第一帝國”,又稱“神聖羅馬帝國”,歷史長達844年。
962年,由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改國號為“神聖羅馬帝國”。
▲納粹德國舊照
此前,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的疆域都由法蘭克王國統治。後來,法蘭克王國又分裂成東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而這三個法蘭克王國則奠定了當今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的基本疆域。
1512年,“神聖羅馬帝國”改稱為“日耳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其版圖以東法蘭克王國為核心,極盛時期疆域包括了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匈牙利大部、波蘭西部、盧森堡和瑞士。
不過,從1618年到1648年間,第一帝國就已迎來了自己的衰敗歷程。當時,歐洲大陸上的封建君主們在德意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導致德意志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毀滅,人口更是因飢餓銳減了三分之一以上。
戰爭結束後,德意志便成了一個四分五裂、殘破不堪、諸侯林立的“空頭國家”。
最終,在1806年曾經強大一時的“第一帝國”遭受了拿破崙一世的毀滅性打擊下,自此名存實亡。
“第二帝國”,又稱德意志帝國,雖僅有47年,但其卻憑藉“神奇的力量”有過一段由弱轉強的輝煌歷史。
▲德意志帝國
就是在這種空前民族分裂的局面下,勃蘭登堡·普魯士先是擊敗丹麥,收復了丹麥佔領的兩個德意志邦。
1866年,普魯士又擊敗奧地利,獲得漢諾威、法蘭克福等地,併成立包括普魯士和大多數其他德意志邦國的北德意志同盟。1870年至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佔領南德諸邦。自此,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全境。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任俾斯麥為宰相。自此,“第二帝國”正式建立。雖然,當時的德意志帝國非常的強大,曾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卻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保加利亞組成的同盟國),而導致“第二帝國”僅僅存在了“二世”便宣告滅亡。
但是,第一帝國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之一,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帝國”則明顯帶有“第一帝國”的影子。所以,希特勒稱納粹德國為“第三帝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不管怎麼說,無論是“第一帝國”,還是“第二帝國”,或是“第三帝國”,都是德國一部“民族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歷史。這也正應了一句古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19 # 班副
一句話解決問題,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為第一帝國(962–1806),德意志帝國為第二帝國(1871–1918)。
納粹德國先後使用了兩個正式的官方名字,第一個是德意志國(1933年至1943年),第二個是大德意志國(1943年到1945年)。至於“第三帝國”是以阿道夫·希特勒為國家元首的納粹德國的非正式稱呼,自始至終對外都沒有宣傳過這個名字,但是德華人卻非常喜歡這個名字。
當然希特勒不會無緣無故的宣稱納粹德國是第三帝國,其中也有著必然的歷史原因。一、神聖羅馬帝國。公元843年8月,加洛林王朝皇帝"虔誠者"路易一世的3個兒子在凡爾登簽訂了這一份分割國土的條約,查理曼帝國就這樣一分為三。成為了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這三個法蘭克就是日後的法蘭西王國、義大利王國和德意志第一帝國三個國家的雛形 。
911年,東法蘭克的最後一個君主孩童路易無子而終,皇位無人繼承,於是東法蘭克的德意志公爵康拉德一世經過選舉成為了新的國王,這代表著加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王國的統治結束,同時德國作為一個獨立封建國家的開始。
918年,康拉德去世,實力較大的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即位成為東法蘭克國王。亨利一世去世後,其子奧托繼位。奧托繼位後大力鎮壓各公國的叛亂,建立了一個凌駕於各公國的集權政府,962年,奧托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稱之為羅馬皇帝。後腓特烈一世將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德意志第一帝國。
值得一提的是,神聖羅馬帝國名字非常響亮,卻是一個徒具虛名的鬆散諸侯聯盟,最多時全國竟分有上千個邦國。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是德意志第一帝國,被拿破崙所滅。
二、德意志帝國。1870年,法國與普魯士王國爆發普法戰爭。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在戰爭中大獲全勝,兼併南德諸邦,統一了除奧地利外德意志全境。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誕生,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是德意志民族真正意義上的首次實現民族大統一。
當時的德意志帝國的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但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德意志帝國宣告終結,被迫接受了凡爾賽合約,接受種種不平等待遇。
三、第三帝國。1933年的9月,希特勒在紐倫堡召開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首次使用了第三帝國這個稱號。目的就是利用德國百姓對周邊戰勝國的怨恨,實現自己選擇成功的目的。1934年8月2日,保羅·馮·興登堡死後,希特勒順理成章地控制德國並宣佈為第三帝國之帝國總理並代行總統職權,廢除總統制,立法成為德國元首。
不過所謂的“第三帝國”也因第二次大戰而分裂,成為東德和西德,直至1990才重新實現統一。
-
20 # 公子無忌shy
納粹德國自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自喻為繼承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之後的第三個德意志民族帝國。
這其實是納粹德國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擴張,尋找的一種理論宣傳,從輿論和歷史上,宣稱自己佔領歐洲的合法性。
第一帝國: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一般說的是以東法蘭克王國為核心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但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是統治大部分歐洲的查理曼帝國。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的國王查理,將王國的勢力擴張到了西歐、中歐和東歐西部,佔領了義大利的北部和中部,被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自此開始有了“神聖羅馬皇帝”的稱號。
查理大帝死後,其子路易繼承了他的法蘭克國王之位,以及神聖羅馬皇帝的稱號。原本查理要將他的帝國平分給他的三個兒子,但是他自己享年72歲,只有路易一個兒子等到了他去世,帝國暫時沒有分裂。
路易沒有他父親那麼能活,但是從在817年的教堂坍塌事件就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決定將帝國分給三個兒子共同治理。
但是因為後來又生了第四個兒子“禿頭”查理,在晚年造成帝國的內亂。最終在路易死後,在世的三個兒子長子洛泰爾、三子日耳曼人路易、四子“禿頭”查理簽訂《凡爾登條約》瓜分帝國。
長子洛泰爾獲得中法蘭克王國,繼任神聖羅馬皇帝,三子日耳曼人路易獲得東法蘭克王國,四子“禿頭”查理獲得西法蘭克王國。
855年,洛泰爾一世死後,公元870年,東西兩個法蘭克國王瓜分了中法蘭克的大部分領土。
隨著中法蘭克王國的逐漸衰落,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奧托一世,率軍徹底吞併中法蘭克王國,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稱帝,從此“神聖羅馬皇帝”從中法蘭克王國,落入東法蘭克王國。
1157年,腓特烈一世將東法蘭克王國,改名為神聖羅馬帝國。15世紀開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透過賄賂等方式,神聖羅馬皇帝的位置被奧地利哈布斯堡壟斷。
神聖羅馬帝國延續到公元1806年,面對法國皇帝拿破崙的利誘和軍事打擊。神聖羅馬帝國各邦國紛紛退出,帝國勢力也被趕出義大利,弗朗茨二世被迫放棄神聖羅馬皇帝的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第二帝國: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是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王國由勃蘭登堡選帝侯與條頓騎士團合併而成,是神聖羅馬帝國內部一個實力非常強大的邦國。
1415年,霍亨索倫-法蘭克尼亞系的腓特烈六世被帝國皇帝封為勃蘭登堡選帝侯。
1510年,由德意志人組建的宗教軍隊條頓騎士團,由阿爾布雷希特成為大團長,宣佈騎士團世俗化,改名為普魯士公國。
後來阿爾布雷希特的孫女嫁給了勃蘭登堡選帝侯家的約翰·西吉斯蒙德。好巧不巧的,約翰·西吉斯蒙德成為勃蘭登堡選帝侯後,老丈人家的普魯士公爵去世,家裡沒有男丁繼位了。
根據歐洲的繼承規則,女婿約翰就順理成章的接過了老丈人的領地和地位,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成立,就這樣普魯士成為了一個又有地位,又能打的國家。
1701年,奧地利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了獲得勃蘭登堡-普魯士公爵對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支援,將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升格為王國,簡稱普魯士王國。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滅亡。1815年,滑鐵盧之戰,英國聯合普魯士、奧地利擊敗拿破崙。維也納會議上,由奧地利牽頭成為主席國,成立德意志邦聯。
在拿破崙戰爭中,普魯士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積累下了豐厚的實力,擁有了和奧地利分庭抗禮的資本。不久普魯士牽頭成立德意志關稅同盟,與奧地利的德意志邦聯抗衡。
借用網友的一句話,歐洲各個王室之間,都是親戚,打來打去都是自家人。歐洲各個帝國、邦國的皇室,大都跟丹麥女王和德意志帝國有關係,包括英國。
所以歐洲各國之間,相互干涉它國內政的情況經常出現,在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的領導權時,丹麥和法國就不請自來的參與了進來。
原本德意志的統一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因為最強大普魯士和奧地利誰也奈何不了誰,但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聽取俾斯麥的建議,將奧地利踢出德意志,建立德意志帝國。
此後普魯士在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的領導下,先進行丹麥戰爭,打敗丹麥王國對德意志的干涉。兩年後,發動普奧戰爭,打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放棄對德意志的領導權。
1870年,普魯士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戰爭進行到次年,普魯士大獲全勝,法國皇帝拿破崙二世倉皇逃出巴黎,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誕生。
德意志帝國建立後,因其出色的教育、文化和工業水平,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甚至擁有挑戰老牌強國英國的實力。威廉一世去世後,腓特烈三世繼位沒幾天就去逝了,其兒子威廉二世繼承皇位,年輕氣盛的威廉二世,上任不久就罷免了老宰相俾斯麥,開始了自己的擴張計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沙皇俄國組成協約國。戰爭持續四年,1918年,德國戰敗,國內爆發十一月革命,帝國皇帝威廉二世被推翻,德意志帝國結束!
納粹德國為什麼自稱“第三帝國”首先從輿論上來說,一戰失敗後,取代德意志帝國的魏瑪共和國,在德國國內根本無法獲得民心。
魏瑪共和國在德國有點像民國時期的“汪偽政權”,基本淪為戰勝國限制德國的工具。
戰爭的失敗以及鉅額的賠款,嚴酷的軍事政治限制,在德國國內激發了反對情緒。
這一時期,德國多名作家出版書籍,宣揚“第三帝國”,呼籲德華人要重奪德意志的榮耀,建立繼承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的“第三帝國”。
其次,德國的民族主義自古就有,早在1512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科隆召開帝國會議,將神聖羅馬帝國定義為日耳曼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
早已忘記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東法蘭克王國的先祖,從伯祖父的中法蘭克王國那裡搶過來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讓神聖羅馬帝國失去了成為歐洲共主的資格!
1890年代,隨著德皇威廉二世擴張野心的膨脹,德國出現了沙文主義團體,他們宣揚日耳曼種族的優越性,鼓吹擴張殖民地,建立大日耳曼帝國。
這些民族主義、日耳曼種族主義的思想,都被納粹黨吸收整合,獲得德國民族的支援。1929年的大蕭條,納粹黨獲得德國中產階級的支援,勢力迅速擴張,奪取了德國政權。
最後,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自稱第三帝國,其目的是對歐洲大陸宣誓主權,鼓動德國民眾恢復祖先榮光,將神聖羅馬帝國甚至是查理曼帝國視為自己的祖先。
在德國的歷史上,其主要對手一直都是法國,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完全是建立在法國的屍體之上。普魯士的強大,是因為擊敗了法蘭西帝國,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擊敗了法蘭西第二帝國。
希特勒是一個輿論宣傳的高手,所以納粹德國自稱“第三帝國”,是一種樹立民族自豪感,從戰略上藐視敵人的手段!
回覆列表
第三帝國是納粹德國的一個名稱,全名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的其它名稱為德意志國(1933~1943),大德意志國(1943~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經濟蕭條,納粹主義在德國開始開始盛行起來,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後,認為現在的德國可以稱之為第三帝國,第一帝國為神聖羅馬帝國,第二帝國為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建立的普魯士帝國。
第三帝國說法的興起源於中世紀神學家對聖經的解釋,但到了近代已經脫離了神學的範疇,開始進入政治領域。當時有一本《第三帝國》的書籍,其中描述了德國需要建立一個跟第一帝國、第二帝國一脈相承的第三帝國,這種主張被當時的納粹黨廣泛接受。
在國會縱火案後,納粹黨強行通過《授權法》取締所有非納粹政黨,在納粹黨代表大會上,希特勒首次使用了第三帝國的稱呼,將其作為納粹統治下流傳千年的國家。
在柏林被攻破,納粹德國投降後,第三帝國的稱謂也就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