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社會背景下,普通老百姓沒資金、沒專業技能、沒有外部支援,仍然在做發明,有的成功了,可被別人人模仿了;有的被人模仿可還是做到了垂直市場的老大;還有的發明做成功了,專案很好,可依舊無法推廣,發明被專案埋沒;還有更多更多,歡迎大家來回答,交流並且互動!各抒己見。
回覆列表
-
1 # 和風細語言
-
2 # 首都農業人
首先,謝謝邀請。我也經常觀看中央臺的電視節目“我愛發明”,裡面的好多發明都挺好的,很實用、能夠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降低農民的勞動強度等,這類發明我是支援的。但是有些發明我不支援,如以前看過的新聞,例如農民發明潛水艇,這類發明華而不實,潛水艇這類高階裝置,農民受知識、技能、裝置和資金等條件的限制,是不可能做出好的產品來的。總體來說,只要是針對農業生產上存在的問題,進行的發明創造,我都是支援的。
第一,發明的針對性強。發明的靈感來源於農業生產,發明的機器又應用於農業生產。農民是農業生產的直接參與者,他們往往是在生產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如某項農業生產中存在勞動效率低、勞動強度大等問題,他們透過思考,不斷的嘗試和探索,發明出一款機器進行作業,從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例如在“我愛發明”欄目中看到農民發明的蘆葦收割機、大蒜收割機等。
第二,裝置簡單實用。農民發明的機器裝置,一般結構簡單,沒有太多的智慧化和自動化,但是簡單實用,操作沒有那麼複雜,對使用者的技術水平要求也不高,大部分農民買了簡單學習下基本都能用。
但是農民搞發明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應用的範圍小,沒有大面積應用的前景,有些發明可能是針對本地區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一個問題,發明出的東西在其它地方無法應用。二是結構簡單,容易被仿製,缺乏市場核心競爭力。
為了鼓勵農民進行發明創造,政府機構要進行適度引導和扶持,對於有價值的發明創造,相關的農業科研部門可以參與其中,相關機構幫助農民進行產權轉化,要讓農民從發明中受益。
農民有發明創新精神,理當鼓勵和讚賞。我來講一個身邊的事例,我有一個多年認識的朋友,原來是搞收割機跨區作業的,後根據當地苗木經營的需要,轉行買吊車吊花木生意,在面對道理狹窄或陰雨天氣,吊車不能進入花木現場,開拓思路,勇於創新搞小發明,用陳舊報廢的收割機底部,購置一臺柴油機作行走、起吊雙重動力,解決了大型吊車不能到現場作業的困難,深受客戶歡迎。
透過這個事例,說明了一個淺顯的道理,農民搞實用的小發明、小創造有作為、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