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也話夜雨寄北

    樂隊和樂隊文化是音樂世界永遠無法被忽視的一種存在,他們大多數為獨立音樂人,在世界各國都如此,且曾經在六七十年代的歐美創造過一個輝煌鼎盛的時代,產生了無數偉大的獨立音樂藝術家,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勃.迪倫,如著名的New Beetle、槍花、披頭士、滾石樂隊等等,如八九十年代中國的黑豹、唐朝樂隊等,儘管他們風格流派各異,但對世界各國音樂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商業和藝術上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且不斷被模仿、被傳承,歷久彌新。

    和很多流行音樂相比,樂隊音樂(獨立音樂)根植於草根,生長於民間,所以它更接近音樂的本質,更接近生活本身,更直接更誠懇更真實,更粗糲更質感更有個性更具直入人心的力量,因而也更被普通民眾所接受和追捧。只是在中國,在所謂“主旋律”的裹挾下,他們一直是一個尷尬的存在。

    我們拋開《樂夏》這檔節目本身的綜藝性不談,我覺得《樂隊夏天》這個節目非常好,是因為在中國之前沒有人這麼做過,幾乎沒有人重視過樂隊和獨立音樂的存在,在八九十年代(搖滾)它曾經曇花一現過,近幾年也有很優秀的民謠樂隊的存在,或者瞬間璀璨,快速隕落,或者半死不活、不溫不火,但我們沒有理由忽視樂隊在中國的存在,在一個“娛樂至死”、流量至上的商業時代,一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魚龍混雜的流行音樂甚囂塵上的這樣一個時代,給生存空間逼仄的樂隊一個機會,一個平臺,被人們所瞭解和傾聽,是一個特別牛逼和積德的事情。《樂夏》1或者2,做這個事情本身已經很值得點讚了。

    至於說這個節目“土”與“不土”並不重要了,在第一季我們已經瞭解到,很多即便已經很優秀的樂隊甚至才華橫溢的音樂人,生活的窘迫,生存空間狹窄,不被所謂“主流”接納,音樂理想與生存現實的衝突等諸多問題的困擾。和當下很多流量明星、偶像男團女團之類相比,我覺得樂隊和獨立音樂的堅守,更值得被尊重,他們應該被推介,被人們逐漸熟知並得到認可。

    什麼是“土”?是指第二季出場樂隊普遍的表演風格、水平很“土”,還是指愛奇藝策劃這個節目本身這件事兒看起來特別”土”?,甭管哪個,都不重要。就像大張偉說的,這個時代太“快”了,我們都不給音樂機會,不給自己聆聽音樂的機會,這個節目的意義在於,如果能讓我們的年輕人能再去拿起吉他、重新去喜歡音樂、喜歡樂隊,就是一件特別牛逼的事情!

    第二季看到了“快男”出身的白舉綱,且不論他樂隊的水平風格如何,作為一個已經成名的全能藝人,在首輪被淘汰後,他說了一句話令人動容的話:我就是想做樂隊,如果這輩子能做樂隊,讓我在大街上討飯我都願意!

    最後特別想說的是,我們看過太多的選“秀”節目,聽過太多的“流行音樂”,瞭解太多的“規則”和“貓膩”,深諳太多的商業炒作,當我們看過《樂夏》後,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甚至一些七零後八零後的獨立音樂人、搖滾人,身上依然保持著的那種單純、善良、真實、執著,惺惺相惜又互相尊重,對名利(名次)的淡然,對自我音樂理念的堅守等特質,尤其令人感動和尊敬,和其他節目看到的那些情景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作為樂盲的馬東主持很棒,很有感,很合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港電視劇大時代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