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巴菲特
-
2 # 一環東三
這個主要分兩方面,一個是網站定位,一個是使用者分類。
先說定位方面,比如豆瓣,從最初就是標榜 小眾 慢生活,不跟風,精神角落,有思想的人在哪都不合群……從最初標籤到現在公眾印象也能看出,遺世獨立,儘量“我手寫我心”,所以它評分才能有公信有影響,成為公眾評判影片質量的一個主要參考依據。
提評分,必豆瓣。
早期使用者,也以所謂書影音文青為主。也就是骨灰級迷影人群。
時光 作為專業電影網站,大體也與之類似。兩者評分,也較為相近。就如國外的爛番茄、IMDB、metacritic等媒體或大眾電影評分、專業電影資料庫一樣
而與這類專業電影網不同的,則是以貓眼為代表的票務網站。所以,其評分系統也是代表最廣泛普通觀眾口味喜好的。當然,最基本的,賣啥吆喝啥,自賣自誇,你賣電影票,自然不能自己打低分。所以其起分點,大多也都是及格線以上,甚至爛出天際的,絕世爛片都能七分多,八九分也只算一般。
所以,這種票務網站的使用者評分,不代表影片質量。最多隻能反映出一個大眾觀影口味偏好。當然,它也有專業版,一度也有專業評委評分。但也遭遇過公信危機,一度下架又上線,但現在專業版主要顯示在實時票房。
爛片會營銷,捨得投錢,大明星、段子手,營銷號,互動抽獎,輪番上陣,也能炒出一朵花來。
關於豆瓣評分系統的技術問題,豆瓣創始人阿北曾有過一封公開信,針對“豆瓣電影評分八問”(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766654/discussion/612945615/),進行答疑釋惑。
大意是“一人一票”,最公正最獨立,除了被系統識別判定為“非正常打分”,翻譯一下也就是所謂水軍刷分,或粉絲攻伐,惡意差評好評。技術識別出來後,這部分會被排除在外。
刷分會越來越難。
而至於自己奇怪的,打低分打高分咋沒反應呢?
想起某爛片還要起訴豆瓣,說為啥最低分,兩分多?其實趕腳這已經是阿北太厚道,因為起評至少一星而無半星,所以最低分就是兩分。但是平時見到最多的,都是靈魂叩問,為啥不能打負分?
要點兒臉,知足吧,某些那啥。
回覆列表
市場調研行業的資料分析師有這麼一個說法,即政府釋出的經濟資料雖然是不可靠的,但它背後肯定也有一套計算方法(造假方法),這套方法應該是統一的,所以可以跟它自己的資料進行比較,從而看出一個趨勢。 同理,無論豆瓣的評分群體、打分標準如何,你仍然可以把它作為有用的參考,比如豆瓣上面打9分的,一般總是比4.2分的好一點。那麼來說一說我對影評的看法,
我選電影時,還是比較關注影評網站的分數的。如果是外片,我通常會看看IMDB,爛番茄,metacritic,如果國內上映,再看看豆瓣,迷影網,時光我是較少參考的(當然,我是楊冪的腦殘,她的電影我基本不看分數就去看)。在我看來豆瓣是最中意的評分網站,雖然經常有一星大戰五星的場面,不過大部分情況下評分並未被這種混亂扭曲,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關注的往往是評分的波動,比如《搜尋>一開始是5.7分,讓我直接失望,但接下來的一週,分數漲到7.1,我看後確實覺得5.7太低了;又比如<1942>一開始也是5分,但到後期漲到7.1。當然有的片子分數過高,比如泰囧和少年派,也有的分數偏低,臥虎藏龍怎麼也能進250吧,至少比什麼少年派好吧,分數卻只有7.4. 迷影網比較客觀,但每部電影評分者太少,只有像環太平洋、一代宗師這樣的電影才有較多的評論,希望以後評分者不要只關注那幾只巨片。 三個外國網站我最中意的還是IMDB,爛番茄和meta有種賤人就是矯情的感覺,比如去年的環形使者真的比黑騎崛起好嗎?星際迷航真的比鋼鐵之軀好那麼多嗎(星際迷航的節奏不錯,但必須大家一塊看才有意思,一個人看了看,真心沒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