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呂坤,明代思想家,字叔簡,號新吾,自稱抱獨居士。生於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河南寧陵人,明萬曆二年進士,歷官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因不滿朝政,遂稱疾乞休,家居凡二十年,以著述、講學為務。他指斥言行不一,空談天道性命之道學家為“偽”,為“腐”,提倡“於國家之存亡,萬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有用之實學。時人稱其著述“多出新意”,其精華在於博宗百家,通其大意,窮其旨趣,而自得為宗,除諸家之“偏見”,而達於“一中”。自稱“不儒不道不禪,亦儒亦道亦禪”。《呻吟語》是呂坤積三十年心血寫成的著述,他在原序中稱:“呻吟,病聲也,呻吟語,病時疾痛語也。”“三十年來,所志《呻吟語》凡若干卷,攜以自藥”“擇其狂而未甚者存之。”全書於明萬曆癸已(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才完成。
《呻吟語》全書共六卷,前三卷為內篇,後三卷為外篇,分為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應務、養生、天地、世運、聖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等十七篇。涉獵廣泛,體悟性強。反映出他對社會、政治、世情的體驗,對真理的不懈求索。其中閃爍著哲理的火花和對當時衰落的政治、社會風氣的痛惡。表現出其權變、實用,融通諸家的思想是隨得隨錄的隨筆式的語錄體,行文靈活,文之長短,形隨意移;儒為根底,兼採眾慧,亦莊亦諧。寓言性、文學性、趣味性、哲理性強,極具有可讀性。漫步其中,讓我從中領略其真知灼見,啟迪靈感,調整心態,遨遊智慧的海洋。是一本我最鍾愛的書。在書中,作家以儒家的思想為基礎,吸納了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思想精華,以及他百年人生的經歷,獨特的感受,來進行獨特而精闢的論述。 書中認為,道德修養高深的人,就能夠獲得榮譽,就能使人歸附。沒有道德修養,就不會有榮譽,假如道德敗壞,那麼恥辱就隨之而來。他還認為,人的性命來自於父母,生存於天地,無論命運,資質如何,都應當遵守禮節,遵守法律,要有兼愛的精神。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的閱歷的增多,見識增加,自然心情會從浮躁萬分,過度到心靜成熟穩重,為人處世的態度自然也會發生改變,而逐漸向善。他還認為,正人君子,自然應該遵循禮教,在乎內心的修飾,而不要在乎外表的裝飾。要想達到人生的崇高境界,必須從小事做起,無論大小事,都要盡力去完成。同樣他也勸人孝敬父母,憂國憂民,真誠待友。在學習方面他主張循序漸進,不可自欺其人。讀過之後,猶如提湖(錯別字)灌頂,在眾多儒家哲學思想裡,簡單易懂,實用性強。讓我有了更多的做事準繩,我個人認為可以和小窗幽記,圍爐夜話,菜根譚同日而語,而且更為易懂,如果世人按此書所說來做人做事,此世界定會美好和平,其實所有的所做所為,皆遵循為他人著想,不管他人是否為我著想就可以了!本人很喜歡其中一段,是說如何說別人的錯誤,呂坤說,人如果犯了錯,五分中只能說二道三分,說多就是批評者的錯了!其實從這中間也可以看出他本人自身的修養,因為他沒說,人如果犯了十分的錯,而只說人如果犯了五分的錯,他本身就少說了錯誤的一半了,其修養可見多麼令人敬慕!有誰會喜歡別人說自己的錯了,人之居世,誰又能無過呢!批評別人前,想想自己的錯吧!己所不欲,無施於人,已所能欲,也要想想別人能不能接受!書中提出民是國之根本,是國家賴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民重於君,應體察民眾的冷暖疾苦,減輕民眾負擔。這種民本主義觀點,具有早期啟蒙思想的色彩,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呂坤不僅有著強烈的經世濟民思想,還努力將之付諸施政之中,以收一時之成效。這在明王朝國勢衰微、大廈將傾的時代背景下,尤為難能可貴。我個人認為,這一點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進步的意義,這也正式中華民族源源不絕的根本原因。我受益最深的莫過於呂坤對心性義理的詮釋.關於慾念,他認為:克服慾念,好比逆水行舟,剛一歇息,舟就要順流而下.努力向善,就好比攀登沒有樹幹的大樹,剛一歇息,就下滑.因此君子做事情沒有一刻不是心存敬畏的.在我們當今這個時代,慾望一旦沒有了約束,就變的如洪水猛獸.豔照門中那些主角,他們在發洩慾望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身的修養,心性順流而下,無憑無依,才會自取其辱.處以死刑的鄭筱萸,也是無法克服自己的慾望,而造成了身敗名裂,丟失了性命.修身養性是長期的事情,一點也不可懈怠.在我們的滾滾紅塵中,各種誘惑隨時的侵襲著我們的靈魂.很多人往往因為一時無法控制的慾望而惹火上身.我列舉一下《呻吟語》裡的哲理名言來詮釋呂坤的思想: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義處命,不以其道得之不處,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但君子謂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小人謂命在我,幸氣數之或然。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勞。學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業之進也,如流水矣。 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寧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於度外,是養心第一法。大丈夫不怕人,只是怕理;不恃人,只是恃道。 恕心養到極處,只看得世間人都無罪過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奢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殺身者不是刀劍,不是寇仇,乃是自家心殺了自家。 為惡惟恐人知,為善惟恐人不知,這是一副甚心腸?安得長進 渾身五臟六腑、百脈千絡、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毛髮爪甲,以至衣裳冠履,都無分毫罪過,都與堯舜一般,只是一點方寸之心千過萬罪,禽獸不如。千聖萬賢只是治心,更不說別個。學者只是知得這個可恨,便有許大見識!人心是個猖狂自在之物,隕身敗家之賊,如何縱容得他?若有聖賢之心,何妨貌似盜蹠 。父子殊心,一堂遠於萬里;兄弟離情,一門遠於萬里;夫妻反目,一榻遠於萬里氣者,形之精華,形者,氣之渣滓。 才有一分自滿之心,面上便帶自滿之色,口中便出自滿之聲,此有道之所恥也。見得大時,世間再無可滿之事,吾分再無能滿之時,何可滿之有?故盛德容貌若愚。吾黨望人甚厚,自治甚疏,只在口吻上做功夫,如何要得長進? 人之念頭與氣血同為消長。四十以前是個進心,識見未定而敢於有為;四十以後是個定心,識見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後是個退心,見識雖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古者四十仕,六七十致仕,蓋審之矣。人亦有少年退縮不任事,厭厭若泉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動喜事者,皆非常理心要如天平,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時即懸空在此,只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常使精神在心目間,便有主而不眩於客感之交,只一昏昏便是胡亂應酬。豈無偶合?終非心上經歷過,竟無長進。譬之夢食,豈能飽哉? 靜之一字,十二時離不了,一刻才離便亂了。門盡日開闔,樞常靜,妍蚩盡日往來,鏡常靜,人盡日應酬,心常靜。惟靜也,故能張主得動,若逐動而去,應事定不分曉。便是睡時此念不靜,作個夢兒也胡亂。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學者,將個浮躁心觀理,將個委靡心臨事,只模糊過了一生。 心平氣和,此四字非涵養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火定則百物兼照,萬事得理。水明而火昏。靜屬水,動屬火,故病人火動則躁擾狂越,及其蘇定,渾不能記。蘇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故人非火不生,非火不死;事非火不濟,非火不敗寧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於度外,是養心第一法。 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華,夏不是發暢,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為我境。 士君子要養心氣,心氣一衰,天下萬事分毫做不得。冉有隻是個心氣不足。 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靜則凝重。靜中境自是寬闊。 人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遺忘。 才要說睡,便睡不著;才說要忘,便忘不得。 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迷人之迷,其覺也易;明人之迷,其覺也難。 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未有所存如是,而所發不如是者。心本人慾,而事欲天理;心本邪曲,而言欲正直,其將能乎?是以君子慎其所存。所存是種,種皆是;所存非種,種皆非,未有分毫爽者。 若涵養得定,如熟視正鵠而後開弓,矢矢中的;細量分寸而後投針,處處中穴。此是真正體驗實用工夫,總來只是個沉靜。 天地萬物之理出於靜,入於靜;人心之理髮於靜,歸於靜。 沉靜最是美質,蓋心存而不放者。令人獨居無事,已自岑寂難堪,才應事接人,便任口恣情,即是清狂,亦非蓄德之器。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喜來時一點檢,怒來時一點檢,怠惰時一點檢,放肆時一點檢,此是省察大條款。人到此,多想不起,顧不得,一錯了,便悔不及。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處便難,到可以笑人時則更難。 人生氣質都有個好處,都有個不好處、學問之道無他,只是培養那自家好處,救正那自家不好處便了。人到自家沒奈自家何時,便可慟哭。靜定後看自家是甚麼一個人。不能長進,只為昏弱兩字所苦。昏宜靜以澄神,神定則漸精明;弱宜奮以養氣,氣壯則漸強健。怠則一切苟且,忽則一切昏忘,惰則一切疏懶,慢則一切延遲,以之應事則萬事皆廢,以之接人則眾心皆離。作人要如神龍屈伸變化,自得自如,不可為勢利術數所拘縛。若羈絆隨人,不能自決,只是個牛羊。然亦不可嘵嘵悻悻。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勞愈強健,但自不可過耳。覓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視之而不見,他日無事於覓也,乃得之。非構有趨避,目眩於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於從容,而失之急遽山峙川流,鳥啼花落,風清月白,自是各適其天,各得其分。我亦然,彼此無干涉也。才生繫戀心,便是歆羨,便有沾著。主人淡無世好,與世相忘而已。惟並育而不有情,故並育而不相害。萬物皆能昏人,是人皆有所昏。有所不見為不見者所昏,有所見為見者所昏,惟一無所見者不昏,不昏然後見天下任是千變萬化、千奇萬異,畢竟落在平常處歇。萬事萬物都有個一,千頭萬緒皆發於一,千言萬語皆明此一,千體認萬推行皆做此一。得此一,則萬皆舉。求諸萬,則一反迷。但二氏只是守一,吾儒卻會用一物生於性,死於情。故上智去情,君子正情,眾人任情,小人肆情 。
作者是呂坤,明代思想家,字叔簡,號新吾,自稱抱獨居士。生於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河南寧陵人,明萬曆二年進士,歷官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因不滿朝政,遂稱疾乞休,家居凡二十年,以著述、講學為務。他指斥言行不一,空談天道性命之道學家為“偽”,為“腐”,提倡“於國家之存亡,萬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有用之實學。時人稱其著述“多出新意”,其精華在於博宗百家,通其大意,窮其旨趣,而自得為宗,除諸家之“偏見”,而達於“一中”。自稱“不儒不道不禪,亦儒亦道亦禪”。《呻吟語》是呂坤積三十年心血寫成的著述,他在原序中稱:“呻吟,病聲也,呻吟語,病時疾痛語也。”“三十年來,所志《呻吟語》凡若干卷,攜以自藥”“擇其狂而未甚者存之。”全書於明萬曆癸已(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才完成。
《呻吟語》全書共六卷,前三卷為內篇,後三卷為外篇,分為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應務、養生、天地、世運、聖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等十七篇。涉獵廣泛,體悟性強。反映出他對社會、政治、世情的體驗,對真理的不懈求索。其中閃爍著哲理的火花和對當時衰落的政治、社會風氣的痛惡。表現出其權變、實用,融通諸家的思想是隨得隨錄的隨筆式的語錄體,行文靈活,文之長短,形隨意移;儒為根底,兼採眾慧,亦莊亦諧。寓言性、文學性、趣味性、哲理性強,極具有可讀性。漫步其中,讓我從中領略其真知灼見,啟迪靈感,調整心態,遨遊智慧的海洋。是一本我最鍾愛的書。在書中,作家以儒家的思想為基礎,吸納了道家,法家,墨家等百家思想精華,以及他百年人生的經歷,獨特的感受,來進行獨特而精闢的論述。 書中認為,道德修養高深的人,就能夠獲得榮譽,就能使人歸附。沒有道德修養,就不會有榮譽,假如道德敗壞,那麼恥辱就隨之而來。他還認為,人的性命來自於父母,生存於天地,無論命運,資質如何,都應當遵守禮節,遵守法律,要有兼愛的精神。隨著歲月的增長,人的閱歷的增多,見識增加,自然心情會從浮躁萬分,過度到心靜成熟穩重,為人處世的態度自然也會發生改變,而逐漸向善。他還認為,正人君子,自然應該遵循禮教,在乎內心的修飾,而不要在乎外表的裝飾。要想達到人生的崇高境界,必須從小事做起,無論大小事,都要盡力去完成。同樣他也勸人孝敬父母,憂國憂民,真誠待友。在學習方面他主張循序漸進,不可自欺其人。讀過之後,猶如提湖(錯別字)灌頂,在眾多儒家哲學思想裡,簡單易懂,實用性強。讓我有了更多的做事準繩,我個人認為可以和小窗幽記,圍爐夜話,菜根譚同日而語,而且更為易懂,如果世人按此書所說來做人做事,此世界定會美好和平,其實所有的所做所為,皆遵循為他人著想,不管他人是否為我著想就可以了!本人很喜歡其中一段,是說如何說別人的錯誤,呂坤說,人如果犯了錯,五分中只能說二道三分,說多就是批評者的錯了!其實從這中間也可以看出他本人自身的修養,因為他沒說,人如果犯了十分的錯,而只說人如果犯了五分的錯,他本身就少說了錯誤的一半了,其修養可見多麼令人敬慕!有誰會喜歡別人說自己的錯了,人之居世,誰又能無過呢!批評別人前,想想自己的錯吧!己所不欲,無施於人,已所能欲,也要想想別人能不能接受!書中提出民是國之根本,是國家賴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民重於君,應體察民眾的冷暖疾苦,減輕民眾負擔。這種民本主義觀點,具有早期啟蒙思想的色彩,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呂坤不僅有著強烈的經世濟民思想,還努力將之付諸施政之中,以收一時之成效。這在明王朝國勢衰微、大廈將傾的時代背景下,尤為難能可貴。我個人認為,這一點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進步的意義,這也正式中華民族源源不絕的根本原因。我受益最深的莫過於呂坤對心性義理的詮釋.關於慾念,他認為:克服慾念,好比逆水行舟,剛一歇息,舟就要順流而下.努力向善,就好比攀登沒有樹幹的大樹,剛一歇息,就下滑.因此君子做事情沒有一刻不是心存敬畏的.在我們當今這個時代,慾望一旦沒有了約束,就變的如洪水猛獸.豔照門中那些主角,他們在發洩慾望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身的修養,心性順流而下,無憑無依,才會自取其辱.處以死刑的鄭筱萸,也是無法克服自己的慾望,而造成了身敗名裂,丟失了性命.修身養性是長期的事情,一點也不可懈怠.在我們的滾滾紅塵中,各種誘惑隨時的侵襲著我們的靈魂.很多人往往因為一時無法控制的慾望而惹火上身.我列舉一下《呻吟語》裡的哲理名言來詮釋呂坤的思想: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義處命,不以其道得之不處,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但君子謂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小人謂命在我,幸氣數之或然。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勞。學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業之進也,如流水矣。 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寧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於度外,是養心第一法。大丈夫不怕人,只是怕理;不恃人,只是恃道。 恕心養到極處,只看得世間人都無罪過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奢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殺身者不是刀劍,不是寇仇,乃是自家心殺了自家。 為惡惟恐人知,為善惟恐人不知,這是一副甚心腸?安得長進 渾身五臟六腑、百脈千絡、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毛髮爪甲,以至衣裳冠履,都無分毫罪過,都與堯舜一般,只是一點方寸之心千過萬罪,禽獸不如。千聖萬賢只是治心,更不說別個。學者只是知得這個可恨,便有許大見識!人心是個猖狂自在之物,隕身敗家之賊,如何縱容得他?若有聖賢之心,何妨貌似盜蹠 。父子殊心,一堂遠於萬里;兄弟離情,一門遠於萬里;夫妻反目,一榻遠於萬里氣者,形之精華,形者,氣之渣滓。 才有一分自滿之心,面上便帶自滿之色,口中便出自滿之聲,此有道之所恥也。見得大時,世間再無可滿之事,吾分再無能滿之時,何可滿之有?故盛德容貌若愚。吾黨望人甚厚,自治甚疏,只在口吻上做功夫,如何要得長進? 人之念頭與氣血同為消長。四十以前是個進心,識見未定而敢於有為;四十以後是個定心,識見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後是個退心,見識雖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古者四十仕,六七十致仕,蓋審之矣。人亦有少年退縮不任事,厭厭若泉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動喜事者,皆非常理心要如天平,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時即懸空在此,只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常使精神在心目間,便有主而不眩於客感之交,只一昏昏便是胡亂應酬。豈無偶合?終非心上經歷過,竟無長進。譬之夢食,豈能飽哉? 靜之一字,十二時離不了,一刻才離便亂了。門盡日開闔,樞常靜,妍蚩盡日往來,鏡常靜,人盡日應酬,心常靜。惟靜也,故能張主得動,若逐動而去,應事定不分曉。便是睡時此念不靜,作個夢兒也胡亂。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學者,將個浮躁心觀理,將個委靡心臨事,只模糊過了一生。 心平氣和,此四字非涵養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火定則百物兼照,萬事得理。水明而火昏。靜屬水,動屬火,故病人火動則躁擾狂越,及其蘇定,渾不能記。蘇定者,水澄清而火熄也。故人非火不生,非火不死;事非火不濟,非火不敗寧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於度外,是養心第一法。 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華,夏不是發暢,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為我境。 士君子要養心氣,心氣一衰,天下萬事分毫做不得。冉有隻是個心氣不足。 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靜則凝重。靜中境自是寬闊。 人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遺忘。 才要說睡,便睡不著;才說要忘,便忘不得。 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迷人之迷,其覺也易;明人之迷,其覺也難。 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未有所存如是,而所發不如是者。心本人慾,而事欲天理;心本邪曲,而言欲正直,其將能乎?是以君子慎其所存。所存是種,種皆是;所存非種,種皆非,未有分毫爽者。 若涵養得定,如熟視正鵠而後開弓,矢矢中的;細量分寸而後投針,處處中穴。此是真正體驗實用工夫,總來只是個沉靜。 天地萬物之理出於靜,入於靜;人心之理髮於靜,歸於靜。 沉靜最是美質,蓋心存而不放者。令人獨居無事,已自岑寂難堪,才應事接人,便任口恣情,即是清狂,亦非蓄德之器。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喜來時一點檢,怒來時一點檢,怠惰時一點檢,放肆時一點檢,此是省察大條款。人到此,多想不起,顧不得,一錯了,便悔不及。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處便難,到可以笑人時則更難。 人生氣質都有個好處,都有個不好處、學問之道無他,只是培養那自家好處,救正那自家不好處便了。人到自家沒奈自家何時,便可慟哭。靜定後看自家是甚麼一個人。不能長進,只為昏弱兩字所苦。昏宜靜以澄神,神定則漸精明;弱宜奮以養氣,氣壯則漸強健。怠則一切苟且,忽則一切昏忘,惰則一切疏懶,慢則一切延遲,以之應事則萬事皆廢,以之接人則眾心皆離。作人要如神龍屈伸變化,自得自如,不可為勢利術數所拘縛。若羈絆隨人,不能自決,只是個牛羊。然亦不可嘵嘵悻悻。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勞愈強健,但自不可過耳。覓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視之而不見,他日無事於覓也,乃得之。非構有趨避,目眩於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於從容,而失之急遽山峙川流,鳥啼花落,風清月白,自是各適其天,各得其分。我亦然,彼此無干涉也。才生繫戀心,便是歆羨,便有沾著。主人淡無世好,與世相忘而已。惟並育而不有情,故並育而不相害。萬物皆能昏人,是人皆有所昏。有所不見為不見者所昏,有所見為見者所昏,惟一無所見者不昏,不昏然後見天下任是千變萬化、千奇萬異,畢竟落在平常處歇。萬事萬物都有個一,千頭萬緒皆發於一,千言萬語皆明此一,千體認萬推行皆做此一。得此一,則萬皆舉。求諸萬,則一反迷。但二氏只是守一,吾儒卻會用一物生於性,死於情。故上智去情,君子正情,眾人任情,小人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