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杜新1

    第一點是那個“大戟”,曾任國家考古研究所所長的著名的考古學家徐萍芳先生在他生前的最有見識,最有學問,也最有風骨的一件事就是由這個什麼“大戟”毅然決然地發出斷語:正是這個大戟從反面證明了這個墓根本就不是曹操幕!

    何以見得?因為但凡陪葬的物品都是墓主自己十分喜愛的物品。哪一個人會在自己喜愛的物品上面先刻上自己的官制王位,然後再刻“常所用之”什麼什麼?按照徐先生的說法,如果這個大戟確是墓中原有的,那麼墓主人便是曹操下屬的中級軍官之類的人物。大戟則是曹操以魏王的名義賞賜給他的物品,他當然會珍惜這份榮譽,也當然會把它列為,他的後代也一定會把這個大戟放入墓中。以“魏王常所用之格虎大戟”而論證此墓為曹操墓,實乃弄巧成拙,此事就不再贅述了。

    "第二點則常被忽略,即復旦大學基因研究所把他們關於根據人類基因中的Y染色體來鍳定符系血緣關係的成果應用在曹操墓的墓主的身份識別上,得出了此墓主與曹操家族沒有血緣關係的論斷。惜乎人們還未還對根據基因科學來判斷古人男性血緣關係的論證理論有充分的理解,且這個理論及其用於全國幾個曹氏家族聚集地的人群究竟是不是曹氏血脈的釐清的簡要介紹就佔用了〈北京晚報〉的四個版面,這裡也不再贅述。有興趣者可查閱復旦大家的有關科學成果。對此事的簡要便就此打住了。

  • 2 # 小黑侃大山

    這個事情其實反映了公眾對於考古的誤解。

    其次,曹操墓的爭議反映了公眾考古在中國普及仍不夠。

    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曹操墓事件全記錄》說道“曹操墓被宣佈發現以來的三百多天裡,其真假之爭,就像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肥皂劇,高潮起伏,熱點迭出:“倒曹派”、“挺曹派”、媒體、網民、官員等各色人物紛紛粉墨登場,上演了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鬧劇。新聞釋出會,DNA鑑定,蘇州論壇,文物造假,身份造假;“鐵案”被質疑,“鐵證”成“偽證”;質疑與反質疑,再質疑與再反質疑。“這個反映了考古學家與公眾媒體的隔閡,還有地方為了提高知名度做了不合時宜的事情等等。

    最後,2015年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陽發掘了西朱村曹魏大墓,這座大墓被專家論證為曹魏皇家墓葬。

    這座墓葬與曹操墓同為甲字形大墓,不封不樹、斜坡墓道、生土臺階、“前堂後寢”的墓葬結構。出土180餘塊基本完整的銘刻石牌,可分為衣衾、文房用具、食具、日用雜具、兵器、車馬器等14類隨葬品“遣冊”清單。

    白雲翔先生認為“現在看來,石牌是曹魏時期高等級貴族墓葬的一種標識,是當時特有的喪葬制度,有可能是從曹操開始使用。曹休是列侯,他的墓就沒有,說明當時只有皇家才能使用。”

    參考文獻:網易新聞《洛陽發現曹魏皇家大墓 佐證安陽曹操墓真實性》

  • 3 # 考古播種者

    質疑曹操墓的都是在炒作自己,寫一些有爭議的文章,炒作自己名氣。那些炒作的人根本就沒到過曹操墓,他們怎麼可能知道曹操麼得真假呢!

    曹操墓造假就是謠言,曹操墓發掘時我就在現場,沒一件文物都是在考古技術人員清理出來。那些質疑曹操墓的人,您們來過曹操墓嗎,沒來過你們憑什麼質疑他的真假呢。

  • 4 # 使用者60563616

    曹操作為三國時的一代梟雄,千百年來,他的墳墓也一直被人惦記,卻從未被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是盜墓界的鼻祖,他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官方盜墓機構,善於盜墓的他自然更是善於防盜,他死前告訴部下,他的墳墓要深埋,而且不放金銀珠寶,此外,他還設立了七十二個疑冢用來疑惑他人,一直以來,曹操的墳墓不斷被發現,但大多都是他設立的疑冢,真的陵墓從未被發現,也也成為了一個迷,然而近幾年來在河南發掘的一座古墓,在專家精心的考察和研究之下,終於確定此墓就是曹操的陵墓。

    2009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河南省文物局公佈了挖掘安陽市安豐鄉的西高墓穴的重大發現,並確認這座墓就是曹操墓,這座古墓是在2008年的十二月開始挖掘的,之所以要挖掘是因為這座古墓已經多次被盜,損壞十分嚴重,墓中出土了200多件器物,墓室中有人頭骨,肢骨等遺骨,初步鑑定師一男兩女,男性的年齡大概在60歲左右,與曹操的年齡吻合,根據多方認證,專家確定這座墓室東漢晚期的墓穴,是魏武王曹操的陵墓,併為此給了六個依據。

    一,曹操死前曾要求,“因高而基,不封不樹”,而這座墓長60米,墓中沒有封土,和文獻中的記載是一致的。

    二,墓葬所在的位置安陽安豐鄉是文獻記載的西門豹祠西原的所在地,所以墓穴的地理位置是吻合的。

    三,墓穴中的陪葬品和畫像都是漢魏年間,年代是相符的。

    四,墓穴中出土的器物比較少,也符合曹操要求的“無藏金玉珍寶”,大多數的東西都是曹操平生所用,和史籍記載吻合,比較珍貴的玉器都是曹操平時所有之物。

    五,墓中的石碑刻有“魏武王”,這是證明曹操墓最大的證據,曹操生前被封為“魏公”,後為“魏王”,諡號“武王”,歷史上稱他為“魏武帝”,而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時的稱謂。

    六,墓中的男性遺骨年齡在60歲左右,曹操死的時候恰巧是66歲,所以遺憾的年齡吻合。

    如今,對這座墓的說法依舊是沒有一個結論,但考古就是這樣,越是有爭議,結果才更接近真實,我相信總會有水出石落的那一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畢業後過了些年混得比較好的普遍都是上學時候不顯眼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