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沙
-
2 # duh23333
歐洲東部的蘇聯有一首《喀秋莎》,西邊的德國有一首《莉莉瑪蓮》。兩相對此,可以看出結然不同風格。東面的慷慨激昂,積極向上。是一首催人奮進,打勝仗的歌。而西邊的歌卻是愁暢低迷的風格,聽了這歌士兵想家和厭戰情緒更甚,不打敗仗都不行。難怪二戰中後期希魔下令德軍中禁止在播唱這首歌曲。歌曲的原唱女演員也被蓋世太保軟禁了起來
歐洲東部的蘇聯有一首《喀秋莎》,西邊的德國有一首《莉莉瑪蓮》。兩相對此,可以看出結然不同風格。東面的慷慨激昂,積極向上。是一首催人奮進,打勝仗的歌。而西邊的歌卻是愁暢低迷的風格,聽了這歌士兵想家和厭戰情緒更甚,不打敗仗都不行。難怪二戰中後期希魔下令德軍中禁止在播唱這首歌曲。歌曲的原唱女演員也被蓋世太保軟禁了起來
最著名的是莉莉瑪蓮。這首歌原本標題為"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語:《路燈下的女孩》),但後來以莉莉瑪蓮而著名。此歌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交戰國雙方所喜愛,甚至出現了戰壕裡軸心國和同盟國計程車兵同時哼唱此歌戰鬥的場景。
摘錄一段:故事還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
1915年4月的柏林,一個大霧瀰漫的夜晚,一名被徵召到德軍俄國前線的漢堡詩人、年輕的軍官學校學生漢斯·萊普正在一個兵營外站崗,路上的街燈在濃霧中閃爍。上崗之前,萊普剛剛離開一個叫莉莉的漂亮姑娘。此刻,他正思念著心上人,路燈下走來了海藍色眼睛的美麗姑娘瑪蓮,她與萊普是在一家藝術畫廊相識的。瑪蓮揮手向萊普致意,正在這時,巡崗的軍官走了過來,萊普只得眼巴巴地望著瑪蓮消失在濃霧中。夜裡,萊普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腦海裡徜徉著莉莉和瑪蓮的身影,於是,他寫下一首用她們的名字組合起來的詩。詩的原名為"Das Mae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語:“提燈下的女孩”),後來出版時改為《年輕哨兵的歌》。詩中講述的是一名戰士在營房外的燈光下與心上人莉莉·瑪蓮告別的故事。戰士渴望著愛情,但軍號已經吹響,戀人只能依依不捨地分離,他不禁在想:走上戰場的我,命運將會怎樣?我的靈魂還能像現在這樣擁抱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