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八九十年代是怎樣的歲月?
9
回覆列表
  • 1 # 呼倫小牛排

    還未成熟,就要老去,再給我一個奔跑的理由

    你不看見哪個孩童暗自神傷,他們的悲喜往往是無法滿足的哀怨和得到後的欣喜若狂。當然你看到一個老人回憶往昔,眼裡滿是憶起歲月的充實和安詳,也不會奇怪,畢竟拼搏半生,任何關於歲月的懷念和祭奠,都是理所當然.

    唯獨70,80.那依然年輕的容顏,卻有了不和年齡的老氣,前行吧,有太多90、00虎視眈眈,後退又有來自家庭和生活的壓力,所以只能裹足不前,在回憶裡尋找精神寄託.

    我們被60後教育長大,卻要和90後同臺競技,思想與現實的落差,讓每一次的前行,都如鳳凰涅槃般的痛苦,只有回憶能在現實的裂縫中得到片刻喘息.

  • 2 # 剛好豫見

    首先我是一個典型的80後人(88年),其次骨子裡我也算是有著懷舊的情感。我是農村的孩子。我來說說我的八零後。

    其實中國改革開放從78年開始到99年的三十年,當時的環境變化還不算是變有多大的(我說的都是農村生活,因為我沒有生活過城市),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

    七八年的“承包責任制”的發起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同時也是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三十年。與七十年代相比,老百姓除了能開始吃飽肚子外,其他的變化並不是很大在當時的農村。

    我記憶中當時的農村很少有像現在這樣大批次的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一走就是一年。當時的人們都還是以種地為主。每到夏季收麥子時,那叫一個熱鬧。整片地裡都是人,男女老少全家齊上陣。甚至還有像當時的我家一樣,幾家人聯合在一起幹活,今天你家割麥我家人都去幫你。明天我家揚場(揚麥的意思,用木掀把麥子揚到空中讓風把麥秸吹走)你家全家來幫我。大家都是有說有笑的,看著豐收的景象。每個人臉上都樂開了花。

    不只是收麥的時候,麥罷種玉米的時候,秋天收花生,掰玉米收紅薯的時候,地旱了澆水的時候大家都是互相幫忙,你幫我我幫你。而且毫無怨言,所以鄰里之間關係非常和睦。

    再說我們小孩子,當時的我們不像現在的小孩寶貝的不得了,都嬌生慣養的。那時候的我們都野慣了。每天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就跑的沒人影了。就是漫天遍野的玩耍。我們年齡差不多的發小22個人。簡直就是一個小幫派,整天扮演八路軍和日本鬼子打仗的遊戲,墳地裡,小河邊,村子旁到處是我們的影子。那時候的我們沒有什麼像樣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彈子兒(玻璃球)、紙包、泥巴、跳皮筋、丟沙包、用樹枝做的彈弓、溜鐵環、騎馬打仗等等。雖沒有現在的孩子有那麼多玩具,但卻整天玩的不亦樂乎。

    那時候的一天時間彷彿很長,玩的都餓的不行了還沒到中午。就是到了中午也是今天在你家,明天在我家混一頓飯吃完就又跑出去玩,直到天黑透才知道回家。我記得大人之間也是經常今天去你家明天來我家的吃大鍋飯,我們那叫合鍋。

    夏天是我們小孩子最歡樂的季節,幾乎可以一整天不回家。整天跑到河裡去游泳,那時候的我們從小几乎沒有不會游泳的。遊累了就到附近誰家西瓜地偷幾個西瓜吃了,然後接著玩。再玩累了就去小河裡面水淺的地方挖泥鰍,挖黃鱔,捕魚玩。甚至我還記得我們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就是雙手都可以弄到很多魚。然後高高興興的回家讓我媽用面在魚身上裹一下,然後再放到油鍋裡面炕。不等做好,我們就開始用手抓著搶著吃了。

    這就是我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無憂無慮,除了玩還是玩。

    九五年以後開始流行外出打工了,我記得我爸他們一幫子人那時都是去新疆打工,坐火車要四天五夜才能到新疆。但女的出去打工的很少。一般女的都是在家做做針線活,照看著我們一幫熊孩子。每到過年回來,爸爸會帶回來新疆的葡萄乾,哈密瓜。歡歡喜喜的過大年。那時候就盼著過大年,因為有壓歲錢拿,有新衣服穿,還有平時吃不能經常吃到的肉。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跨過了2000年進入了21世紀。開始上初中,高中,一眨眼就到了大學畢業。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就要開始工作。然後面臨的是家裡催著結婚,生子。

    畢業後的我們那一代人都長大了,但社會的發展的卻讓我們感覺到無所適從。從小到大的20多個夥伴,曾經天天泡在一起做壞事。變成了只有過年才能見上一面。然後初五初六就又匆匆的離開家鄉外出打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隨著見面越來越少變的越來越有陌生感,隔閡感。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無拘無束玩耍,打鬧。

    再然後的過年回家就變成了互相的攀比:誰過年回來帶的煙是紅塔山、後來變成利群、再後來變成玉溪芙蓉王。誰回來是開著轎車回家過年。誰在外面買了房定居在城市了。於是人與人之間因為攀比,關係也慢慢變了味。背後就開始出現了閒言碎語:聽說誰誰誰在外面乾的是不正當的事發了財。聽說誰誰掙的錢都在外面賭博輸完了。誰誰現在牛氣哄哄的回來都變的目中無人了。

    最近幾年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回老家的次數也變少了。每年也只有過年才會回老家一段時間。但我很明顯的感覺到現在的農村已經不再是我小時候的那個農村了。不是說房子,車子,道路的變化大。而且人心和人與人之間的那個感覺變沒了。

    所以人們都又開始懷念曾經的那個和和睦睦,所有人在一起,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的那個年代。但是,再也回不去了。

    如今88年的我今年就三十了。每個人在城市裡每天睜開眼就要面臨欠銀行的房貸。每個月工資發下來要先緊著還銀行錢。剩下的又要給孩子買吃的喝的用的。最後所剩無幾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想要添置的那份早就沒有了。每個月都是省吃儉用,飯局也很少去了,娛樂生活就更不用說了。人就慢慢變成了公司,路上,家的兩點一線生活。生活突然除了壓力外再也找不到樂趣了。

    這時候就會開始懷念小時候無憂無慮的那個年代。那個集體主義充滿歡樂的年代。

    有時候就想,我們為什麼會這麼累?為什麼要這麼累?但是沒有答案。沒有為什麼,你不這麼累,在當今的社會你就很難生存下去。

    於是身在城市卻時長懷念農村,但是過年回到農村了,卻一切都已經變了。最後就連那個生活了一二十年的農村也不再是夢中的那個農村了。

    80後的我們也只剩下了回憶。回憶我們已經失去就再也回不去的年代。前幾年,網上都流傳說80的人是最苦逼的一代人,是最悲催的一代人,是被坑的最慘的一代人。但90後不服。所以就有高人編了順口溜給大家看一下我們80後人的鬱悶。

    如下:

    當我們讀小學時,上大學是不要錢的;

    當我們上大學時,讀小學又變成了不要錢;

    當我們還沒工作時,工作都是分配的;

    當我們可以工作時,擠的頭破血流才勉強找到一份餓不死人的工作;

    當我們不能掙錢時,房子都是分配的;

    當我們能掙錢時,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

    當我們沒有進入股市時,傻瓜都在賺錢;

    當我們興沖沖的闖進去時,才發現自己變成了傻瓜;

    當我們還不能結婚時,騎著腳踏車就能娶到媳婦;

    當我們可以結婚時,沒有汽車洋房是娶不到媳婦的;

    當我們不能談戀愛時,姑娘都是講心的;

    當我們能談戀愛時,姑娘都是講錢的;

    當我們不能工作時,小學生都可以當領導;

    當我們可以工作時,大學生也只能掃廁所;

    這就是我們80後一代人。

    其實一直想找個機會寫一寫我們80後的一代作為一種回憶。一直也沒有寫出來。今天正好藉著悟空問答的這個題,就算隨感而發吧。我知道還有很多想寫但沒寫出來的地方。不足之處就由同樣的80後們補充吧。同樣的一代人,我相信會有和我一樣的同感,你說是嗎?80後的在下方評論一下,我看有多少?感謝你們!

  • 3 # 青春60後

    懷舊不是隻有70、80後才懷舊,而是所有人都懷念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歲月。至於80年代我認為是華人幸福指數最高的年代。那時候改革開放已經全面展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了。精神生活也破除了禁錮,豐富多彩起來。人們的精神面貌也是昂揚向上。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獲得了第二次解放。所以雖然生活條件不如現在,但精神壓力小。人際關係也要和諧的多。90年代是一個低谷期和過渡期,但是80後90後們感受不到,作為獨生子女是沒有生活壓力的。他們記得的是小皇帝的快樂童年。

  • 4 # 使用者70428533076

    懷舊是人的本性,每個人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儲存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八九十年代生活簡譜,正是經濟發展的初期。在這樣的年代的青年人,思想單一,堅苦奮鬥的目標就是充足的生活。現在經濟發展進入高峰期,人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多方面的追求。過去那種堅苦奮鬥,簡單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模式有了鮮明的對比。人們享受現在的生活,更喜歡回憶過去,也許有點成就感。

  • 5 # 小林夢遊世界

    這個問題我想不應該只侷限於70後和80後,我一個90後也經常懷念以前的時光。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生活總有不如意的地方,每當我們陷於這種難以選擇的時候,總會想著要是以前多麼多麼好,以前哪會面臨這種選擇。

    懷舊的人通常是對現在的生活不怎麼滿意,所以才會經常喜歡懷舊。如果當下的生活開心快樂,那麼就會沖刷掉一些對以前的好感。我們經常對於現在的生活和以前的生活去比較,也就有了懷舊的一顆心了。

    我對父親的觀點不怎麼認同,我覺得在現在高速發展下的中國來說,一切雖然很便捷,但隨之而來的也是各種競爭,大多數人為了賺錢總是不擇手段,地溝油,塑膠大米,各種難以想象的生活用品充斥著我們的身邊,這也便有了現在流行的佛系青年。

    就像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要求大家寫作文一樣。如果你只有一個命題,比如寫我的家鄉,我們總是會圍繞著我的家鄉來展開這個命題,文章也會不怎麼脫離命題範圍。

    而如果命題範圍是沒有,隨便寫一篇作文,我們反而覺得無所適從了。

    活在當下,每天都去充實的活這一天,總會有喜歡放下,放下以前的那些時候。

    願與大家共勉!

  • 6 # 清風273943952

    80後的我們,生在了改革開放的初期,物質雖說依然貧瘠,但我們已經能上小學了。生活中父母的起早摸黑,導致的手指粗裂,眼神渾濁,脊樑傴僂,那份艱苦維生的難,常常讓年幼的我們,不由自主地去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而當我們坐在課堂上,捧著那本《語文》書,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個世界。那些跟我們一樣大小的孩子,居然有那麼漂亮的裙子,或滑滑梯,或放風箏。從而知道了有個地方叫“公園”;春天時可以放風箏;原來花可以有那麼多種顏色,草地的草可以那麼可愛。

    現實與書本的衝突,讓幼小的我們除了震驚還是震驚。我們在慢慢長大,不會再傻傻地想,為什麼沒有人多造點錢(人民幣)?錢多了,父親就不會這麼辛苦了。我們知道了“通貨膨脹”,知道了“市場經濟”。

    我們沉浸在書的海洋裡,一步步朝著自己幼時嚮往的生活靠近。我們有了城裡的房子,孩子也成了城裡人,週日的時候,我們也會去公園;春天時,也會去踏青。但不知道為什麼?當孩子自己滑滑梯時,我們卻開始懷舊了,想我們的當年,我們那股衝勁,那份執著。

    當懷念的大門一開啟,就很難再關上了。特別是當孩子上幼兒園時,我們只能就近入園,而人家的孩子上的是“雙語幼兒園”,或“貴族幼兒園”,起跑線就這樣拉開了。我們的孩子,不能像當年他們的父輩,只要肯吃苦,認真讀書,就能出人頭地。

    網路的普及,科技的發展,社會在進步著,當這些出現在80後的面前時,我們開始恐慌了,而只有在懷舊中,才能得以心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少年“中二”夢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