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拔都西征歐洲是一次有政治目的、有周密計劃的侵略性戰爭。透過這次戰爭,蒙古汗國的版圖大大擴大,從太平洋至亞得里亞海,從北冰洋至波斯灣。

    這一次戰爭所以能打勝,是因為:

    一是政治形勢有利於蒙古汗國。在亞洲,蒙古汗國空前統一,繁榮強盛;在歐洲,東羅馬帝國混沌之秋,土崩瓦解。

    二是戰爭的時機選擇得正確。當時,蒙古汗國已東服高麗,南滅金國,力量雄厚,戰鬥力強,歐洲各國之間和各國內部,矛盾重重,一片混戰,相互殘殺,互不支援。

    三是生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任何一次戰爭都是社會經濟關係的產物。蒙古各部落統一,建立汗國之後,彼此停止了混戰和掠奪,生產有了飛快的發展。蒙古是遊牧民族,主要經濟是畜牧業,馬、駝、牛、羊。有了馬、駝能建設騎兵部隊,有了牛、羊才能保障部隊給養。

    13世紀,世界上還沒有出現機械,騎兵是最快速的部隊。只有優質的騎兵部隊,才能在那樣短的時間裡,從烏拉爾山麓一直打到亞得里亞海岸。

    蒙古西征軍在歐洲作戰中,根據當地的條件和敵人的情況,採取了機動靈活的作戰方法,歸納起來,有以下諸點:

    瞭解敵情,判斷準確;長途奔襲,突然襲擊;兩翼迂迴,中間突破;利用矛盾,各個消滅;切斷援助,孤立敵人;縱深突破,難點放棄;誘敵出動,設伏殲滅;不給喘息,連續進攻;能打就打,不打則退;機動作戰,使敵被動;冬季作戰,春夏休整;因時因地,解決補給。

    蒙古西征軍在歐洲作戰的突出特點,就是快速集結,快速突擊。

    它的集結速度和突擊速度虧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

    從揚子江北岸至保加爾邊境,從鴨綠江西岸至保加爾邊境,一部隊集結都是在2至3個月內完成的。這樣,部隊每天平均行軍速度達到90至95公里。它的突擊:攻佔北俄羅斯,只用了兩個月零五天的時間,每天的平均進攻速度達到85至 公里;攻佔南俄羅斯,只用了兩個月零十天的時間,每天的進攻速度達到55至60公里;攻佔匈牙利和波蘭,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每天的進攻速度達到58至62公里。

    蒙古西征軍在歐洲作戰中,牢牢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使用騎兵部隊,高速度發展進攻,粉碎其組織抵抗的一切企圖,來不及進行防禦,使其部隊陷措手不及,廣泛實施分割突擊,進行深遠遷回包圍,予以各個殲滅。不僅是“無計可施”,而且是來不及抵抗。

    我覺得在戰爭中,歐洲各國戰敗的主要原因:

    在政治上,王公之間的不和睦,各國之間的不團結,種下了戰敗的禍根。

    拔都大軍在進攻保加爾和欽察時,俄羅斯不予支援,在進攻俄羅斯時,各公國互不援助,在進攻東歐時,中歐不理;在進攻中歐時,西歐不管。這就造成了對方利用矛盾,各個擊破。在戰略戰術上,東歐和中歐各國,分兵把守,躲入城堡,消極被動,伸脖等砍。這就給對方創造了積極進攻,機動作戰,靈活多樣,發揮自己的長處,一個一個地吃掉的有利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權力的遊戲不能像紙牌屋一樣一次播一整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