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東生2
-
2 # 大悔憶智冰
我的意見,還是不要改編了吧。
小說已經影響巨大了,再演劇,豈不那些老實懦弱的讀書人又要被羞辱一次?
羞辱知識分子將會沒有知識分子,沒有知識分子的國家你懂的。
科舉制度,在魯迅寫《孔乙己》之前,慈禧太后已經自覺廢除,還放什麼馬後炮?
魯迅都已經是馬後炮了,你還要馬馬後炮嗎?
孔乙己知道為沒有學問沒有考中而羞恥。
蕭伯納說:“知道應該害羞的事越多的人越高尚。”
孔乙己愛護小孩乃至畏懼小孩,善良至於懦弱,但總比那些窮兇極惡的好吧?
其實,科舉制度是平民改變社會地位,打破階層固化,透過考試選拔人才的一條道路,是相對公平的智力競爭。
偉大如魯迅,也不能超越他那大呼猛進全盤推翻的時代,加之他那天才的文筆,孔乙己們如何是他的對手?
-
3 # 靜靜de頓河
一部是1998年的三集越劇電視劇《孔乙己》,看門類就知道,這部電視劇有些小眾,但她的改編卻夠大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尺度夠大,其中的主角孔乙己雖然仍舊靠抄書為生,但他的偷書純粹無意之舉,而且他也不再孤單,而是有三個女人為之傾心,在這部劇裡,屌絲不再是逆襲,而是始終好運相伴,文人就是這麼任性。請注意,這可與魯迅先生的初衷不太搭呀!在這部劇裡,孔乙己不再是可悲可憐的典型,他昇華了,他有了民主的覺悟,有了革命的覺悟,雖然他最後仍舊不免死於魯鎮的酒店外,但已經是死的脫離“低階趣味”了。
另一部是2011年的河南曲劇《阿Q與孔乙己》,其實這應該是兩部,由於1995年版的是這部劇的翻拍,都是一家人所為,算作一部,也不會惹出什麼是非爭端。同前者一樣,她仍然屬於小眾,戲曲嘛,和者蓋寡。這部劇我沒有看過,但她把阿Q和孔乙己放在一起,還是閃瞎了我的鈦金眼,要知道,阿Q連自己的姓都搞不清,他怎麼會和知道“茴”字有四種寫法的孔乙己有交集呢,不能因為兩人都愛喝酒就覺得會成為朋友吧,編劇、導演的腦洞可真不是蓋的。
還有一部是小時候看過的,呵呵,暴露年齡了。由於年代久遠,依稀記得,在那部電影裡孔乙己是穿著破長衫,站著喝酒,臉上有傷,用現在的眼光看,角色是比較符合原著形象的,但她也有藝術加工,裡面加入了一個美麗、純樸,最重要的是善良的姑娘荷花,最重要的是荷花對誰都瞧不上的孔乙己有同情、有好感……不得不說,那時的我雖然年幼,卻隱隱約約知道了有一種無名的衝動叫——愛情。
我非常贊成把小說改編成劇本,畢竟,這是文學走進大眾最為直觀、最為有效的途徑,但不論是編劇,還是導演,在改編時還是要多做些功課,讀懂原著、讀懂人心,這樣的再創作才能對得起原著、對的起觀眾、對的起時代。經典永流傳,改編須謹慎。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看到這個題目,我有些茫然。細絲之餘,我想先給大夥舉薦幾個類似題材的作品。孔乙己本是出自魯迅先生的《吶喊》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而魯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說《阿Q正傳》不是透過編寫劇本成功的搬上銀幕了嗎?老舍先生的《荼館》透過編寫劇本用話劇的形式搬上了舞臺不但獲得了大眾的認可,還拿得了大獎。
因此,我認為,孔乙已如果編寫成劇本無論是搬上銀幕還是搬上舞臺,我想結果是可肯定的,效果是很好的。
此僅為個人看法,望友友多多賜言,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