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山趙遠方

    我們先從審美出發,看看整體的變化。

    先看圖,再發言。↓

    上圖1965年(肖恩·康納利)

    上圖1977年(羅傑·摩爾)

    上圖1983年(羅傑·摩爾)

    上圖1997年(皮爾斯·布魯斯南)

    上圖2008年(丹尼爾·克雷格)

    上圖2015年(丹尼爾·克雷格)

    對比各個年代有代表性的圖片,就衣服整體而言:衣服穿得越來越修身!

    從60年代偏寬鬆,70、80年代的微松,90年代的均勻適中,到2000年後越來越修身。

    這一路的演變,衣服尺寸上越來越瘦,對身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概從2012年開始,西裝上衣的長度也有了變短跡象。

    演變到目前,在大眾眼中,或者說是在大牌設計師眼中,什麼樣的西裝算走在了時尚的最前沿?請看下圖。↓

    看完整體,我們再來研究細節

    談細節之前我先指出一個大眾常犯的錯誤:把款式的變化歸結為流行趨勢的變化

    比如說上面的圖片中,丹尼爾·克雷格穿了一件假3粒的上衣和反折褲腳的褲子,是不是就意味著現在假3粒和反折褲腳的款式是最新潮的款式?

    不是。

    你看下面這件假3粒就有點老氣(當然是用現在的眼光看)。

    所以更重要的是各部位尺寸和上下比例的分配,而不是單純的款式改變。款式的變化只是形式上的變化,這些不同的款式往前追溯幾十年甚至一百年前就已經有了,並不是說你同事穿了個反折褲腳就意味著他更會穿。

    所以,以後就不要再問:“現在是不是流行雙開衩?”這種問題了。

    歷代007西裝細節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駁頭寬度、串列埠(指的是駁頭開口的位置)高度、衣長、褲長和腳口。

    如果大家看老照片比較多的話會發現,駁頭寬度的流行趨勢是在不斷迴圈的(這裡單指商務套裝,休閒上衣長時間以來還是大部分都偏寬的),窄駁頭用久了,大家審美疲勞了,漸漸地寬駁頭多了起來,寬駁頭用久了,漸漸地窄駁頭又多了起來。

    最近幾年,年輕人大眾的審美還是喜歡窄駁頭的偏多,但60後、70後受年代影響,大部分不喜歡窄駁頭。

    串列埠的高度要和衣長結合來看。從表象上看,衣長比之前變得更短了,串列埠的位置變得更高了,這兩者有什麼關聯?

    衣長變短之後,釦子的位置需要隨之上升,否則整體的比例就會失調,但扣位上升之後,駁頭的長度就變短了,使上身看起來更加方正,不顯腰身。而解決辦法就是提高串列埠的位置,從視覺上讓駁頭顯得更長,從而也讓上身顯得更加修長,腰身更明顯。但如果你在政府或國企工作,希望穿的穩重得體,就不建議把串列埠開高,會顯得不夠莊重。

    上面說的幾點都是和上衣有關的,褲子的主要變化是褲腳和褲長。

    褲腳的變化很有意思,而褲長的變化一直是遷就褲腳,褲腳大則褲長變長,褲腳小則褲長變短。

    在70年代及之前的褲型普遍是直筒褲,褲腳基本上可以蓋住鞋面的60%以上。

    80年代開始流行喇叭褲,褲腳變得誇張的大,幾乎全部蓋住鞋面。

    90年代後期比直筒再多收了一點,也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褲腳,我們暫且把這個情況叫直筒微收。

    2000年以後,褲腳變得更小,隨之改變的就是褲長,因為褲腳變小之後,褲子再保持原來的長度會在鞋面上堆積太多,所以現在褲長也變成了剛好搭在鞋面的長度。

    有過幾個年輕客戶看了一些網上的圖片,拿著來找我做70年代風格的西裝,褲子要求做高腰、直筒、大腿加肥的褲子。實事求是的講,我覺得真是不好看,就連大部分50、60後,現在也不會穿當年流行的直筒或喇叭褲褲型了。

    從工藝的角度看,隨著現在紡織技術的提高,面料、輔料品質明顯上升,西服整體的工藝水平上升明顯。

    西裝變得更加立體、有型,並且輕盈舒適。手工小作坊生產模式的西裝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手工機器相互結合的做法。縫線更加均勻結實、效率更高、成本降低,定製西裝的門檻也下來了。

    十幾年之前,你能花三千塊定製一套進口面料的西服並且兩三週之後就可以拿到嗎?不可能。

    部分客人喜歡懷舊,常常覺得老面料、60、70年代風格才是永恆的經典,是現代西服不可比擬的。

    這種情懷,我非常理解,不過西裝發展到現在,全世界各大西裝品牌如此激烈的競爭了數十年,最後存活下來,演變下來的必然是更符合大眾審美和大眾需要的。只有先承認現實才能跟上變化的步伐,不至於被時代甩開,穿衣服何嘗不是。

    給喜歡修身的年輕客官打個預防針,最近幾部007系列電影,丹尼爾可因為打鬥場面穿破了數十套西裝!所以也不能光為了好看,犧牲掉太多舒適性和和你心愛的西裝,還是要結合自己的身材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風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啟用POS機時需不需要用信用卡呢?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