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亂灑風雲
-
2 # TonyDeng
閱讀《遼史》和《金史》的軍志,就知道他們的軍事編制比宋朝優越,即使不是騎兵和地理優勢,宋的僱傭兵也不是人家全民皆兵的對手——秦和西漢時漢族就是全民皆兵制的,東漢改為僱傭兵制才被外族壓制,直至隋唐府兵和直接使用外族兵算是重振雄風。
在同樣的正常社會和政治環境下,宋朝絕對不可能戰勝遼金。周世宗和宋太祖、太宗初期,的確是有機會,那是遼國處於衰弱期,但這個時候,不管是周還是宋,都奉行“先南後北”戰略,遼國避開了,而周和宋的幾次小進攻,他們都應付了過來,到宋太宗雍熙北伐,規模最大,但偏偏正是契丹中興之時,強勢應對,宋人輸得很慘,從此喪失鬥志,奠定以和求全的格局。
宋太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在滅北漢之後從太原出發北上伐遼。
在北伐初期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兵圍燕京。契丹援軍及時趕到,宋遼在高糧河畔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中箭受傷乘驢車倉惶撤離,第一次北伐就此失敗。
七年之後也就是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派遣潘美、揚業、田重、曹彬、崔彥進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再次北伐。
主力東路軍屢被遼軍挫敗,糧道被切斷終未能與中西兩路匯合,於岐溝關大敗而潰。中、西二路亦只好撒退。西路主將揚業因掩護軍民南撤被遼軍俘虜,在獄中絕食而死。第二次伐遼再次宣告失敗。
兩次伐遼失敗,宋軍精銳損失殆盡再也無力北伐,從主動進攻改為防禦。
即使在百多年後,遼國被金國打得落花流水,十五萬宋軍在童貫的率領下信心滿滿的去撿便宜,結果仍然是被打得滿地找牙。終宋一朝從來就不是遼國的對手。
綜合三次伐遼,前兩次堪稱百戰精兵,後一次純是笑話。雖然每次失敗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卻又有一個共同點:即畏遼,懼戰!
有人會疑惑:既然畏遼,懼戰,那又為何主動伐遼呢?
首先畏遼是由於北方的騎兵對於中原步兵輾壓性的優勢。宋太祖幾次征伐北漢,均被遼國援軍擊敗——這給宋軍造成極深的陰影。
自唐末五代以來,遼脫唐獨立漸成強國。石敬塘936年割讓燕雲十六州後,中原政權便徹底失去了優質的馬匹資源。這就是遼國騎兵強於宋軍的關鍵。
而失去燕雲十六州的遮蔽,中原政權便等於失去了門戶,時時暴露在北方的鐵騎之下。因此終北宋一朝無不夢想收回燕雲十六州,宋太祖甚至想用巨資買回來。如此關乎生死之地遼怎會撒手,宋不得已只能武力征討。
但佔盡軍事資源的遼軍顯然不是宋可以抗衡的,才有了終宋一代總以歲幣換和平。直到錢也買不來和平的時候也就只能亡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