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勇戰王聊歷史
-
2 # 江葉叔叔讀歷史
江葉讀史,不請自來。提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魏國的精明瞭。當時的天下,曹魏實力最強,統一天下也是指日可待。但也難保不會出變動,所以曹魏步步為營,特別是戰略運用最讓人佩服。以下這個問題正是曹魏的戰略運用的例子。為什麼曹魏赤壁之戰後長時間不進攻蜀漢,我們三方面來看。
韜光養晦,積聚力量曹魏雖說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強的,但赤壁之戰也算是受了巨大損失,說明當前實力還不足以徹底打垮吳蜀。所以,在赤壁之戰後魏國開始恢復實力,更重要的是要積攢更強的力量。
在這段時間中,對外曹魏以守為主,反正吳蜀實力也不足以攻破防線。魏國推行屯田令,大力發展農桑,減輕稅賦,與民休息。經過數年的發展,魏國實力不僅迅速恢復到戰前水平的數倍,而且人口、糧食等戰備物資儲備豐富。與吳蜀相比,實力在數倍之上。
因此,魏國的退守不是害怕,而是為了積聚更大的力量,以逸待勞,將來以壓倒性優勢一統天下。韜光養晦,是哲學,更是一個國家的治國之術。懂得隱藏,才有一擊必中的力量。此其一也。
戰略選擇,逐個擊破正因為赤壁之戰,讓魏國認識到,雖然自己實力強勁,但吳蜀聯合還是有很大麻煩。所以,魏國轉變戰略,離間吳蜀,以逸待勞。
首先,在魏國退出戰鬥後,沒有了共同的敵人,時間一久,吳蜀必生嫌隙。與此同時,魏國去示好吳國,離間吳蜀同盟,為自己之後的進攻免去困擾。果然,在赤壁之戰後,吳蜀摩擦漸漸生多,再加上吳蜀在荊州問題上的矛盾。這個時候吳國取荊州,殺關羽,吳蜀反目。之後吳蜀爆發夷陵之戰,兩國實力都損失慘重,而且結下了死仇,聯合和可能性很小了。魏國做得了一次魚翁,在吳蜀消耗的時候,自己默默發展增強,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其次,若想一統天下,必先取蜀漢。而這個時候的局勢,蜀國是最為著急的,因為蜀漢如果一直蝸居在巴蜀,結果只能是最先滅國的。因此,赤壁之戰後,諸葛亮相繼六出祁山,一直攻打魏國,想要奪取關中,求得生存之地。但魏國有絕對的實力,死守關中,在這個過程中消耗蜀國實力。所以結果就是,蜀國數次北伐,不多的國力耗費一空,再也無力出擊,後期只能死守,坐等滅國。
在戰略上,既拆散了吳蜀同盟,又消耗了兩國實力,放大自己的優勢,給自己的下一步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說,魏國不出擊,是其最為聰明的戰略選擇。此其二也。
蜀地易守難攻,以逸待勞方為上策赤壁之戰後,一方面魏國需要積攢力量,修養生息。另一方面,蜀國實力尚存,魏國也沒有太大的把握攻取。
蜀漢所在的巴蜀地區易守難攻,特別是有劍門關等險要的群山險關阻隔。俗話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漢不需多大力量就可以守得住,而且有諸葛亮坐鎮,很有可能在進攻中受到巨大損失。更危險的是,如果魏國陷入與蜀漢的戰爭中,很有可能遭到吳國進攻。
因此,要在敵人最弱的時候打擊敵人。到了後期,蜀漢在數次北伐中實力耗費一空,諸葛亮也病逝,蜀國內部爭權奪利,取之易如反掌。赤壁之戰後,蜀漢實力尚存,此其三也。
-
3 # 斷鷹攀崖
這個問題錯的離譜
1、赤壁之戰是208年,
2、曹魏成立於220年,
3、蜀漢成立於221年,
4、孫吳成立於222年(孫權稱王,229年稱帝)。
因為赤壁之戰後12年,才有曹魏政權,13年後才有蜀漢政權
回覆列表
曹魏沒必要急著進攻蜀漢。以曹魏雄踞北方大片領土,擁有天下半數以上人口的基礎。曹魏只要耐心發展經濟,休養民生,就能把蜀漢和東吳甩在屁股後面。而且,此時的曹魏一直在忙著解決加強皇權,緩和士族矛盾和發展經濟等問題。
咱們看下三國之間的土地和人口對比。曹魏統轄地區有九州,包括冀、兗、青、並、徐、豫、雍、涼及司隸區,戶口總數約六十六萬戶,人口約四百四十三萬。
東吳擁有揚、荊、文三州,總戶數五十二萬戶,人口兩百三十萬左右。
蜀漢只有益州,總戶數三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左右。
曹魏佔有這麼大的優勢,根本就不急。當時,農耕社會,人口和土地就是國家實力的基礎。曹魏都不用打他們,就這麼自我發展五十年,孫劉必將聞風歸降。急的是蜀漢,急的是諸葛亮。諸葛亮北伐的話,還能以攻為守。蜀漢還能多活幾年。
東吳孫權五徵合肥,也是以攻為守。為的就是讓合肥一代成為無人區,成為戰爭的緩和區。
最重要的事,曹魏忙著加強中央集權,緩和士族矛盾和發展經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宗親對皇權的影響,緩和士族矛盾。曹魏實行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從士族選官入仕,打破了宗親對選官權的壟斷。這相對緩和與士族的矛盾,也導致了曹魏的權利流向士族。同時,曹魏還對青州、徐州一帶的地方割據勢力用兵,消滅了臧霸、孫觀等為首的割據勢力。
在經濟上,曹魏堅持屯田,國庫日漸充足。再加上,曹魏此時採取戰略防守,北方的生產得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