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該死的風
-
2 # 包依剋星
1618-1644,中央政府和地方民族分裂政權的戰爭,1644-1683,華人的反侵略、反殖民、反種族壓迫戰爭。
元清是中國歷史,但是亡天下(顧炎武)的歷史,被殖民奴役的歷史。那些說民族融合的請不要拿現在的民族關係倒推之前的戰爭,那叫歷史虛無主義,滿洲族和滿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滿洲族是滿清時期的特權階級、寄生族群,“當時的”“他們”當自己是華人就不會有偽滿,偽滿滅亡之後融入中國才有了現在56個民族之一的滿族。
敬告某些滿遺分子:把自己甚至滿族一味和滿清、偽滿洲國掛鉤只能讓你們在某些黑路上越走越遠,現在不是中央政府對偏遠地區鞭長莫及的時代了,以前的歷史永遠不可能再現!
-
3 # 秦右史
隱去枝葉與細節,此處我打算從“大歷史”的角度談一下明清易代的問題。想法還不成熟,只是理念性的。第一,統治權勢的轉移與北部中國邊疆秩序的混亂重建。蒙古勢力的衰落,女真勢力的增長,形成權力“高壓”,女真在北部中國角色的具體變化。而明代由早期重點經營北部中國到後來政策的變化,這段相對真空與混亂時期女真的征服過程。明朝——後金(大清)——農民軍政權——南明,此消彼長。後金從內部統一走向對外擴張,重建秩序,有何機理?第二,新制度的活性高效與舊制度的瓦解失效,從戰時體制到國家體制,對於明清來說正好是相反的過程。東北農業產值大衰退,是否對於滿族擴張是一個動力。明代的體制到了晚清,在設計上應該說是達到了成熟的頂峰。而後發的後金——大清,在制度上有哪些優越性。第三,東亞宗藩體制變化與明末的整體社會危機。明末的衛所危機與經濟危機,宗藩體制新變化,封貢標準變化,建州女真—後金—大清角色的自我確認與調適過程。以北韓為例,秉持大明旗號、衣冠和文化,與被大清軍事打擊之間,有些怎樣的平衡。第四,全球史視野下的明清易代與第三次世界遊牧民族大沖擊的在地化表達。遊牧民族的豔陽天與農業生產方式的再次較量,是否是遊牧民族最後的餘暉?大清的政治野心建立的基礎是什麼?明亡於李自成易姓改號,是亡國;明亡於清,是率獸食人,人將相食,是亡天下。華夷之辨到底起了多大作用。第五,長時段視野下明清易代具有特殊性嗎?我的看法是,沒有特殊性。薩爾滸之戰,無疑作為節點性事件,但皇太極對於自己的定位是否已經超過了建國稱王,而是要入主華夏,尚難明確。然而,農民起義的爆發,這個契機,對於清代入關意義重大。
明清易代可以說是最傳統的王朝迴圈模式,而世界格局已經悄然變化了。世界權勢中心向歐美轉移,爭奪方式從內陸走向海洋,大清帝國建立是歷史的巧合,也埋下了之後“落後捱打”的種子。
-
4 # 孝陵衛小校
跟大家分享一個我的疑惑吧,是誰在為國家和後金或清在作戰呢?我們說的不是熊廷弼、袁崇煥等方面大員,而是一個個拿著刀、拿著銃、點燃大炮引線計程車兵,他們是誰?
對於士兵的來源,自然是五胡四海,有來自大西北甘肅鎮的邊軍,有來自浙江的南兵,還有來自遙遠廣東和廣西計程車兵,答題群的老師說弄明白大明的遼東之戰不亞於《天朝的崩潰》,確實是這樣。對於非遼東籍計程車兵而言,他們壓根不想去那個遙遠的冰天雪地的絞肉機,對於那些好男兒志在四方和大丈夫就該建功立業的陳詞濫調根本無法激發大明軍士的熱情。去了遼東,糧沒得吃,餉沒得拿,命卻著實要送,對於那些猴精猴精的兵油子來說,絕對不去。這些爸爸們一走了之,國家也沒有什麼辦法,逃軍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不僅士兵們不積極,連征伐士兵援遼的督撫們也表示愛莫能助,頗有清朝那種“東南互保”的精神。
(就像繡春刀2說的那樣,這就是各修羅戰場)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調全國的軍隊去打仗呢?第一是明朝真的拿不出像樣的常備軍,只能戰時抽調。二是遼東之所以丟得那麼徹底,就是因為遼東遍地都是漢奸。遼兵用不得,這在薩爾滸前後是朝野的一致認知。熊廷弼就主張堅決不能用遼人,在戰時,北京城每天都要搜查遼東的奸細。
鑑於全國對援遼的支援度太低,也是沒有辦法,到了袁崇煥以來才改變了策略,改用“以遼人守遼土”,不過這個“遼人”跟之前的“遼人”是有區別的,袁崇煥包括毛文龍所用的遼人都是對後金或清恨之入骨的失去土地的百姓。袁崇煥以後的“遼人”可以說是真正愛國的遼人,此前的遼人大多已經成為大清漢軍旗的旗人,雖然同樣是遼東土地的主人,不過他們愛的是大清國(雖然也有很多人是被強迫的)。“遼人”很多時候是扎向大明心臟的尖刀,如遼東地區城池的一座座失陷,登州的反叛,大炮製造技術向清軍的投獻。
講這個東西就是為了說明一下遼東抗擊後金或清的艱難,大明靠誰來守護呢?在沒有民族統一戰線之前,這真的是一個問題。
任意角度,任意領域,可以點,可以面,可以線。一起分享交流。
諸如袁崇煥的地位與角色?從農民軍到明軍的角色轉換?
也可以明清戰爭中的事件。
也可以是漠南,漠北,朝鮮所起的角色。
西方火器的作用。
回覆列表
悲劇中的悲劇,明朝不像宋朝那麼孱弱。他又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先進的武器。還有幅員遼闊的疆土,總總對比下來遠遠勝於滿清。而確一點點讓滿清做大,這看似奇怪但又在情理之中。明朝的黨派之爭過於嚴重,貪官汙吏便不天下。雖有先進的武器,確粗製亂造。雖幅員遼闊,但卻沒有給前線足夠的軍糧。內部也是戰亂連連,江南地主奸商門閥士族林立。沒有憂國憂民,只有不斷斂財。再加上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讓泱泱大國就這麼敗在了幾十萬人的民族手中。這就是徹頭徹尾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