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少俠看歷史
-
2 # 杭州落戶丁老師
我們用辯證法去看他做的這些事:
第一開創性的創立了科舉制度,使貧民也可以透過考試去改變自己的命運,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而且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末,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為國家網路了大量的人才。所以在這裡可以說這一制度是非常超前的,甚至有點民主的意思在裡面,但是他卻得罪了世家大族,所以在隋末起義軍首領大部分是貴族子弟。
第二鑿通了大運河,改變了交通運輸的格局,使南北聯通,要知道在過去的幾百年了,南北基本處於隔絕狀態,沒有往來,只有戰亂。所以這也算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了吧!但是這項工程卻是犧牲天下百姓利益的情況下完成的,所以他又將平民百姓得罪了,百姓自然就要跟著起義軍反他了。
第三徵高麗,這個如果完成了,也是一勞永逸,但是卻沒有,而且是一連三次,直接導致大隋府庫空虛,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世家大族更是傷亡慘重......
所以基本上在哪個時間段上,他把全國所有的力量都調動起來,並裹挾他們去下一盤棋,一盤以天下為局的棋,他以為他可以掌控棋局,他以為他是為天下著想,但是他卻沒有想到被棋盤上的棋子跳起來打敗了。因為他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援,無論是世家大族還是百姓。然而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他真的輸了嘛?顯而易見‘沒有’,他的貢獻永遠記在後世每一個人的心裡以及史冊裡。
-
3 # 史說新傳
自古歷代王朝更替,反對者都會打出一定的反對旗號,來號召天下,為自己出師有名做下鋪墊,隋末的各路起義,包括李唐王朝,哪個不是如此。
當然,隋末各地起義的發生,肯定與楊廣當時的統治有直接關係,表面看是各種不作為,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民怨沸騰,給了各起兵者以藉口。
隋煬帝楊廣的國家治理過程中,可能有些大躍進的意思,實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軍事改革和投入。這些改革和投入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階層利益,有積極因素,但也導致既得利益者受損,失去了這個集體對他的支援。另一方面,對外徵兵作戰,對內大搞基建,橫徵暴斂,這些舉措觸動了國家財政根基,長期的投入讓中央財政入不敷出,引發社會底層的反對。也就是說全社會都認為皇帝不是個好皇帝了,因此,需要有更優秀的人出來取代他。
但是,現在看隋煬帝楊廣也並非是個蠢到只知道花天酒地,驕奢淫逸的帝王,他的科舉制度改革,他開拓疆土,營建東都洛陽,他在前人基礎上興建大運河,這一系列舉措,沒有一項不是政治考量的結果。可惜,在當時大環境下,這些都成為影響其統治根基的重要因素了。只不過這些大動作的作用在後來才逐漸展現出來,也才讓後人對他當時的舉措有了個客觀評價。
-
4 # 恬然滋味
隋煬帝“弊在當代,功在千秋”。是指的大運河工程。溝通南北的汴河。 工程太大太宏偉,隋煬帝又收功心切。短時間內民力消耗太過。民不聊生。以致天下大亂刀兵四起。 中國歷史到隋時,經濟中心和政治軍事中心已出現了分離。經濟中心南遷江淮。溝通南北就是捆綁軍政和經濟為一體。對國家的穩定,治理,大一統至關重要。 這個事情百代不易。 所以說功在千秋。 隋為什麼二代而亡? 很明白了。 一代之德,而建百代之功。超支嚴重。 眼前利益大損的老百姓不幹了。
-
5 # 白馬嘯長安
附楊廣的詩《野望》
寒鴉千萬點,
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去,
一望黯銷魂。
江山社稷讓這位雄主銷魂,甚至喪了命。孤魂也回不到關中,落在了揚州。他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
開挖大運河,連線南北,打通交通。確立科舉制,使寒門能夠躋身決策圈。震懾突厥、契丹,平吐谷渾,徵高句麗。功業很大,但過於快速地推進,耗盡了民力,得罪了貴族。他做的事情,總是歷史需要做的,只不過他集中地都做了。反衝的力道終於打倒了他,沖垮了隋朝。
如果慢一點推進,贏得社會共識,避免急躁,並且用正確的方略伐高句麗,可能會大不一樣。
-
6 # 頭上朗月
謝邀;"千秋功罪,後人自有評說";首先,隋煬帝創立科舉,開鑿運河,遠征高麗,可謂政績斐然;其中尤以大運河的開闢真正澤及後代;此乃"功在千秋";其二,楊廣對內表現的昏庸鮮恥無以復加,對外橫徵暴斂,欺壓良善,不能帶來國泰民安 ,極大的阻礙了社會經濟向前發展,這是"弊在當代";其三,隋朝的暴政直接導致了自身政權的的風雨飄搖,最終在各地起義軍的圍攻下覆滅,隋朝經兩世而亡乃惡貫滿盈,咎由自取,更是歷史的一種必然。
-
7 # 譚論古今
隋煬帝楊廣
首先我先說第一個問題,隋煬帝楊廣“弊在當代,功在千秋”,最主要指的是隋煬帝楊廣開鑿京杭大運河之事。雖然當時很多人不理解,甚至為此認為隋朝滅亡於此有關。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47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在中國歷史上,大運河曾是中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中國交通、經濟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都起過重要的作用。它自北而南穿過的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等都是物產富饒、經濟發達的地區。沿岸的北京、天津、德川、徐州、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和杭州等眾多的城市,猶如一顆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運河之濱。大運河是中國曆代勞動人民和工程技術專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勞動的結晶,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的又一象徵。
京杭大運河
但是也正是由於京杭大運河,也使隋朝在很短的時間內耗盡了國力,因為在很的短時間內動用大量勞動力興建如此大型工程,這在歷史上也是不多的,況且隋朝剛剛建立,就如此動用大量的人力做這樣的工程,導致勞役,老百姓負擔沉重,激化了矛盾;除此之外,隋煬帝樂於旅遊,享受,花費不斷,再加上,隋煬帝楊廣在後期荒於政事,不理大政,以至於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呢大起義,斷送了隋王朝的短暫的歷史命運。真的對短命的隋王朝有點遺憾。
關於京杭大運河之功過,記得著名的唐朝詩人皮日休寫過這樣的一首詩:“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實際上就說明的大運河的功過。你認為是嗎?
至於第二個問題,實際上也是第一個問題的延續,因為修建運河,使隋朝的力國力大減,再加上對外征戰不減,國力頓減。
隋朝對外戰爭
總之,隋朝速滅是多種原因的結合,各種原因之間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認為隋朝滅亡的最根本原因是:繁重的徭役、兵役,毫無限制地壓迫勞動人民,甚至貴族地主,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地主反抗。其他一些,如徵高麗、北巡、南巡、修運河等等都是建立在繁重的徭役、兵役上的。因此,隋朝的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繁重的徭役、兵役。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回覆列表
“史書都是勝利者寫的”,這句話一點都不假。隋煬帝被刻畫成一個殘暴、荒淫的帝王只能怨他是個失敗者。
為什麼說隋煬帝楊廣“弊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來看看他在位時都幹了什麼:
一、隋煬帝楊廣曾御駕親征帶兵征討過南陳,再次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之後東征大遼、北伐突厥,甚至擊敗過當時亞洲大陸上最強的政權。這一系列的軍事鬥爭保證了中原的穩定,江南一帶經濟得到了發展。有利也有弊,頻繁的戰爭帶來巨大的死傷,後來各路反王也是抓住隋朝軍隊的恢復期打個措手不及。
二、隋煬帝楊廣的文化藝術造詣頗深,詩詞方面可以算是隋朝時期的佼佼者。
“我夢江南好,徵遼亦偶然,但存顏色在,相逢只今年。”
你能說這首詩不好麼?更重要的是從詩中楊廣表達對於江南地區的重視,隨後他放棄了都城長安,遷都洛陽,在他統治後期甚至是搬到了江都也就是如今的揚州。往後的歷代也證明了,江南地區一直是國家重地供應著全國的賦稅。唐朝建都在長安,結果糧食供應不足迫不得已修建黃河大鐵橋運輸糧食
三、隋煬帝的功績惠及百世,楊廣建設性的開鑿隋唐大運河,以此來溝通了江南和中原,正是這條運河,時至今日依然承擔著漕運重任,歷朝歷代都是從這條運河把江南的糧食運到北方,保證了北方作為政治中心經濟上的供應。試想沒有這條運河,會有多少王朝會被大災之年拖垮。就是這樣的千秋大業卻也拖垮了隋朝的經濟,隋唐大運河的工程實在太大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就給起義者可乘之機,因此也就是“弊在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