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嘲風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相撲在日本並不是單純的一個競技體育專案,而是一種祭神儀式,更是一種傳統文化,寄託著日本人對大自然的敬仰,以及對風調雨順的憧憬。

    因而,相撲是受到日本人尊重的“國技”,相撲運動員因此是這項具有宗教象徵民族運動的英雄,每一場相撲比賽,儘管電視臺會實況轉播,很多日本人還是願意花大價錢購買門票,親臨現場觀看比賽,日本的相撲比賽,每一場都是座無虛席。

    相撲作為一種祭神儀式,這裡的“神”是日本人自古信仰的“八百萬神”,被認為存在於自然萬物之中,如今的相撲賽程安排上還保留著古時祭神儀式的痕跡。相撲比賽每季賽季開始,“橫綱”,每天都要進行土俵上場儀式,橫綱在擊掌後,左右兩腳先後在高舉後沉重踏地,以震撼土地之神,因為段位最高的橫綱被認為是“真人神”。每季大相撲賽事為期15天,人們相信,賽期內神靈會降臨土俵,而力士們將得到庇佑。

    第二次時間大戰期間,日本“排除外來體育運動”的民族主義高漲,也促使相撲一躍成為國民運動。

  • 2 # 奇縝君

    由宗教祭祀和民族主義兩個因素所推動

    這兩個大胖子互相推來推去的體育競技在日本是一項高雅的體育運動。這是日本的“國技”,在近代以來成為了民族體育。

    最初相撲是一種祭神儀式,祭祀的神靈是“八百萬神”,他被認為是存在於自然萬物之中,因為凡是自然萬物都有神靈,所以八百萬是形容數量非常多無窮無盡的意思,而不是指具體的名字或者數量。從這裡可以看出來,相撲這種運動最初被賦予在日本本土神道教之中。

    也可以說,正是因為神道教,相撲才能在日本傳承千年。

    公元7世紀末到8世紀。相撲作為一種節日進入了貴族的生活裡,此後一直作為日本宮廷的節日專案。

    近代日本開國後,相撲就變成了象徵民族主義的體育運動,他代表了日本獨特的競技文化,喜歡相撲和愛中國產生了聯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民族主義發展到了極端,開始排斥外來的體育運動,而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相撲就一躍成為了國民運動。

    相撲也有段位

    相撲分為十個段位: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兩、前頭、小結、關脅、大關以及橫綱。

    其中,橫綱是終身榮譽稱號,擁有橫綱稱號的也被認為是“真人神”。

    相撲和中國的角抵

    在秦漢之前,中國就流傳著一種叫做角抵的運動和相撲極為相似。這種運動又被叫做“蚩尤戲”,司馬遷記載:

    “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頭,以角抵人,今冀州為蚩尤戲。”

    唐朝時期,中國也出現了相撲這種運動,他可能是蚩尤戲的延續。

    宋朝時期,相撲在中國也有記載。《東京夢華錄》也有記載:

    宋代宮廷御用之相撲手,乃御前衛隊左右軍士,名為“內等子”。市井職業相撲手,則皆有名號。勝者受賞物品有:旗帳、銀盃、綵緞、錦襖、官會(鈔票)、馬匹等。

    從這裡來看,相撲作為一個體育運動,和今天的已經非常類似的。已經出現了職業選手和比賽獎勵。

  • 3 # 李多魚的籃球世界

    日本人很自卑,日本處在一個海島上,沒有廣闊的土地,沒有一望無垠的草原,而且日本人的身高普遍不高。

    日本對這種身材高大,體型碩大其實是非常崇拜的。這麼多人寄居在一個地震頻發,沒有什麼土地,沒有什麼資源的環境下,他們顯得特別自卑。

    像相撲這種運動,兩個身材高大,非常有力氣的相撲選手在互相爭鬥,這是他們所崇拜的,希望自己跟他們一樣也是那麼高大的,那麼魁梧的人。

  • 4 # 暮子小姐

    相撲原本是中國的運動,在唐朝的時候傳到日本。

    相撲為日本的格鬥術體育運動,相撲手在日本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榮譽。一旦成為相撲手就會享有高人一等的身份。日本相撲手月薪都超過百萬日元(人民幣6萬多),高的還會超過400萬日元。很多女人都願意嫁給相撲手。在日本很多相撲都是一些家庭條件差的子女,他們從小就接受“相撲部屋”的教育,以此達到“出人頭地”的社會身份!相撲運動是高雅的事業,運動員需要具備純真、熱心、胸懷寬廣的素質以及謙虛的修養。職業相撲手必須體型高大魁梧,二十歲之後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體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相撲手每頓飯需要吃到喉嚨打嗝為止,然後開始睡覺。相撲手一頓就要吃下普通5、6人所吃的飯量,攝入18500到19000千卡的熱量,飯後還要吃蛋糕甜點來增肥他們喜歡吃“力士火鍋”。這種火鍋是將牛肉、魚肉、豆製品、蔬菜等放在一個大鍋內燉煮著吃。相撲選手每天除了飽餐兩頓飯以外就是長時間的睡覺,期間只進行短時間的訓練。這樣才能保持體形。相撲手在吃完飯後會小睡幾個小時,在睡覺期間會帶上氧氣面罩來幫助呼吸。相撲運動員分為兩種,即職業的和非職業的。職業相撲比賽在日本又被稱為大相撲,大相撲會獲得超高人氣而且會有很高的收入,但是非職業的收入就微不足道了。而日本女人也以嫁給相撲手為榮。圖為日本相撲運動員白鵬和新娘一起走入婚禮現場。圖為日本相撲手抱著心儀女星。相撲手們經常在一起訓練,裝束很簡單,只在腰間繫一條“兜襠布”,他們每天清晨都會在相撲屋進行三個小時以上的練習。之後互相沖澡,因為自己行動實在是不方便。並且相撲手練習的時候也非常激烈,健身運動是把筋、肉破壞、撕裂,然後讓筋、肉長大。他們拒絕做消耗能量大的活動,以免會使體重下降。相撲手為了獲得更多的體重,會近乎瘋狂的增肥。相撲運動員的特殊飲食方式,會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冠心、中風等疾病。以及高強度的運動,因此大多數相撲手的平均壽命只有57歲。

  • 5 # 雨後青山秀

    提起相撲,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腰間只繫著一條兜襠布的超級大胖子,有人形象的把他們比喻為行走的脂肪。相撲運動在日本地位極高,是非常高階的職業,被日本人稱為國技。從事這項職業的人,家人和朋友都會引以為榮,出類拔萃的選手也是國民的崇拜的偶像。

    因為日本相撲比賽不以體重劃分級別,所以體重越重、塊頭越大,就越具有優勢。為了保持體重,相撲選手每天都需要進食大量的食物,可以說食量驚人,每餐的食量相當於五六個普通成年人的食量。

    他們平時會吃一種名為“力士火鍋”的食品,就是將牛肉、魚肉、雞肉、蔬菜、豆製品等等食材放在一個大鍋內燉煮。通常午飯後要立刻睡上四個小時,起到儘量減少能量耗費從而囤積脂肪的作用。

    但他們這種暴飲暴食的生活習慣,很容易患上心腦管、脂肪肝、糖尿病等疾病,所以相撲選手的壽命一般較短,據統計,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57歲左右。

  • 6 # 東瀛遊俠

    還記得早年在日本的“兩國國技館”看橫綱白鵬的比賽,出門後在門口買了一個印有“大相撲四十八手”的毛巾,回國贈與有潛力的友人。後來他不負眾望成了我們之中最胖的……廢話少說,今天簡單聊聊相撲的歷史。

    相撲作為日本的一種最古老的格鬥技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古代日本,天皇為徵用皇居警衛,定期召集全國武功高強者在宮中舉行比武。隨著發展,這種比武漸漸成為了一種競技表演,反而失去了最初的意義,逐漸被廢除了。到了鎌倉·室町時代,從將軍到大名喜好相撲的武將們在此恢復了相撲比賽,成了他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歷史上稱其為“武家相撲”。

    到了江戶時代,相撲與歌舞伎成了日本最受男性歡迎的節目,這個時期的相撲被稱為“勸進相撲”。什麼是“勸進相撲”呢?這個“勸進”是勸化、化緣的意思。當時舉行的相撲比賽是以為修繕寺廟募捐為名目,門口擺一個木箱收取“木戶錢”(門票),而舉行相撲比賽也必須透過寺廟方的同意。話雖如此,實際上這個專案成了町人的一種盈利手段。

    江戶時代的相撲比賽每年舉行兩次,在8個晴天日子進行。安永年間(1772~1780)改成了10個晴天。之所以要選在晴天舉行,是因為用蘆葦做成的相撲場(蘆葦杆做的觀眾席,大的相撲場有2到3層)沒有天花板,一下雨就辦不成了。江戶中期以後出現了職業力士。尤其在天明·寬政年間(1781~1800年)穀風梶之助和小野川喜三郎兩位史上著名相撲的激戰對決引發了空前的相撲熱。當時的入場費大約在200文~1000文左右,200文相當於現在5000日元。有錢的商人會給力士“纏頭”,就是賞錢,一般是2兩2分。一兩約等於現在10萬日元,2兩2分就是25萬日元。相撲比賽之日,上午開始敲鼓,有錢有閒的男人們奔走相告,聞聲而至。在那個時代,女人是不允許看相撲的,她們如果喜歡的話就只能玩“相撲稽古”(遊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要經歷什麼?才能像牛一樣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