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識小錄

    孔廟就是祭祀孔子的廟。最初孔廟僅為私廟,然而隨著“獨尊儒術”的進行,儒家的至尊地位在漢元帝前後逐步確立,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其地位自然也水漲船高。而孔廟作為祭祀孔子的場所,也不再是單純的孔傢俬人廟宇,轉而與政治發生了頗多牽連,成為受官方祭祀的官廟。最為主要的是,不斷有帝王透過孔廟祭祀來作為推行教化的手段,禮制與政治的互動也成為影響孔廟制度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當然,孔廟中不單單祭祀孔子一個人,也會有其他的先賢進行配享和從祀。中國古代的祭祀制度向來如此,比如周人祭天,會以周人的祖先後稷來配享,就是說,以天作為主祭物件,以後稷作為陪祭物件;除了配享,還有從祀者。總的來說,在一場祭祀儀式中,接受祭祀的主體是祭祀物件,其地位最高,其次是配享者,再次是從祀者。

    這種祭祀格局同樣也適用於孔廟。孔廟中,能夠配享和從祀的先賢很多,每個時代也不一樣。據《後漢書·明帝紀》載,在孔廟發展成為官廟的漢代,孔廟中的從祀者是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明帝去孔廟祭祀孔子,同時也祭祀了孔子七十二弟子。這裡並沒有分配享和從祀物件。

    到了三國時期,則開始以顏淵作為配享物件。孔廟祭祀制度的徹底完備是開始於唐代,宋代基本定型,明清則沿用不廢。雖然期間制度有所反覆,但總的來說,確立了以孔子為主祭,顏淵、曾子、子思、孟子等配享,十哲(十二哲)和先賢先儒從祀的孔廟祭祀制度。在這個祭祀體系中,地位最高的當然是孔子,其次是四個配享者,再次是從祀的十哲(先是十哲,後清代擴充為十二哲),再次是從祀的先賢、最後是從祀的先儒。其間等級差異井然有序。

    從祀的十二哲包括:閔子、冉子雍、端木子、仲子、卜子、有子、冉子耕、宰子、冉子求、言子、顓孫子、朱子(朱熹)。除了朱熹以外,其餘的都是孔子的弟子。至於從祀的先賢和先儒,數量太大,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 2 # 楚邾

    最早提及孔廟的史料是司馬遷的《史記》,他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道:“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絕。”即孔廟因孔子舊宅而設。孔廟具體立於何時,由何人所立卻並不清楚。

    孔廟中的享祭者初時只有孔子,後來以顏子配享,又增二十二經師,又增七十弟子,又增歷朝儒學,逐步形成一個以孔子為中心,以四配、十哲、先賢、先儒為羽翼的等級森嚴的祭祀體系。

    “四配”形成按照配享時間排列,依次是顏子、孟子、曾子、子思。顏子(即顏回)自漢代起就配祀孔廟,宋元豐七年(1084)以孟子配享,宋鹹淳三年(1267)以曾子(曾參)、子思(孔伋)配享。現今四配設位,沿襲明代,東西兩兩相對,即顏子東一、曾子西一、子思東二、孟子西二。

    “十二哲”最初僅“十哲”,而十哲又是脫胎於“孔門四科之子”,其人員產生以《論語》為依據。《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但十哲中顏淵升為四配,遂補入曾參,後又補入子思,遂為十一哲,鹹淳三年,曾參、子思升為四配,又補入子張,仍為十哲,康熙五十一年增朱熹,乾隆三年升有若升入,共十二位,十二哲最終形成,即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子張、朱熹、有若。

    先賢先儒本無特定標準,明嘉靖中孔廟改制,遂有兩廡先賢、先儒稱謂,先賢主要指孔子及門弟子,先儒主要指後世入祀諸儒。先賢先儒在歷朝都有很大的變化,部分從祀人員或罷祀或改祀,亦有重新加入,故歷朝名單都有所不同,如清嘉慶時期有七十七位先賢、四十六位先儒,而至光緒二十五年有七十七位先賢,七十一位先儒。

  • 3 # 導遊郎

    孔廟國子監

    大成殿是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是孔廟內最神聖的殿堂。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四配”形成按照配享時間排列,依次是顏子、孟子、曾子、子思。十二哲即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子張、朱熹、有若。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御製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讚語,是珍貴的文物。

    大成殿

    崇聖祠位於孔廟的第三進院落,這裡當屬北京孔廟中最具特色的院落。它是由崇聖門、崇聖祠和東西配殿組成的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又過渡自然,充分反映了古人在建築佈局上的巧妙構思。崇聖殿又稱五代祠,殿內供奉的是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汲、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簷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壓能不能喝黑茶,在什麼時間喝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