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認真抖個機靈

    老聽人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中醫認為:此處疼痛則是此處不通、阻塞產生疼痛,彼處疼痛則是彼處不通、阻塞產生疼痛,採取一定的治療方法,將不通之病區、部位打通,則疼痛消除。所以,在臨床診治證中,經脈不通則疏通經脈;血脈不通則活血祛瘀;氣機不暢則調整氣機;運化失調則疏調腸胃等等。

    痛則不通”意味著哪兒痛就是哪兒不通。所以,哪兒不通就要按摩哪兒,而且要狠狠地揉,揉得越久越好,直到把那兒揉通了。揉通了就達到了“通則不痛”的目的。

    事實果真如此麼?

    No!

    痛代表存在不通的地方,但不通的地方未必就是在我們感覺到痛的位置

    中醫理論認為:老年、久病、體弱病人,氣血陰陽虛衰,氣脈必定不通。而此時不通所致之痛反而不是很明顯,甚至毫無痛覺。 倘若正氣尚強,奮起與邪相爭,雙方勢均力敵,鬥爭必然劇烈,結果兩敗俱傷,甚或你死我亡,此時不通才可能導致疼痛。

     “百病生於氣也”,諸痛皆因於氣。氣與血相輔相成,氣滯則血瘀。氣血不通可以引起脹痛、刺痛、痠痛、竄痛、冷痛、灼熱痛等多種疼痛。可見“不通”是疼痛乃至百病的根本原因。中醫對疼痛等各種疾病進行治療與康復的基本原則就是疏通經絡,使氣血執行通暢。經絡氣血只有通暢,氣血所流經的五臟六腑才能受到濡養,臟腑功能才能正常發揮,從而抵禦外邪,達到陰陽平衡,身體健康。

      中醫從治病角度分析了“通”和“痛”的關係,其實中醫的理論不僅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治人、治國。由《黃帝內經》奠定的中醫學,蘊含著中國先賢們偉大的哲學智慧,構建了治病、治人、治國的有機體系,這就是所謂的“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治病、治人、治國的核心觀念之一就是“通”。

    以上,中醫更像是一種理論,一種哲學,一種辯證法,而偏偏不是科學。

  • 2 # 醫學慕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中醫古代聖賢是如何認識“通則不痛,不通則痛”這個理論的,“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意思是說如果氣血暢通就不會疼痛,如果疼痛就說明氣血不通,它源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它說明了人身經脈中的氣血,是周流全身,迴圈不息的,一旦寒氣侵入經脈,經血就會凝滯不通……脈氣不暢通,就會突然作痛。最早明確提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是明代李中梓,他在《醫宗必讀·心腹諸痛》中說:“近世治痛有以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以痛隨利減者,互相傳授,以為不易之法。”中醫“通”的思想源於《周易》等早期經典。

    《周易》六十四卦中有泰卦和否卦,泰卦之所以吉就是因為“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否卦之所以兇就是因為“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所以《周易》倡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黃帝內經·靈樞》有兩個著名的定義,“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說明經脈的作用是決定生死、診治百病、調理虛實、執行氣血、營養陰陽、濡潤筋骨、滑利關節。這個聯絡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組織的通道,是透過執行氣血來調控的,人體氣血的執行沿著經絡迴圈無端。這個生命通道“不可不通”,一定要保持通暢。一旦不通暢,就會發生病變。一旦病變,就要想法疏通。如果經絡堵塞了、不通了,就會出現氣滯血瘀或者氣血虛弱的現象,這樣五臟六腑不能得到濡養,生理功能不能正常發揮,疾病就會乘虛而入,則會出現疼痛。

    “百病生於氣也”,諸痛皆因於氣。氣與血相輔相成,氣滯則血瘀,氣血不通可以引起脹痛、刺痛、痠痛、竄痛、冷痛、灼熱痛等多種疼痛。可見“不通”是疼痛乃至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中醫對疼痛等各種疾病進行治療與康復的基本原則就是疏通經絡,使氣血執行通暢,即以“通”為主,因為經絡氣血只有通暢,氣血所流經的五臟六腑才能受到濡養,臟腑功能才能正常發揮,從而抵禦外邪,達到陰陽平衡,身體健康。

    總上所述中醫“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理論是科學的,它幾千年來古代醫學聖賢經過多次反覆臨床實踐而得出的結論,是幾千年來古代醫學聖賢智慧的結晶!

  • 3 # 幕後老牛

    關於“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的論述,厲代醫學名著,均有論著,這是基本的法則。汗不通則熱量無法排洩,由此,可以產生熱,鬱而致病。所以凡是排洩組織,必須通舒。任何管腔組織的生理,生化功能,就是要求必須暢通無阻,一旦堵塞,則會發生病變,由此而決定性的說明了管腔組織,就是用於完成傳輸食物,氣流,血液的組織,所以堵塞必鬱結,鬱悶,瘀塊使人致病。女性的月經一旦堵塞,不但會出現痛經,而且還會導致不孕不,育的可能。所以,就會有痛則不通之說。出現堵塞,發生不通,必有痛楚。由此厲代醫學家有共識,並且對於此症,明確了治療的方案。那就是打通該通的通道,確保一切通道暢通無阻。這是基本的基礎。氣不通,則會氣滯,血不通,則會血瘀,氣血不通,則會危機生命。由此可見,“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邏輯的思維,是生理生化的必然程式。醫者必須遵守。

  • 4 # 氣虛子

    人體五臟六腑好比儲電之瓶,經絡如同傳電之線。人體的陽氣就是透過這樣一個途徑在人體臟腑之間流轉。氣脈暢通的人,延年益壽。陽氣到了那裡,被痰溼、淤血,寒氣或其他邪氣等阻住,這裡就會得病,就會痛。風溼,痛風,關節炎等都是因為這個原因。

    所以標題的問題是人體運作的根本,也是中醫治療的原則之一。

  • 5 # 醫林話事

    通則不痛,不通則痛,這句話當然有依據。

    從中醫理論來講,人的身體氣機,不外乎兩個字--------氣和血,氣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為什麼中醫有氣的存在?

    中醫是古代人觀察大自然,理解大自然形成的,獨特的理論體系:

    觀察月亮,得出一個結論,無月,上玄月,圓月,下玄月。

    無月到上玄月,叫月生。上玄月到圓月,叫月長。圓月到下玄月,叫月收。下玄月到無月,叫月藏。

    然後繼續觀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然後對應人體,肝對應春,心對應夏,肺對應秋,腎對應冬。

    這種生長收藏的運動,是什麼力量讓他們運動的?

    中醫認為是氣,中醫的辨證論治的方向,就是辯氣機。

    哪裡氣機鬱了,那裡就不通了,血也跟著不走了,就開始疼痛了。

    所以通則不痛,不通則痛。

  • 6 # 歲月無痕194929766

    “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是非常科學的,它不僅在理論上指導中醫對痺症,氣血失和,血瘀,萎症等等病證的診斷和治療,就是對現代好些病也有指導意義。如腦梗,心肌供血不足等瘀血病。而中醫理論上對“通"而闡釋得更全面,更透徹。在氣虛上補氣,氣行而血行;氣鬱上解鬱,使氣更條達,通暢。氣血失和上,氣血雙補,即通暢又營養各處。所以,“通則不痛,不通則痛"是不變的真理。科學而不失人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手機號快速知道對方是否使用蘋果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