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攝者影也
-
2 # 廖偉棠
《西遊記》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大IP,從明清至今,各種續作、外傳、仿作,多如牛毛,而且不限於中國,日本、美國都做過大量動漫和電影的改編。這在文藝學的角度上說明了一點:《西遊記》是一種“原型”性文學作品,它的角色定位、故事發展套路、矛盾衝突等等,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隱喻,適合任何有創意的後繼者“過度闡釋”——好的過度闡釋是新創造,比如小說《西遊補》和電影《大話西遊》,甚至動畫片《七龍珠》。
但當然,並不是每個過度闡釋者都是有創意、有能耐的,所以才有題目中“爛片”一說。可以說,自《西遊降魔篇》開始,各部賀歲西遊電影,各有各的爛法。
2013年的票房總冠軍《西遊降魔篇》是周星馳對自己和《西遊記》的一次大放縱,放縱考驗了導演與演員的膽識,然而如何收束它,卻暴露了導演與編劇的力不能逮。周星馳嘗試在此片真實直面一個大而化之的心魔,但他市儈的一面註定了他不能真實直面 。“愛你一萬年”等經典集體回憶的生硬回放也罷了,盧冠廷版本《一生所愛》象徵著原來大話西遊所有的悔與憾之嘆詠,結果被舒淇演繹得如廣告歌曲一樣行貨,讓人大倒胃口。
但比周星馳更晚節不保的,是一再用《大話西遊》的口碑去消費觀眾情懷的劉鎮偉。他的《情顛大聖》、《越光寶盒》、《大話西遊3》一部比一部爛,最後連情懷派觀眾都徹底得罪,也讓人相信了他早年的創造不過是無厘頭和碰運氣。
2014年的《大鬧天宮》其實最沒有西遊記精神,把反叛的猴子硬生生改造成了捍衛天庭秩序的一條狗。而2016年的《三打白骨精》已經不是暗黑,而是本時代技術本質的虛無。人妖之別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選擇寄身虛無,還是願意相信虛無當中仍然有可堪信任的價值觀存在——電影把後者簡單歸結為一種師徒情誼以及一種救贖的執著,老實說,說服力並不強。2017年《西遊伏妖篇》落在徐克手上,他得以大玩他的電腦動畫技術,結果又是形式蓋過內容,琳琅滿目光怪陸離之外,所有可以挖掘的心理細節、故事枝蔓都被一刀切。
今年又會有《西遊記之女兒國》,我還會去看這肯定會爛的片,就看看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怎樣在爛敗之中折射出我們時代的猥瑣和功利。
回覆列表
因為市場。因為電影人也要吃飯。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版權要賣到海外去。國內國外都有市場,是比較保險的做法。而在海外市場,李小龍,功夫,孫悟空。是比較廣為人知的元素。等我們國力強大,軟實力在國際上更有影響力的時候,能用的素材會越來越多。至於現在,慢慢來,別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
其實現在國內電影已經做得比以前好很多了,就我個人而言就比較喜歡《大聖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