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子零

    吳王夫差是在活的時候被越王勾踐打敗的,後來夫差自刎,那就是說吳王夫差的九劍是在勾踐的手裡,還有吳王劍曾在楚地出土,可能也是夫差討好楚王送於楚王了,所以吳王夫差雖有九把寶劍但還是因為自己的一時貪念,將國家淪喪,國土都破了那麼寶劍怎麼會埋在吳地啊!

  • 2 # 惜緣小歷史

    9把劍的基本情況2014年12月19日,浙江古越閣收藏的其中一把劍,將在蘇州博物館展覽。1965年,山東平度廢品站出現了一把,長57.8釐米,寬5.8釐米,扁平狀。現在收藏於山東省博物館。1974年,安徽廬江縣農民在挖水渠時,發現了一把。1976年,河南輝縣百泉文管所在廢銅中發現了一把,長59.1釐米,寬5釐米,滿布花紋,鋒鍔銳利。現在收藏於中國博物館。1976年,湖北襄陽蔡坡戰國古墓出土了一把,首部已殘損,長39釐米,寬3.5釐米,現在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1991年,河南洛陽中州路戰國古墓出土了一把,長48.8釐米,寬4.2釐米,圓首,劍身圓筒狀,窄格子。1935年,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了一把,長 58.9釐米,寬5.3釐米,圓柱狀的劍身,有兩道圓箍,鑲嵌了多顆綠寶石。現在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山西峙峪與山西代縣蒙王村各出土了一把。一段藏身歷史雲霧中的事

    由於年代太過久遠,加上本人學識淺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本段將對史書進行抽絲剝繭,為讀者還原那個遠去且神秘的國家!

    據史書記載,蔡國的祖先叫蔡叔度,是周武王一奶同胞的弟弟。牧野之戰後,周取代了商朝。於是將蔡叔度、管叔鮮分封在武庚(紂王之子)的周圍監視。然而天妒英才,年輕有為的周武王早早的就和文王團圓去了,留下了年幼的周成王。活著的兄弟中,周公旦的英明神武無人能及。於是輔佐周成王,使周朝國力蒸蒸日上。

    光陰似箭,隨著周成王日漸長大,蔡叔度與管叔鮮見周公旦沒有歸政的意思,所以暗地裡聯合武庚舉兵叛亂,可是由於不得人心,行動還沒開始就被平息了,最後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流放,史稱三監之亂。父親窩囊兒聰慧,吸取父親的教訓之後,姬胡是奉公守紀,於是先被派到魯國理政,由於措施得當政績斐然,於是再次被封到蔡國。

    斗轉星移數百年,蔡國傳位至昭侯。此人卻是個丟芝麻撿西瓜之輩。繼位的第十個年頭,他偶然得到了兩件華麗的衣服。那時候的蔡國早已沒了祖輩的開疆拓土的能力,整日在楚、晉等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楚強則隨楚,晉大也跟晉,典型的牆頭草。為了討好楚國,於是送了一件給楚昭王,結果楚國的宰相子常也想要,可是蔡昭侯極度心理不平衡。受到楚昭王的欺負也就罷了,你一個小小的宰相也敢太歲頭上動土,死活不給的結局就是被軟禁在了楚國三年,最後實在扛不動了,才將衣服送給子常得以回國!

    蔡昭侯13年春,眼紅隔壁衛國的地位比自己高。於是利用在邵陵與衛靈公見面之機,一方面打探衛國的虛實,另一方面聯絡周朝的萇弘,希望在周天子前面美言幾句。可是訊息不脛而走,明白蔡昭侯險惡用心的衛華人,連忙派遣使者去向周天子訴說衛國祖先康叔的功德,聞著皆淚流滿面心酸不已,最終蔡昭侯的目的沒實現!

    同年夏季,楚國的盟友沈國為晉國所滅。作為晉國的附屬蔡國,頓時邊境烏雲密佈。勢單力薄的蔡昭侯,不得已將太子送到吳國請求援助,並寫信給晉國懇請出兵,最終楚國的首都郢被攻破,子常害怕被報復逃到了鄭國!

    而上一段提到的,1935年在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的吳王夫差劍,估計就是在風雲詭譎的歷史背景下,被送到蔡國的!

  • 3 # KJ188611420

    在燈光的照耀下雖歷經千年歲月磨洗依舊讓人不寒而慄時隔千年劍刃和劍身完美無缺在沒有人為重力施壓的情況下輕鬆劃破十二張宣紙這把吳王夫差劍現存蘇州博物館大意是“專門做給吳王夫差自己用的”也就是說這是吳王夫差的王者之劍不過出土的其他八把夫差劍有人推測作為權威的代表。

    蘇州博物館的歷屆館長,都在苦苦搜尋一把夫差劍來作為鎮館之寶。2013年前後,收藏夫差劍的王振華夫婦,表達了同意出讓藏品的想法。蘇州以4250萬的價格徵集了27件藏品,王振華夫婦捐贈了31件,一共58件,其中就有這把吳王夫差劍。

    蘇州市博物館副館長程義介紹,夫差劍出現的時期,在香港市面上有很多楚國的東西。所以有人懷疑這件東西有可能是在湖北被盜掘的。當時,吳國在戰爭中失利後,兵器被繳獲,當做戰利品被帶到其他地方。

    夫差劍也代表了當年吳地兵器製造的精湛手藝,擁有這樣一把吳國寶劍,當時也成了不少諸侯國貴族們的心願。據史料記載,吳國公子季札出使晉國,中途拜訪徐國國君,徐王一眼就看上了季札的佩劍。

    由於要務在身,佩劍更是身份象徵,季札不便隨意相贈,但心裡暗暗決定,等出使晉國歸來,再把佩劍贈予徐王。沒想到回來的時候,徐王已經過世,季札心裡已經將寶劍許給徐王,於是就把這把劍掛在樹上。季札掛劍的故事,不僅說明吳國的寶劍非常珍貴,更彰顯了吳人重義的性格。“男兒何不帶吳鉤”,當年吳人尚武,千年風雨過後,轉化為一種內斂至深的底氣,一種堅韌不拔的吳地新風骨。

  • 4 # 一切往事皆隨風

    吳國滅亡後,這些劍都變成了,越國的戰利品,全部被帶到越國去了。後邊越國又滅亡了,然後劍就流失到各個地方了唄。

  • 5 # 朱伯崗

    中國銅礦絕大部分分佈在長江以南,在青銅器發展的商周時代,吳地的無錫出產青銅器的主要合金成分錫. 《諫逐客書》“江南金錫”。古代惡金就是銅.

    無錫的錫礦到漢代開採完了,所以稱為”無錫”無錫縣有當時的縣令題字碑文曰”有錫爭,天下兵;無錫寧,天下平”就是說吳地有青銅器的物質基礎.

    吳國第一代君主,泰伯,東吳文化的宗祖。姬姓,父親為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兩個弟弟仲雍和季歷。父親傳位於季歷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讓,遷居江東,建國勾吳。帶來了周部落的先進文化和技術

    太伯開鑿伯瀆河,它流經坊前、梅村、盪口,直至漕湖,全長43公里,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人工開鑿的第一條河流。無錫清名橋一段俗稱“伯瀆港”,一作百瀆港。伯瀆河的開鑿,使當地百姓世受其利。孔子在《論語·泰伯》中雲:“泰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 太伯三讓天下和開發江南的功德,受到後世所敬仰。

    第一次人工開鑿河流,工程重大堅巨,江南山地多,金屬工具是不可少的,青銅器的冶煉製造工藝肯定得到發展.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九歌·國殤》在屈原時代,吳國的長兵器已經和犀甲一樣有名.短兵器例如“吳鉤則名氣更大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李賀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李白

    ” 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後出塞五首》杜甫

    ”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

    所謂“吳鉤”,意思是指刀刃為曲線形的吳國刀。這種刀刃呈曲線狀的曲刀,是春秋時代由吳王(相傳為闔閭)下令製造的。因其鋒利無比,所以留下這個美稱。

    至少到闔閭時代,吳國的寶劍已經有名因為國王喜歡. 《漢書·地理志》中有:“吳粵(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趙曄《吳越春秋》卷四

    記載,吳華人干將善作劍,國王喜歡,有好的工匠,好的原料,傳統的製造歷史, 吳國寶劍更是風靡天下,

    蘇州市閶門外虎丘山下劍池水中。夫差為營造闔閭墓,曾徵調10萬民工,使大象運土石,穿土鑿池,積壤為丘,歷時三年竣工。 史載墓中“銅槨三重,傾水銀為池,黃金珍玉為鳧雁”。因闔閭生前酷愛寶

    劍,下葬時以“扁諸”“魚腸”等名劍3000柄殉葬,故有“劍池”一稱。劍池不是天然造化之物,而是靠人工斧鑿而成。劍池水中有著春秋末期吳王闔閭的許多寶劍,劍池下面埋葬著吳王闔閭的屍體和珍寶。傳說中,秦始皇、楚霸王、孫權等都先後來此尋寶藏,但是都無功而返,什麼也沒有得到。

    總而言之,我們所說的吳王劍是流行於全華夏大地的名牌產品,本身不能以吳國地方產品看待.因此在外地發現吳王劍是很正常的.

    至於吳地為什麼沒有發現,也是很正常. 虎丘山下劍池水中可能還有三千把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在朋友圈發分手前的感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