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玲心理諮詢

    從人格健康成長的角度,孩子在兒童期本該發展有的自我體驗包括:被肯定被信任的自尊感,有滿足好奇心之後的掌控感、勝任感、自豪感等,特別是孩子的情緒,是被允許展露和表達,那麼他的情感世界就會是豐富而自信的。這些自我感的建立,必需是撫養人在孩子的過去,實際給予了他們這些發展所需的環境條件。

    平和的乖孩子,至少在關鍵期無緣這些自我體驗。他們的平和,是缺乏自我個性,或掩埋脆弱自我的一種防禦。

    從許多乖孩子的過去,發現他們的關係模式是——愛的控制與被控制。即,家庭充滿著刻畫“平和”的筆墨:擔心和不允許。是父母對孩子的擔心,產生了諸多不許:不許淘氣不許逃學不許撒謊不許惹是生非……更誇張的有:不許悲傷也不許生氣。說得好聽就是,父母以千般努力只希望你Sunny開朗,決不讓你不開心。這一現象並非誇張,你稍留心會發現許多家長從不會與孩子情感互動,也不會給孩子自我處理情緒的機會,而是一旦孩子有負情緒,他們的反應很極端,要麼一個勁地“哄”平情緒,要麼“懲罰或恐嚇”你不敢再有壞情緒。

    有位男孩子說:他小時在遇到難過時,為不使父母擔心,會把不快樂的情緒裝在肚子裡。有一個初三的女孩說:“我很討厭母親管我寫作業,但我向她發脾氣後,又後悔,覺得發脾氣很不好。還覺得,人有慾望是件骯髒的事情。

    卻不知,平和的乖孩子對憤怒、厭惡、悲苦等情感會視為什麼?但可以推測,他們會遮蔽壞感覺,或許會感覺不到這些情緒,或即便感覺到了壞情緒,也會因“骯髒”而隱忍,不去暴露它們。

    任何一個人,能做到很自我地表達情感、拒絕要求、反抗他人…是需要能力和勇氣的。這背後的動力來源,是人的攻擊性本能。攻擊性是伴隨人成長的必然力量(注:正常的攻擊性包括:對擁有的主動性競爭,對被威脅的正常反擊)。如果孩子在性格形成的童年,當自我的興趣或願望遭遇挫敗,不是由他人代勞,而是自己學會以正常的攻擊性反應而規避,或化解,那麼他就積累有承受和處理風險的經驗能力,他的人格結構裡就有堪稱為“能力和勇氣”的自我。

    平和的乖孩子,是沒有攻擊性的。他們早期所受的教育是不允許“攻擊或反擊”的。嚴格講,他們的撫養人或父母的內心,從小就是懼怕和拒絕“攻擊”這個詞,也不知道什麼是成長所需的攻擊性,一直以為“迴避衝突,萬事不爭”的平和性格,才是好的。誰料,待孩子走入社會面臨競爭或衝突時,才發現,那份平和遮掩不了他們無所適從的焦躁。

    這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那份平和象徵了某些能力的停頓。用精神動力解釋,看似完美的平和後面,有一部分動機來自被否認、被攻擊的恐懼,“乖”恰能規避這些恐懼;一部分孩子的動力來自被接納、被認同的強烈需要,“聽話”能獲取絕對的被認同。以至乖,成為了兒童無意識的引以驕傲(我好)的目標,也成為了父母教子的理所當然的標杆。

    這裡隱含的代價,是孩子性格中代表“能力和勇氣”自我的喪失。從這一角度, 撫養人的“乖教育”無疑對兒童的成長是一種迫害。雖然是無意的。

    想對父母說,如果你因孩子變得“不乖了”而傷心,那麼你應覺醒:孩子過去的脾氣好,實際是一種情感隔離,情緒被剋制了的不正常表現。之所以如此,是你們那超好超大的付出(前面分析到的無意識動機)制約了孩子正常的攻擊性、競爭性的發展。孩子如今的脾氣糟,恰是一種情緒釋放的必然現象。他的壞脾氣是在吶喊——不想繼續被你們的愛所綁架。

  • 2 # 沿途看風景Y

    從我自身經歷看,乖孩子是非常懂事的孩子,小的時候他(她)可能知道爸媽辛苦,也很想爸媽開心,所以他(她)壓抑著自己的需求,儘量讓自己乖一點,讓爸媽開心。但是隨著慢慢長大,自我覺醒,他(她)開始覺得壓抑自己很累,如果這時候爸媽和孩子溝通很好,互相理解調整,這個特殊的階段就過去了。但是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就會在叛逆的路上走到底。所以不是孩子不知道不懂事沒有自己的思想,而是他(她)想表達自我獲得尊重。希望父母和孩子能更親密,多溝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朋友不好好刷牙,有牙石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