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奕天讀歷史
-
2 # 世界人文歷史
戰國時期,北方的趙、燕、秦等國都曾與匈奴爆發過沖突。主要原因還是逐漸強大起來的匈奴,威脅到了中原列國。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匈奴趁秦人無暇北顧,大舉南下吞併了河套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自認功績超過三皇五帝,不能容忍匈奴蠻夷的入侵。在公元前215年左右,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督師30萬北伐,大破匈奴於河套地區。但秦的國運不長,秦始皇死後不久,大秦就在農民起義中瓦解。楚漢戰爭時期,漢高祖劉邦出關中、奔渭水,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奪取天下。
在西漢王朝統一的過程中,匈奴內部也湧現出了一位傑出的領袖冒頓。他統一匈奴各部,殲滅東胡,名聲傳到中原地區。趁楚漢相爭的機會,冒頓單于率領匈奴南侵,再必霸佔河套地區。
公元前200年,冒頓與劉邦麾下的韓王信裡應外合,大舉進攻漢朝的邊境。憤怒的劉邦決心一舉剷除匈奴,傾巢而出的漢軍集結了40萬軍隊迎擊匈奴。劉邦認為自己一輩子滅秦朝,破項羽,完全沒把匈奴放在眼裡。
冒頓就是利用這種心裡誘敵深入,在白登山將漢軍主力包圍。劉邦與陳平等人被圍困了七天七夜,彈盡糧絕。驕傲的劉邦終於低下了高傲的頭顱。陳平說:反秦戰爭我們打了3年之久,楚漢戰爭我們打了4年之久,百姓困頓,兵士疲敝,現在的漢朝難以與匈奴相爭鋒。白登之圍後,漢朝透過向匈奴人獻上金銀與宗室女子,劉邦才與冒頓相約而還。於是從劉邦開始,漢朝歷代皇帝為了國內的發展,都對匈奴的入侵採取妥協退讓。文、景時期,採用被動防禦的方式對抗匈奴,匈奴多次劫掠漢朝邊境,斬殺州郡長官,洗劫一空,大搖大擺而去,飛將軍李廣就是在邊境防禦戰中比較有名的一位。
雖然漢朝堅持與匈奴和親,但是統治者的內心是感到極其屈辱的。等到西漢武帝時期,國力日漸強盛,而匈奴入侵的勢頭並不見減少。為了洗雪先祖的屈辱,漢武帝舉全國之力,連續開啟了三次大規模的北伐戰爭。其中以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最為致命,漢軍出動10萬鐵騎與匈奴決戰。
衛青、霍去病、公孫敖等人深入漠北,擊潰了匈奴主力。從此,漢朝減少了與匈奴的和親頻率,並將和親作為一種籠絡少數民族的手段,而不再是屈辱的代表。經過漢武帝的打擊以後,匈奴四分五裂,雖然再也難以積蓄力量大舉南下,但匈奴族的主力還在。作為活動範圍很廣的遊牧民族,零碎的匈奴部落依然會與漢朝的邊境產生摩擦。所以在漢武帝以後,漢朝針對匈奴的戰爭也時有發生,但是作戰的規模已經遠遠無法與漢武帝時期相比。到了東漢時期,漢明帝劉莊也開始對匈奴用兵,這主要是為了爭西域的歸屬權,但此時的匈奴已經遠遠不如冒頓冒頓時期那麼強大了。正是在東漢的打擊下,匈奴瓦解為2部分。
-
3 # 沙中土大溪水
在中國自秦以來的歷史中,基本上都是從北往南打容易成功,相反從南到北打很少成功,唯一特殊的例子就是明朱元璋的北伐,但馬上反過來,靖難之役就又是從北往南打。這個問題也可以擴充套件到長城以北。一般也都是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攻擊農耕容易,追亡逐北反而不是那麼容易。
一個事情偶爾出現一次,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偶然因素。但如果經常出現的話,那就不是偶然因素了,而是有其內在的規律。
針對前文所說的問題,首選從大的角度,也就是戰略角度看。從人類的遷徙看,在中國的地緣結構上看,遷徙方向就是從北向南。簡單的說就是北方草原,農耕民族佔不住。歷史上中原打大統一王朝初期由於戰略安全的需要都會對北方草原動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王朝的安全,也就是打敗遊牧民族,把他們趕走或把他們內遷,但草原這個地方卻佔不住。主要問題就是草原不適合農耕,中原王朝佔不住。我們看漢唐王朝的疆域其實只是最強盛時期,這一疆域在中原和江南等長城以南基本上是有效管理到王朝末期,但對西域、蒙古草原、東北以及河套地區往往很早就失去控制。有時候看似有機構在那裡,史書也記載,但其實哪個地方已是半獨立狀態。
中國史書記載的目的不是為了記錄事實,是為了資治通鑑,是為了給帝王以治國經驗教訓,就這經驗教訓也是站在儒家思想道德直上的理論之內,很多事實記錄目的不純,結論似是而非。二十四隻是帝王家譜,對我們現代人看重的技術史,經濟史,地方政治形態等等反而記錄很少,有也是寥寥數語。說這些就是說,我們無法透過史書真正瞭解古人的困難、努力以及無奈。比如說,僅就財賦這一塊,我們沒有太詳細的資料來研究,為了佔領長城以北付出了多少代價,而佔領這些地方後需要繼續付出多少代價。這些地方不像中原和江南佔領後是有財賦收入。
同比而論,從江南往北方中原大大打也面對這樣的問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劉裕最北也就打到黃河一線,再往北就後勤不力,無法再往北進,而且黃河一線也佔不住諸,最後依然退回到淮河一線。背後原因看似南方政權內部紛爭,劉裕不得已只得退回,其實是南方士族不支援,財賦沒有任何收入,而且要多付很多財賦出去支援佔領。只能靠雄才大略的君主為了國家層面去強行北伐,一旦有困難,中間層次就會就會有反彈。北宋靖康恥後,金因為立國短,並沒有力量直接有效控制北方,只能扶持偽楚、偽齊。南宋也一直在準備北伐,最遠也是打到了黃河一線,而且大家不要以為靖康恥時北方全被佔領,由於和西夏作戰,西北邊軍的實力也是很強,靖康恥後十多年裡,西北邊軍在關中、陝北和金朝拉鋸。但最後依然是守不住,最後看似趙構、秦檜投降派什麼之類,歸結到人事上。但背後的最基本經濟原因是南方計程車紳階層不支援,沒有任何收益的戰鬥,只能有一兩次,長時間大規模戰爭沒有經濟利益趨勢是無法長久,幾次戰鬥後,多種原因起作用只能退回淮河一線。這原因不僅僅是十二道金牌的問題。
從此也可以看出,中間層次和君主的責任是不同,在君主的角度,為了安全必須不計代價北伐,必須佔領幽州、河套、遼東、西域,這是地緣政治安全的需求。但這個不計代價的代價就需要中間層次和百姓付出,短時間還可以,但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不計收入付出註定是無法執行。這就是深層次的矛盾,是無法調節,在這之中就需要君主以頑強的意力,去強行推進這一戰略行為,一旦以後繼承君主有所一點點的退縮,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收縮。所以,我們看到一般都是開國的前幾代雄才大略皇帝去佔領和打擊北方的草原的遊牧民族,一到中後期就很少有的道理。舉例說就是明朝土木堡之變發生僅僅也就在朱棣第五次北伐二十五年裡發生了,二十五年裡明軍的戰鬥力會有如此大的下降的深層次的就是如此。
相比清朝,雖說有火炮等技術上進步的原因,但清朝立國後,君主不理漢族士大夫任何意見,甚至有點不講理,文化層面達到黑暗的地步。但就是在這種不許你說話的情況,清朝幾代君主,打準噶爾、打大小和卓,最後收復新疆等保證了清朝北方的安全,清朝能立國快三百年的合法性、合理性也就在此。其實也就是在國家層面要不計代價遏制北方和西北勢力崛起。這背後就需要中原、江南必須不見收益的無盡的投入,這就是中國地緣政治上的需求。
-
4 # 紅薯協會會長
首先謝謝邀請。匈奴,中國北邊的少數民族,身體學霸,腦子學渣。因為自身條件差,野蠻落後,就一直惦記著中原的花花世界,自春秋戰國就開始來薅羊毛。後來,秦始皇狠狠地K了他們一頓,老實了幾年。漢朝與匈奴之所以纏鬥三百年,是因為遊牧民族需要中原的資源,而漢朝又始終無法一口啃下這塊硬骨頭,過程十分複雜,以下分階段捋一捋這對冤家之間的關係。
· 西漢。
時間來到王莽的新朝,本來南匈奴歸附大漢處的不錯,結果王莽強迫症犯了,非要將人家的級。氣得匈奴又分裂出去,然後開打,誰料剛熱了個身,王莽就讓進城農民工給乾死了。
·東漢。
東漢和匈奴的關係很簡單,因為基本上東漢建立的同時,本來只剩一半的匈奴,又啪啪分了兩半,南邊的繼續歸附東漢,北邊繼續撕逼,所以東漢只需要對付四分之一個匈奴,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東漢打匈奴,最著名的就是豆豆組合,他們先後死磕匈奴,最後磕得他們玩命往西邊跑,這一跑,從此消失在歷史記載中。東西兩漢跟匈奴鬥了三百年,這裡就是決勝局了。
後記。匈奴人沒文化,不會寫日記,也不會發微博,所以沒有自己的歷史,被趕跑後就消失了。兩百年後,歐洲出現一個叫匈奴的民族,橫掃歐洲,導致羅馬帝國倒臺,暗黑的中世紀開始,這就是漢朝間接導致羅馬帝國滅亡說法的由來。但此匈奴是否彼匈奴,尚無定論。
回覆列表
漢朝開國於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在秦末的楚漢之爭中擊敗西楚霸王項羽開創了漢朝,史稱西漢。直到公元220年,三國時期,曹丕逼漢獻帝禪位,東漢滅亡。
匈奴,根據《史記》和《竹書紀年》的記載分析,是夏朝王室的一個分支部落。而夏朝的先祖是大禹,禹的先祖就是皇帝。所以,匈奴人也是皇帝的後代子孫,是“炎黃子孫”的一部分。
在春秋戰國時,多個諸侯國就曾和匈奴作戰。始皇帝曾派蒙恬北逐匈奴,後期築長城防禦。而趙國李牧也長期在雁門附近防守匈奴。
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統一了蒙古草原,進入強盛期,開始頻繁南下侵擾。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天,匈奴在馬邑圍攻韓王信(不是大將軍齊王韓信,而是南韓諸侯王)。匈奴被韓王信擊敗。第二年,即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高祖劉邦在銅鞮擊敗了韓王信。韓王信敗走匈奴,聯合匈奴一起抗擊漢軍,漢軍和匈奴有了第一次交鋒。但是高祖向來以打醬油聞名,結果在平城被匈奴圍毆,史曰“用陳平秘計得出”,其實就是逃跑了,毫不回頭暢快淋漓的跑了。高祖潛臺詞:“嘿嘿,敗就敗了,又能把我怎麼樣?”漢軍和匈奴的第一次交戰就此結束。
此後兩年間,匈奴屢次襲擊漢朝邊境,“上苦之”,劉邦很苦惱。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劉邦派遣劉敬到匈奴和親,獲得暫時的和平。
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春,冒頓寫信給呂太后,說看上了呂太后,希望娶呂后為妻。呂后很生氣,樊噲吹牛要率軍徵匈奴,被欒布勸阻,其他大臣都不同意開戰,漢朝就挑選了一個“宗室女”送與莫頓單于和親,又有了短暫的和平期。高祖潛臺詞:“寶寶心裡苦呀。”
從高皇后(呂后)六年(公元前182年)開始,歷經漢文帝,到漢景帝后二年(公元前155年)春,匈奴曾十餘次入侵漢朝。公元前174年,冒頓單于去世,冒頓的兒子老上單于繼位;公元前160年,老上單于病逝,冒頓的孫子軍臣單于繼位。期間,漢文帝和漢景帝跟匈奴的和親次數達到八次之多。嗚呼,想要和平發展真的不容易呀。不過這段時期,迎來了漢朝的第一個全盛期,“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的征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景時期,漢朝也派遣了很多將領守邊。大家熟知的灌嬰、周亞夫、徐厲、李廣、程不識、韓安國等將領,都曾被派往邊關禦敵。因為這時漢朝的策略以守為主,而匈奴人見到漢軍援兵到來,就撤走了,所以沒有發生什麼大的交鋒。期間,只有李廣留下了一個抓捕射鵰人時,遇到匈奴大軍,採取詐敵策略,趁機襲殺匈奴將領,然後全身而退的故事。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繼位。前期(公元前140年-前135年),武帝母親竇太后在世,還是以和親避戰為主。
漢武帝時期,據不完全統計,匈奴至少攻打襲擾漢朝達十六次之多。而漢武帝也集結了漢朝最優秀的將領和最精銳的部隊,多次征伐匈奴,取得了豐碩的戰果。衛青、霍去病、李廣、李陵等眾多璀璨的將星登場。
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派遣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攻擊契丹。衛青直接殺到匈奴大本營龍城,斬獲首級七百餘。李廣、公孫敖因指揮失誤折兵而還。公孫賀免費旅遊一圈後安全歸來。漢軍取得對匈奴的第一次大勝。
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武帝派遣將軍衛青出雁門,將軍李息出代,斬獲首級數千。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再派衛青、李息率軍從雲中出發,深入匈奴腹地,收復了河套地區大片區域,史稱“漠南戰役”。這是漢武帝發起的第一次對匈奴的大戰役。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大將軍衛青率領六名將軍李息、張次公、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等,領軍十餘萬人出兵朔方、高闕,斬獲匈奴首級一萬五千級。再次獲得大勝。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二月,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統歸大將軍衛青指揮,從定襄出發,再次取得大勝。四月,再次出兵,又獲大勝。期間,霍去病,脫離大部隊率領800騎兵,深入漠南腹地,斬殺匈奴兩千餘人。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武帝派遣霍去病從隴西出發殺至皋蘭,斬首八千餘級,俘獲眾多匈奴王族、大臣。同年,霍去病又同公孫敖殺入北地兩千多里,斬首三萬餘。這一年匈奴殺入雁門關,武帝派李廣、張騫迎敵,殺匈奴人三千餘,但所率部隊四千餘人戰死。李廣因罪被廢為庶人。這年的戰役,史稱“河西戰役”,是漢武帝期間組織的第二次重大戰役。漢代名將趙破奴也是從這次開始了抗擊匈奴的軍人生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步兵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共殲敵七萬餘人,俘獲眾多。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又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封狼居胥”的典故從此而來。經此一戰,匈奴在漠南的勢力被漢軍掃空,匈奴單于遠逃漠北。此戰,徹底改變了漢和匈奴的攻防態勢,史稱“漠北戰役”,是漢武帝期間的第三次重大戰役。
這次戰役中,李廣迷路,自殺身亡。“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飛將軍一生征戰無數,也終於走到了終點。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卒,年僅24歲(虛歲),一顆閃耀的天才將星就此隕落。
漢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趙破奴擔任浚稽將軍,率領兩萬騎兵攻打匈奴左賢王。左賢王派八萬騎兵包圍趙破奴軍,趙破奴全軍覆沒被匈奴生擒。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趙破奴與其子趙安國從匈奴逃回漢朝。 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趙破奴因巫蠱之禍受到牽連而被滅族。又一位名將消失。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五月,貳師將軍李廣利率3萬騎出酒泉,進擊右賢王於天山,斬首萬餘。李廣之子,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居延,與單于八萬餘騎兵大戰,斬首萬餘,後被叛徒出賣,兵敗被俘。李陵投降,再也沒能回到漢朝故土。
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李廣利率騎兵六萬、步兵七萬出朔方擊匈奴。強弩將軍路博德(曾經陷害過李陵)率萬餘騎出居延,協同李廣利作戰。遊擊將軍韓說率步兵三萬,因杆將軍公孫敖率騎兵萬餘、步兵三萬分別出五原、雁門擊匈奴。匈奴單于將輜重運到餘吾水以北,親率十萬騎在餘吾水南迎戰李廣利。李廣利與單于交戰十餘日,未能取勝而返。
漢武帝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李廣利率軍七萬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軍二萬出西河;重河侯馬通率四萬騎出酒泉。匈奴單于知漢朝大軍至,自率主力南渡姑且水以待漢軍。李廣利出塞後,擊敗匈奴左大都尉衛律,乘勝追擊至郅居水,匈奴退走。李廣利以二萬騎渡郅居水,擊敗左賢王。漢軍撤退時,單于知李廣利疲憊,以五萬騎圍擊漢軍於燕然山,漢軍大敗,李廣利降匈奴。馬通、商丘成兩路,一無所獲。
燕然山之敗後,漢武帝在經濟困難,人民疲憊的情況下,停止了對匈奴用兵,並下罪己詔,採取措施,發展生產,恢復國力。
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宣帝以祁連將軍田廣明等五將軍率領15萬兵,校尉常惠監烏孫兵,出擊匈奴。常惠監烏孫兵擊破右谷蠡王庭,殲匈奴四萬餘。匈奴避戰遠遁,人畜死亡不計其數。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賢降漢。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虛閭權渠單于子被立為呼韓邪單于,匈奴部落大分裂。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率南匈奴附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郅支單于率北匈奴西遷至康居東部築城而居。匈奴暫時被平定。
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甘延壽、陳湯率漢軍襲擊北匈奴,郅支單于受重傷而死。北匈奴主力覆滅,西漢與匈奴的大戰結束。陳湯祭出了驚世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壯哉,我威武大漢。
此後,王昭君出塞,遠嫁呼韓邪單于,維持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公元8年,西漢滅亡於王莽的新朝,義軍突起,匈奴趁機叛亂。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率領義軍,滅亡新朝,光復大漢,史稱東漢。前期對匈奴以守勢為主,一直到匈奴內亂。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日逐王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單于呼韓邪附漢。二十五年(公元49年),南匈奴擊敗北匈奴,北匈奴北退千里。此後,主要是南北匈奴互毆,東漢給南匈奴提供援助。
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二月,漢軍分四路,分別出平城塞、高闕塞、居延塞、酒泉塞進攻北匈奴。其中,竇固軍由酒泉出塞至天山,擊敗北匈奴呼衍王,斬首幹餘級,追至蒲類海,留吏士屯伊吾盧城。並以班超為假司馬出使西域,招降西域諸國,典故“班超出使西域”。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十一月,竇固與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率騎兵出玉門關進軍西域,在蒲類海擊敗白山部,進擊依附北匈奴的車師,車師王降。東漢置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宜禾都尉屯田,逐漸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臨朝稱制的竇太后,令竇憲、耿秉率南匈奴及度遼兵共5萬餘騎,分三路進擊,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登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前有“封狼居胥”,後有“登燕然山”。
永元二年(公元90年),竇憲遣副校閆礱率2000餘騎,奪回伊吾盧。永元三年(公元91年)二月,竇憲再遣耿夔出居延塞5000餘里,圍北單于於金微山,斬5000餘人。
此後,東漢又多次擊破北匈奴各部,各部或者投降漢朝,或者被消滅。北匈奴的殘餘力量多投降鮮卑,為後期鮮卑崛起埋下伏筆。而在“五胡十六國”及之後,匈奴人的大多數逐漸融入鮮卑族、漢族等民族,少量形成了其他新的民族,匈奴從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