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明277年(沒算上南明21年)歷史中,人才輩出,各領風騷。當朝執掌大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輔有幾百人,其中被稱為賢相的也不少,究竟有哪些夠得上賢相的人物?
8
回覆列表
  • 1 # 種花家社會人

    1、張居正首當其衝。張太嶽實施變法,拖延了明朝的滅亡和衰敗。

    他任用戚繼光等,讓這些將軍、能吏在職十年之久,保持了政策的穩定,堅定的貫徹了其個人意志;他啟用有事業心,能做事,實幹有革新精神的能吏,而且在中央層面,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和支援;他沒日沒夜,十年如一日的在大情小事上為這個暮日帝國操勞,補救這個腐朽的官僚機器,為明帝國帶出了一批有才華的人士,也帶來了久違的效率。張居正在位的十年,幾乎做到了那個時代在中國社會傳統政治情況下,人力所能做到的極限。

    2、楊廷和。歷經四朝,12歲中舉。擔任首輔期間,穩定朝政,革除弊政,輔弼武宗,平定內亂,擇立新君,剷除江彬。對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

    3、李賢。上正本十策,代宗視為座右銘。又論述戰車火器好處。李賢博採古代君王治政經驗,編為《鑑古錄》,給代宗作為施政參考。後來英宗復辟,李賢舉賢任能,以惜人才開言路為急務,為人耿介忠直,英宗遇事必召李賢,李賢意見多被採納。英宗病重時召李賢委以託孤重任。憲宗繼位,李賢經常規勸憲宗,要親賢遠奸,勤政愛民。  

  • 2 # 黃強黃不息

    賢相與名相還是有所不同。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在應天(今江蘇南京)稱帝,國號明。大明277年(沒算上南明21年)歷史中,人才輩出,各領風騷。當朝執掌大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輔有幾百人,其中被稱為賢相的也不少,如徐達、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楊一清、于慎行等。

    明代開國初期宰相有李善長、胡惟庸,因為胡惟庸擅權,相權威脅到皇權,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胡惟庸案誅殺3萬餘人。此後朱元璋取消丞相制度,到了明中期設立內閣制,入閣者皆為總理國家事務之人,首輔即為宰相,次輔即為副宰相。

    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拜李善長為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

    徐達(1332-1385),大明王朝開國功臣。為相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死後追封中山王。

    方孝孺(1357-1402),建文帝時宰輔。施仁政,行禮義,寬刑律,免賦役,裁冗員,定官制。革除弊政,使朝政面貌一新。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時,被朱棣殺害,滅十族。

    楊士奇(1365-1444),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時期宰相。辦事勤勉,為人謹慎,待人寬容,善於用人,樂於舉賢。于謙、周忱、況鍾等名臣都是他推薦的。

    楊榮(1371-1440),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時期宰相。多謀善斷,事君得體,進諫得法。

    楊溥(1372-1446),明宣宗、英宗時期宰相。為官清廉,正直,待人恭謙。

    商輅(1414-1486),明代宗、憲宗時期宰相。忠於國事,待人寬厚,為人正直,不畏奸佞。

    劉健(1435-1528),明孝宗、武宗時期宰相。在革除弊政、組織屯田、整頓馬政等方面有政績。

    李東陽(1447-1517),明孝宗、武宗時期宰相。為官清正廉潔。劉瑾當權時,保護了劉健、謝遷、楊一清等一批忠臣。

    謝遷(1449-1531),明孝宗、武宗、世宗時期宰相。遇事判斷明智,處理敏捷。

    楊廷和(1459-1529),明武宗、世宗時期宰相。劉瑾、焦芳擅權時,與李東陽救護朝臣做了很多工作。輔助明世宗誅殺江彬、錢寧,廢止武宗時期弊政。

    楊一清(1454-1530),明世宗時期宰相。胸懷寬廣,對賢能之士敬重。

    沈鯉(1531-1615),明神宗時期宰相。對國事盡心盡職,對時政多有匡救。

    于慎行(1545-1607),明神宗時期宰相。熟悉朝廷典章制度,許多大禮由他裁定。

    葉向高(1559-1627),明神宗、光宗、熹宗時期宰相。對於黨派之爭,多有調停。屢次進諫補充空缺官職和罷停礦稅。

    孫承宗(1563-1638),明熹宗、思宗時期宰相。遼東危機時,起用袁崇煥等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加強了邊防力量。

    在明代可也稱上賢相的還有多人,這裡列舉只是部分。張居正是明代中興之臣,對於大明王朝的振興有功,屬於名相,不屬於賢相。

  • 3 # 讀史解惑

    雪峰居士認為題主的題目有問題,用詞不夠嚴謹。因為題目問的是“明代有哪些賢相”?顯而易見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所以說題主在後面加的輔助說明與題目不符,造成對問題有所困惑。換言之,要是問“明代有哪些名相”?那麼沒有任何問題,後面的輔助說明也沒有任何問題。以上是對題主題目部分的見解,還望理解!

    賢相:意思是賢明的宰相;名相:意思是有名的宰相。因此,賢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而名相是固定死的。若說明代名相,那居士認為多了去了,如李善長、徐達、解縉、張居正、嚴嵩、高拱、徐階等等都是名相。但若說明代賢相(明初置宰相後被廢,後來就用內閣首輔代替,其實就是宰相),雪峰居士當認為非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薄)莫屬,他們三人都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那麼為什麼說他們三人是賢相,理由是什麼呢?如下:

    賢明是指有才德有見識。出自《戰國策·燕策二》。那麼他們三人是否有才?答案毫無疑問。因為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就是明代“臺閣體”詩文的代表,我們不管這種詩文是用來幹什麼的,既然是被後世之人稱為代表,那麼證明文學上還是有兩把刷子。那麼在政治上的成就呢?那也肯定是毫無疑問。因為他們輔助洪熙、宣德二帝開創了一代“仁宣盛世”。仁宣盛世為什麼值得稱道?因為“仁宣盛世”期間“三楊”當政,息兵養民,賑荒懲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使這個時期被後世之人認為是明朝國力最強、政治最清明的時代。為嘛?無明初朱元璋之濫殺、之刑罰苟刻;也無明成祖朱棣之財政緊張;也無後來明代之皇帝時期多奇葩、多奸相、多特務。如此,“三楊”功不可沒。

    分段敘述:

    楊士奇。其實楊士奇這個仁應該是歷五朝,在永樂之前還有建文帝,他是翰林。在永樂帝的適合基本上是跟著東宮混的,也就是太子。故太子即位後,便開始升官。屢次直言相勸仁宗比如著名就有上朝著孝服、選官用來牧馬等諫言;宣宗時,諫言免除兵戈、體恤百姓;英宗時,因年老力不從心,且“三楊”中有人去世,他們開始難以支撐,坐看王振逐漸坐大。

    楊薄。在永樂的適合被冤枉坐了十幾年的牢,直到仁宗即位後才放出。其主要成就是在明英宗初期,“三楊”當國讓宦官王振不得以亂來,保持國家安穩。死後,宦官王振失去約束,慫恿皇帝親征,即發生“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

    楊榮。以擅長謀劃邊防事務著稱。也是“三楊”當中最先掛的一位,因為他以謀略著稱,故他死後,“三楊”不能再次遏制宦官勢力。

    最後,再引用《明史》:成祖時,士奇、榮與解縉等同直內閣,溥亦同為仁宗宮僚,而三人逮事四朝,為時耆碩。溥入閣雖後,德望相亞,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持眾美效之君,輔贊彌縫而藏諸用。又稱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幾乎。

    可見正史也對其散熱稱道有加。故明代賢相,只有此三人也,可謂德才兼備。除此之外,明代名相太多,其中既有能臣又有奸相,有力挽狂瀾之輩,也有阿諛奉承之輩。雪峰居士不把力王狂瀾之輩如張居正列入賢相,實乃張居正為人孤傲,與賢相悖爾。但是其才雪峰居士不得不說,遠高於“三楊”數倍。

  • 4 # 明明的意思

    這個題目出的有問題。嚴格來說明代近三百年只有兩位丞相,他們分別是李善長和胡惟庸。李善長也捲入胡惟庸案,沒有落得好下場,所以較真的講,明朝並沒有賢相。

    小編的意思應該是指明代著名的輔臣,這樣的話未免又太多了。其中四代老臣三楊,從永樂朝一直到正統朝,三代老臣楊廷和從弘治朝一直到嘉靖朝,都留下了巨大的名氣和好評。三楊據說是輔佐朱瞻基開創了所謂的仁宣盛世,可這個盛世是以棄土亂邊為代價的。歷史評價雖高,但講真我真是不認同。至於楊廷和機關算盡太聰明,卻連一個十多歲孩子都鬥不過,實在想不出偌大的名聲究竟是怎麼坑蒙拐騙來的。

    另外還有不少名臣,如李東陽,徐階,高拱,張居正等等,應該說名氣都很大。但仔細考證他們當政期間的所作所為,始終覺得這些人名不符實。不能不說朱棣的改革是失敗的。缺乏州府事務鍛鍊的翰林們真的不是治國的好手,反倒都是政爭的干將,沽名釣譽的專才。執政期間考慮最多的不是怎麼把工作幹好,而是如何青史留名。

  • 5 # 德厚致遠

    明朝從1368年建國,到1380年就廢除了丞相一職,不再設立中書省,期間只有李善長、徐達、汪廣洋、楊憲和胡惟庸擔任名付其實的宰相,後來幾人因為牽涉胡惟庸案,有的被滅族,有的被誅殺,徐達功高卻悲壯,其它的也談不上賢相。廢除丞相後,朱元璋大權獨攬,事無鉅細,從早忙到晚,就是吃飯也想著政務,每想到一事,就順手寫在紙上,縫在衣服上,事情記得多了,紙掛得滿衣服都是,還頭昏腦脹,實在不行,才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定了華蓋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殿,東閣等殿閣大學士,幫助朱元璋閱讀奏章,衣服掛紙條亂象才基本結束。

    然而,明朝有的皇帝放著正事不幹,有的放蕩孟浪,有的偏去當個木匠,直鬧得奸臣當權,國事日非,也多虧了明朝有許多輔臣,眼見皇帝昏庸,不惜冒死相諫,延續了明朝國祚二百多年,我想應該提問的是明朝有那些重要輔臣吧。

    劉基,字伯溫,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等帷幄著稱於世,民間流傳: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

    李善長,開國宰相,參與機要,制定制度,出謀劃策,留守後方,排程兵食,有蕭何之功,晚年驕橫狂妄,後受胡惟庸案牽扯,自縊而亡。

    徐達:開國宰相,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遠征漠北,戍守邊疆。朱元璋贈對聯表彰: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人;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姚廣孝:法名道衍,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精通三教,朱棣謀士,靖難之役主要策劃者,幫助朱棣篡位登基。擔任《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輔佐朝政。

    楊士奇:歷事五朝,內閣輔臣四十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共同輔政,並稱三楊。勵精圖治,體恤百姓,減免稅賦,輔佐永樂盛世,建立仁宣之治,舉薦于謙、周忱、況鍾等人。

    于謙,救世侍郎,三楊去世,王振專權,瓦剌也先犯邊,王振建議英宗親征,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俘虜。京師震動,于謙負責防禦,組織北京保衛戰,扶朱祁鈺即帝位,為明代宗。後明英宗復辟被冤殺。于謙兩袖清風,為官清廉,剷除奸黨,輔助朝綱,德才兼備。與岳飛、張蒼水並稱西湖三雄。

    王守仁,號陽明:精通儒、佛、道三教,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心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提倡致良知,主張知行合一,立德、立言、立功。平定江西,平定叛亂,立院講學,總督兩廣。嚮往:欲以仁覆蓋蒼生,欲以德覺悟世人。

    楊繼盛:力劾仇鸞,彈劾嚴嵩,治理狄道,創書院、置學田,與楊漣合稱二楊,一則發奸相於前,一則摘逆黨於後。忠肝義膽,碧血丹心。

    海瑞:為政清廉,潔身自好,正直剛毅,直言敢諫,抑制豪強,安撫百姓,主持公道,正義化身,民眾愛戴。

    張居正:救時宰相,推行改革,富國安民,力挽狂瀾,澄清吏治。

    戚繼光:軍事專家,民族英雄,南擊倭寇,北御韃靼,風流倜儻,戰績輝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以前60版本真的比現在90版本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