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雜談記
-
2 # 老趙281165031
和平一定要透過戰爭實現嗎?提問者好像好像對人類的發展史不夠了解。幾十萬年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演繹一場波浪壯闊的戰爭與和平相互發展史。人類的貪婪,對於土地和物資的追求決定了戰爭必然的發生,那些烏龜王八蛋們打累了,才有所謂的和平出來。若干年後一揚更大規模的戰爭又將發生。不然的話,世界各國造那麼多先進的武器幹什麼呢?現在世界上的戰爭就沒有平息過,是為了和平嗎?顯然不是。是為了掠奪和意識形態的爭議。戰爭是毀滅。而不是為了和平。
-
3 # 遊者老倪
這個問題背後是一個邏輯問題:戰爭與和平的關係,戰爭是和平的必要條件,這個邏輯並不成立。一、戰爭與沒有和平,兩者只有時間關係,而沒有條件關係。二、戰爭的起源不是為了和平,而是打斷或終止了和平。三、和平也不是戰爭的唯一結果,比如戰爭的雙方,其中一方消失。
戰爭雖然具體原因各部相同,背後的原因其實都是源於利益的重新分配,比如政權的更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利益的衝突;比如意識形態的衝突,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的衝突背後是全球資源的再分配的衝突;比如宗教衝突,背後是對世俗影響力的爭奪,其他更直接的比如國土、比如能源、比如人口、比如貿易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當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戰爭就發生了,戰爭破壞了和平;當然,利益的衝突是有度的,解決衝突的方式也不一定是戰爭。只有利益不可調和的時候,戰爭就必然發生。
-
4 # 妮16
感謝邀請!戰爭是和平的對立統一面!當國家和國家內部平衡被打破時,就會發動戰爭!和平是強者的和平,是動態的和平,是不穩定的和平,戰爭只是促進和平的一種協調手段。人人都向往和平,但是戰爭時期,和平就顯的那麼蒼白。戰爭的結果,換來的是和平。有的和平不需要戰爭,有的和平,就必須透過戰爭來解決。綜觀人類發展的歷史,大部分的戰爭造成的都是社會的蕭條,平民的傷亡,環境生態的破壞,文明的更迭等等是與戰爭一母所生的“副”產品,也是千百年來戰爭飽受“善良”人們所唾棄的主要原因。然而,人類社會每一次極大的物質與文明的進步,無一不與戰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戰爭與和平,人類永遠的話題。
-
5 # 煙雨江南9119
戰爭的定義是一種集體、集團、組織、民族、派別、國家、政府相互使用暴力、攻擊、殺戮等行為,是敵對雙方為了達到政治、經濟、領土完整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鬥爭。自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發展史也就是一部暴力血腥的戰爭史。
戰爭是兩個矛盾對立面之間最高的鬥爭形式,是解決糾紛的最暴力手段。軍事科技的發展使戰爭由冷兵器過渡到熱兵器直至近代的熱核武器,戰爭中人員傷亡也呈現幾何級別的增長,每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都是人類文明的巨大創傷。但是隻要有國家的存在,各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資源佔用不平衡必然會導致矛盾的產生乃至激化。
如果把和平看作一種平衡狀態,那麼戰爭就是平衡狀態被打破後的迴歸再平衡狀態之前的激烈運動狀態。也就是說戰爭與和平是各方力量不斷博弈的結果,戰爭可以延遲出現,但不會消失。必須要有一個超越種族文化國家及意識形態的理念,才能更好的解決國際糾紛,實現長久和平。各國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北約和華約之間的冷戰持續了四十多年,地球上的國家都在冷戰的陰雲覆蓋著,直到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轟然倒下,世界由兩極變成了多級。其中隨著美國經濟及科技的發展,美國軍事力量的發展遠遠超出其它國家,為了美國自身利益(簡單說就是一群金融寡頭的利益),美國發動了一系列戰爭:格瑞那達、巴拿馬、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轟炸利比亞、伊拉克戰爭、第二次阿富汗戰爭(區別蘇聯的阿富汗戰爭)。這些戰爭無一例外都是美軍獲勝。
物極必反,美國的霸氣主義行徑越來越受到各華人民的抵制。而兩次海灣戰爭也給中國敲醒了警鐘 。華人民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勤勞與智慧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經濟的發展為中國國防力量的革新有了必要的物資基礎,特別是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給了中國國防力量跨越式發展的寶貴時間,中國越來越有底氣對美國的訛詐說不。強大的國防軍事力量是實現和平的強力保證。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軍事力量可以說是井噴式發展,空軍J10D、J11D、J16、殲20、運20、直20相繼列裝部隊;以2017年為例,海軍001A下水,南北造船工廠均有疑是航母在建;055首艦下水,南北兩廠4條同時露面船塢;052D下水1條入列1條,在建若干;054A入列2條,下水2條,28號艦在滬東即將合攏;056入列1條下水2條,在建若干;跨海作戰的071 船塢登陸艦5號下水、6 號露面(這僅是2017年6月底的部分資料)。
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利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這一理念的提出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世界大勢的準確把握而貢獻的“中國方案”。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這個意識理念超越種族文化國家及意識形態,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視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一個理性可行的行動方案。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投入到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貫穿亞歐非大陸,推進全球經濟的緊密合作,消除各地區的經濟貧富差異。這一宏大的經濟願景讓各國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不同文明互鑑共榮,各華人民相知相交,實現長久和平。
-
6 # 皓月千山
戰爭和和平是一對永恆的矛盾,和平的時代孕育著戰爭的陰霾,而無論怎樣慘烈的戰爭,也藏著和平的曙光。我們總以為戰爭是人類社會的非常狀態,而和平才是正常狀態,這麼說也沒有什麼不對,但如果從生物的本能來說,戰爭或者說爭鬥才是正常的狀態。
一切生物都有一個目標,要成為這個世界上生命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從蔚藍的大海到廣闊的草原,生物中間的戰爭可以說無處不在,物種間的戰爭就兩個目的,通常就是為了食物和交配權,可以說人類的戰爭也沒有脫離這種模式,無論打著什麼好聽的名義和旗幟。
但人類有一種能力,終於讓戰爭和發起戰爭成為一種罪惡,這種能力也最終讓人脫離了動物界,成為了大自然的主宰,這就是勞動,人類透過勞動創造的財富,比用戰爭掠奪或佔有有效得多。勝利者雖然也有可能增加財富,但更有可能的是消耗掉大量的財富,不論哪一場戰爭,都更像是一場零和的遊戲。
至於和平是否一定要依靠戰爭來實現,這卻未必,透過戰爭達成的和平,通常又意味著另一場戰爭已經在準備,很多時候勝利者也會惴惴不安於失敗者的復仇。這樣透過戰爭獲得的和平,也將時刻籠罩在戰爭的陰影當中。
世界大戰後,作為戰勝方的法軍元帥福煦,看了凡爾賽和約之後,對本國極度的壓制和掠奪戰敗白的德國極為不滿,憤怒地說,“這哪裡是什麼和平條約,這分明是為期二十年的休戰期!”正是因為對德國過分的壓榨,激起了德國的民粹主義,二十二年之後,法國被德國戰敗亡國。
這需要一種更高的戰爭智慧,就是戰爭的目的不能是掠奪失敗者的土地與資源,而是為了和對方達成持久的和平,也許只有以這個目的而進行的戰爭,和平才會真正的降臨。
以我掌握的資訊,世界上有兩場戰爭符合這樣的理念,美國的南北戰爭算是一場,北軍勝利之後,失敗的南方軍隊從將軍到士兵沒有任何人因為戰爭的罪行受到懲處和追究,勝利者認為,放下武器後,這些軍人就立即成了受合眾國法律保護的平民,據說北軍甚至不好意思讓投降的南軍將士放下武器,因為這個國家人民有權持有武器。誰能說,美國此後的繁榮和發達與這種情懷沒有關係呢?
另一場戰爭,是美國在二戰之後對遭歷了戰爭浩劫的歐洲透過馬歇爾計劃進行的救助,這使美國佔領的地方即使昔年的敵人都成為了兄弟之邦,學者福山所預言的當代的資本主義將終結歷雖然說未成為事實,但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數十年來再沒有發生過戰爭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就目前來看,用戰爭換取的和平總在一種危機之中,就人類自私和貪婪的本能來看,無論哪一種制止戰爭的方法都不大靠譜,比如你建立起了強大的國防,成功地嚇阻了敵人發動戰爭的企圖,但是要維持強大的國防投入的資源也將是驚人的,長期下來也和發生戰爭差不多,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己方軍事力量的強大,這時就會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於是發動戰爭。冷戰期間,美蘇雙方因為核武器能夠保證互相之間的絕對摧毀而達成了一種“恐怖的平衡”,但是蘇聯付出的代價並不亞於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看來,在人類沒有徹底解決各種匱乏和不公之前,戰爭的可能將長期存在,人類並沒有真的能夠徹底消除戰爭的方法,戰爭和和平這一對永恆的矛盾,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回覆列表
從人類歷史上來看,人類是從戰爭中不斷進步、不斷學習的。
人類史更像是一部充滿血腥的“戰爭史”,但戰爭並不是實現和平的唯一手段。
一場特大戰爭雖然造成大量人員的傷亡和經濟的損失,卻可以使很長時間的人們安居樂業和文化的復興。
但可不可以這樣說和平時期只是為下一次鬥爭做準備呢?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有歷史根據的。
而世界上大小戰爭每天都在發生,這就更像是人類本身的“根性”了。
小到社群老王踹倒了老李的腳踏車,兩人拳腳相交,大到國與國之間為了點利益就大動干戈。每天“流血”與“不流血”的戰爭都在你我身邊發生。
但是長久的和平不一定需要戰爭來維持,國力的強大更能震懾其它的勢力。曾經漢武帝時期,匈奴等族不敢冒犯,更是達到了朝代經濟的巔峰!
唐朝貞觀之治,百姓安居樂業一片祥和之景,日本更是向唐朝派往“留學生”來學習唐代的知識。
國強則民強,國富則民富,國家昌盛則民族亦昌盛!
但是綜合實力弱小的國家,外交尊嚴就很小了,都說“弱國無外交”你連朋友都沒有,更何況能戰勝別人呢?
人也是這樣,只有你真正強大了別人才不敢冒犯你。
但是國與國之間的利益也很重要,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可以慶幸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強大又富足的國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