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哥侃教育

    為什麼不見名校宣傳將差生轉化成才?

    原因不是“名校”沒有差生,而是例子太多,不好宣傳,也用不著宣傳!

    看了各位“大師”的回答,都在說“名校沒有差生”,我真的不敢認同,各位真的是教師?或者只是“酸”這些名校的成績?

    我說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看法。

    我任教於一所私立中學,在當地勉強屬於“名校”的行列。中考全市前十名,我們學校有六人,全縣前十名,我校有九人。忘了說,我們學校在縣城,不在市區。

    學生七點二十早自習,班主任到教室的時間不會超過七點十一!

    學生九點二十下晚自習,班主任不會早於十點離開學校!

    科任老師隨時在辦公室,包括中午的午休,等待學生問題!

    我剛好是班主任,對於自己班上學生的成績非常瞭解。我之前寫過考前提分133.5的策略,不是我想的、編的,而是學生實實在在的經歷。

    中考成績出來以後,有一個家長打電話跟我說,她娃娃A有個同學,以前跟A的水平差不多,但是這次中考A考了700分,A的同學590多。

    還有一個家長,她的兒子B是初二轉到我們學校的。按她的說法,B最多考個三四百分,沒想到還考了614,看來這兩年花的幾萬塊錢還是很值得。

    這樣的例子就我自己班上都還有好幾個,那一個年級呢?有多少個?怎麼宣傳,做多大的喜報?

    最後,金盃銀盃都不如家長的口碑。自己的孩子成績提升了多少,家長絕對是很清楚的,由家長來宣傳肯定比學校宣傳更真實,效果也更好。

    名校也有差生,也在轉化後進生,但是它們用不著宣傳將差生提高了多少。

  • 2 # 小強張老師

    可以肯定地說,名校有差生,但是不需要下力氣去轉化,因為優等生帶來的光環就已經足夠了。這是一個良性迴圈。

    舉個例子

    以大慶市實驗中學為例,本屆考生在2017年的中考成績排名中,前100名佔了72名,前1000名佔了800左右,最後2020年的高卡成績中過700分的有9人,出了一個文科省狀元,理科的全省第2和第3名。

    以上成績令人咋舌,但是光有這些就夠了,反饋給社會的感覺就是,最厲害的是實驗,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全省前幾名的成績跟自己的孩子幾乎沒有什麼關聯。

    我們繼續對比,鐵人中學2017年的中考前100名收了12人,最後700分以上5人,從尖子生轉化來說,鐵人中學要比實驗中學的要高效,這是很顯然的。

    但是,我要說,看尖子生的轉化,除了對學校本身的宣傳有巨大的好處外,一點作用都沒有!但是家長們看不到這一點,真正體現學校實力的是普通生的轉化!

    各所學校,將中考和高考近重本段和普本段人數的比例進行對比,哪個學校在3年內是真正培養和提高了學生,一目瞭然,這才是實力的體現,以收著好學生為名,出好成績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找到了2015年的各學校高考和中考近段人數的對比,我們來看一下:

    當然,以上資料是5年前的,在這裡只是通過這樣的例子告訴大家,怎樣區分一所學校是適合你家孩子的,如果你家孩子是尖子生,那沒有問題,如果很普通,即使被名校錄取了,根本沒有在二流學校學習三年進步大。

    我說了很多,也許沒有什麼人會真的相信,就比如今年中考實驗中學又錄取了大慶市前50名中的47名一樣,這些學生按道理來講應該有一半以上進入清華北大,剩餘的都要進入一流的985名校,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後面的學生呢?我們三年後再來看......

  • 3 # 燭龍燭九陰

    這是由當前的教育體制和家長的功利心共同決定。準確來說,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種情況不會改變。而且不會有任何根本上的教育改革。

    首先。當前中國的教育體制有點類似於資本化的工廠。無論什麼都要以成績為先來看。衡水就是典型的掐尖高出的工廠。事實上。這樣的驗收模式就直接決定了學校會直接無視最根本的問題。因為他們在乎的只是最後的驗收成果。而忽略了人在這個整體中所需要的客觀成長因素。換而言之。就是因為只重視成績,所以學校會不惜一切代價來提高成績。甚至不惜犧牲學生的素質和身體健康。在這樣的情況下,類似於資本主義的工廠。他只會無限的去掠奪更容易成長的資源。所以為了符合當前的情形(成績至上,成績決定一切。)他們會一直的招收這些他們認為可能成才的人。

    其次。中國家長的功利心太重。一個教育機構的建立肯定和中國家長脫不了關係。因為中國家長會到處宣揚他的孩子在那個教育機構裡考了多少分,第幾名。然後那些教育機構在家長心中又形成了一個權威。家長最先考慮的就是把孩子送進去就覺得自己很牛逼。然後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地要求孩子在那個學校裡超過別人就顯得自己更牛逼。而中國家長會本能的瞧不起差生。所以是不會有人去說差生怎麼樣?因為中國家長第一次聽到差生這個詞就沒興趣。

  • 4 # 夢之掙扎者

    承認學習能力上的差別就可以很容易理解這個問題的根本所在了。真實學習能力的差別,是一種以天賦智力為基礎,加上後天習得的方式方法理念觀點等內容融合而成的人格,不能簡單的用智商這個詞來替代,是人在學習這一個方向上表現出來的能力狀態。

    換句話說,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無論是誰來培養,都不可能真正達到頂尖水平。除非他本來就不是所謂“差生”,只是因為懶惰或者沒有“開竅”的緣故。天賦決定了我們的上限,而不是學校。名校不能把他們培養成頂尖人才,別的學校也不能。

    通常所謂的名校都是重點中學,招收的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採用的教學方法也是跟他們的學習能力相匹配的。如果把這些教學方法用到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身上,是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就算改變當前招生規則,必須招收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也無法使用這套體系提升他們的成績。

    我感覺毛坦廠是你想尋找的例子,專門有一套為學習能力不突出的學生提高成績的教學方法。毛坦廠也很有名,只是不知道屬不屬於你所指的名校。毛坦廠只是幫助孩子們實現一個理想大學的夢,而不是真的把他們變成頂尖學生。那普通學校裡面有沒有頂尖人才,肯定有,不過基本上都是本質上就是具備這個素質,在毛坦廠之類的環境下爆發出來罷了,是漏網之魚。

    人的學習能力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突然發生變化,儘管這種事情並不顯著,生活中的確偶爾可以看到一些真實的例子,某某孩子上了初中突然由學渣變學霸,我們通常稱他們“開竅晚”,他們其實是不能真正歸入到所謂“差生”之列的。所以有一些沒考上重點名校的學生也能進入頂尖大學的,那是他們本來就有不俗的學習能力但發揮失誤,或者偶有大器晚成的可能,還有不乏類似毛坦廠的高強度硬功夫造就出來的。事實上,那些通過比別人更勤奮而勉強進入頂尖大學的孩子,本身學習能力不突出的話,在大學中過的很煎熬。

    學習能力不同,所以因材施教,是一種理念,雖然現在的異議也不少,但總得來的它有其科學性,只是現在有些人會認為這樣導致了權利和資源分配的不平衡,從而促成進一步的不平等。仁者見仁吧。

  • 5 # 老g3231676013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的學校的中心任務是什麼,教書育人。當今,名校都是是把好的學苗培養成人才。沒有見過一個名校來介紹,是怎樣把一些學習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培養成合格人才的。這叫什麼本事啊,人家本來就是好學苗,你名校至多是錦上添花而已。你若是能把比較差的學生也培養成好學苗一樣的人才,那你這個名校才讓人信服,心服口服承認你是真正的名校。不過很遺憾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家名校做到這一點,這說明我們的教育真的問題很大。

    實際上,所謂的差生,並不一定很差,也並非不可救藥。只要我們的教育能做到因材施教,差生就有可能成為人才。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愛因斯坦是眾所周知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但從愛因斯坦的成長曆程來看,他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好學生。退學,逃課,成績差,忤逆老師這些事情都做過。

    愛迪生是偉大的發明家,毋容置疑。但愛迪生小時候傻傻的,8歲時去上小學,成了全校學習最差的學生。老師認為他就是一個“低能兒”,才上3個月的課就讓愛迪生的媽媽把他領走了,從此,這一生他再也沒上過學。愛迪生的媽媽“南希”女士是一位老師,她不認為自己的兒子是“低能兒”,別的老師不教,那我自己來教。從那以後,愛迪生就開始自學。

    這些天才的偉大科學家發明家都與當時的教育格格不入,也都曾經被學校認為是很差的學生。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能否對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人,包括暫時學習吃力,或者成績並不大好的學生,因材施教,發揮其潛質,培養出有用的人才呢?

    不過,中國目前以分數定輸贏的教育狀況,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不可能把所有的學生,包括那些潛在的未來的大科學家發明家的人,都培養出合格人才。

  • 6 # 叮叮老師看教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悄悄地問一下:名校會招收差生嗎?如果沒有差生,怎麼宣傳轉化差生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喲!

    眾所周知吧,名校的招生條件都不會低,不優秀的生源一般不會要。

    比如就拿近來在網上傳播得沸沸揚揚的江蘇文科狀元白湘菱來說吧。一個經濟發達大省的狀元,就因為一個副科(歷史)考得B+不達A檔,竟然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的名校拒之於門外。

    這也難怪啦,如果一間學校沒有自己的辦學準則和明確的方向目標,又怎麼能辦好一間學校呢?

    名校之所以能成為名校,自然在起點上要對生源進行優勝劣汰的選擇了。沒有好種子,如何培育優質苗?

    所以,諸君就別期望名校來宣傳轉化差生成才的訊息了。

  • 7 # 陳知了

    我是一名一線教師,來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名校有差生嗎?有,但是名校差生放到普通學校,應該也比一般的強。

    其次,差生可以轉化成才嗎?不能全盤否定,但是難度比較大。

    舉個簡單的例子,因為高上線率,衡水一中在中國好像神話一般的存在,但是翻看衡中的歷史,我們會發現,衡中在最初的時候也是一所很差勁的高中,基礎設施薄弱,老師上班懶散,學生成績差,每年學校都因為招生髮愁。但是再看看現在的衡中,聽說我們本地中考的前幾名去就讀都要拿錢,在我們本地,這可是各個學校搶的優秀生啊,衡中為什麼這麼牛,因為有牛的資本。好的生源加上已經成體系的教育方式,讓衡中的成績一年比一年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衡中不是一天強起來的,最初的生源跟其他學校可是一樣的。

    但是全中國有幾個衡中這樣的學校,從一個落後的高中成為全國的名校。

    也就說差生可以培養成才,但機率太小,要不然會有很多衡中。

    名校首先不招差生,就算把差生培養成了人才,宣傳也沒有什麼意義,畢竟名校招的是優秀的學生。就像衡中,差生拿錢也不收,想進去就靠學生的分數。其次,培養一個優等生比培養一個差生簡單多了,況且幾萬學生裡,就那麼幾個差生,考不上大學一平均,也不過是佔百分之零點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所以名校也不培養差生。

  • 8 # 喜歡戴墨鏡的春天老師

    看到這個問題,我樂了。名校都是掐尖收學生,差生要想進來,可能人家還不收。如果錢給得特別多,可以考慮收一下。那不是收差生,是收錢。

    前兩年,我有一同事,兒子高考連本也沒上,準備去綿陽一所學校復讀。那學校一看高考成績,說了如果想復讀,十萬元一分不少。同事哪有那麼多錢啊,只好帶著兒子灰溜溜回家讀專科了。

    名校收了那麼多優生,考試下來成績肯定好啊。那些差生或許依舊差,或許在其他人帶動下,成績有了進步,但是和優生比起來,還是差一大截。

    名校不是傻子,宣傳他們學校時,不會說把曾經考多少分的差生轉變成考了多少分。他們只會說考了多少個清北,一本上線率是多少。算這些賬時,那些差生或許被人家暫時失憶忘記了,或許作為分母裡的一員了。

    不要迷戀名校,名校與其他學校不同之處就是生源質量特好。當然,老師為了他們的升學率,為了他們的名聲,也是相當敬業的,只是這些都用在他們認為有培養價值的人身上了。

  • 9 # 說縱橫馳騁

    差生是進不了名校的,所以也就找不到差生轉化成才的例子。只有名校把優等生轉化成差生的情況,但這種情況是不會被人宣傳的!

  • 10 # 撣花子

    差生為什麼差?智商,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家庭環境,各種因素,不可控制的太多了。優等生優秀的原因只有一個,差生比較差的原因千奇百怪。

  • 11 # 草屋閒聊

    名校壓根兒就沒有差生,哪來的宣傳素材呀。想獲取轉差經驗就到補習班去,他們的廣告做得天花亂墜,9天9元全面掌握小、初、高的所有解題規律,由不及格一躍成為優等生。只有神住的地方才會有神的教育。

    看看名校的招生,範圍之廣、分數之高令非名校望塵莫及。優等生大範圍地集中到名校,就是老師不教也能出成績。從這種意義上講,名校的牌子不是老師創出來的,而是由優生拼出來的。學生才是學校的生力軍和主人。我說這話可能有人會反駁我:老師就一點作用沒有了?肯定有,但處於弱勢地位。舉個例子吧:我縣城某省級示範中學在00年以前由於生源好,中考成績名列前茅。後來因管理不善,名譽、口碑壞了,現在初一連兩個班都招不齊。去年我校名近一千名小學畢業生,幾乎沒有去那個學校的。為了生存,學校只能把別校挑過的殘渣餘孽收下。師還是那些師,生卻不是原來的生,近年的中、高考成績爛到三流學校都不如。

    所以說,別吹捧自己學校有多名,專挑中考成績在500分以下的收一屆試試看,能出一個清華、北大生我就服了!

  • 12 # 清源魚樂

    提高了多少分當然重要,關鍵是提高以後的成績是否達到或超過中考、高考錄取線,如果沒有達到,相對於家長與社會來說,這個成績遠沒有錄取了多少名或前十佔有率被更多人關注,因為這是總的成績,至於提分多少,可以作為後續報道,當佐證材料來宣傳。所以,總得來說是一個主次問題。

  • 13 # 秋實80587892566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願意回答。為什麼不見名校宣傳把差生培養成才呢?因為不見差生進名校,所以培養差生成才無從談起。大學都是擇優錄取,越是名校,錄取的分數越高,缺少差生生源,想培養差生成才成為不可能。倒是一些“四非”大學,反而有把差生培養成才的例子。那些被名校挑剩下的所謂“差生”,通過四年培養,又考碩、考博考進名校,也算一種成才。名校不是沒有能力把差生培養成才,而是沒有機會。

  • 14 # 學前教育吹哨人

    讀書興家,興不興看後丁。

    為什麼不見名校宣傳怎麼把差生轉化成才的?其實真正能把差生轉化成才的才叫名校。

    那麼怎樣才能把差生轉化成才呢?這才是中國教育希望所在。

    所謂"差生",學校只能說"學困生″。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A,沒有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早期缺少智力環境的薰陶。家長只顧"低頭玩手機,甩手當掌櫃"。

    如B,家長極不重視家庭教育和自身學習、自我教育,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老師的責任"等

    如C,單親家庭從小缺少母愛或由沒文化知識後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

    如D,老師不適當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不正確的學習方法,由此造成對學習不感興趣以及班級學生超編等,不能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的接受能力實施不同的方法。

    如E,老師偏見"對那些家境不好丶長相平平,學習暫時困難的學生經常性批評,不加鼓勵″,特別是小學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巨大的甚至是終生的。

    言而慨之,差生的90%以上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很好的訓練和培養。怎麼辦?

  • 15 # 岐黃新問

    因為名校以拉拔尖子為更厲害的尖子為己任,但是邊際成本巨大,大部分人進步都不大,只有少數"名人"可以宣傳。

    其實很多時候"名人"的成功因素是更多的因素綜合影響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即使"名人"推崇名校,他的成功也是不可複製的。

  • 16 # 激揚動力成長訓練營

    第一:名校要考核和社會關心的是:升學率、考入上級名校的比率!和是否是差生轉化的沒關係。

    第二:名校都是掐尖錄取的。如果錄取差生,就會給優秀孩子家長留下不好的印象,從而導致生源質量下降。

  • 17 # 非優秀教師

    一個平時百米跑20秒的運動員A,被名教練培養加上自己的努力,現在百米跑成績是12秒,這種成績增幅已達80%以上,可他在賽場上沒資格進入決賽。那麼,這個名教練宣傳運動員A,會得到大眾的關注嗎?

    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只能讓差生(現在叫學困生)在自身基礎上有大幅度提高,但轉化成清華北大的學生基本不可能。名校不宣傳怎麼把差生轉化成才,一是名校本來就沒有差生;二是名校即使把差生轉化成才,但這種“才”遠達不到能奪人眼球的程度;三是名校真的把差生轉化成才,並且加以宣傳的話,那麼差生家長一定會砸鍋賣鐵,也要把孩子弄到這所名校,一個充斥著差生的名校,也會慢慢淪落,成為劣質學校。

    所以,名校宣傳怎樣把差生轉化成才,就是砸自己的飯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會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