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密須國,皇帝的後裔。密須氏所建,後成為商的從屬方國,比較強大。西周文王為了伐商,剪除自己的敵對勢力,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為由,將其滅掉了。
9
回覆列表
  • 1 # 無限輪迴

    文王伐密,是周伐商討前的一個序曲。

    1.關於密須國。密須國在今甘肅靈臺一帶,周的西北,族人是黃帝后裔。密須國雖然不大,但很強盛。與商朝關係比較密切,也經常四處征伐別的邦,打了周的屬邦如阮、共等。

    2.文王伐密的是伐商的前奏。文王想伐商,想找一個鄰國試試兵力,以及天下其他諸侯的反應。根據分析,把目標對準了在自己後方,與商關係好的密須國,便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的名義,起兵伐密。密華人因為連年征戰,對國君不滿,在周兵來到時,把國君捆綁起來送給周國,密國遂滅。

    3.伐密可見周滅商謀劃已久。古代還是比較講究仁義的,夏商兩週存在數百年是有原因的。因此,文王伐密時也有反對聲,認為:伐之不義。但姜太公說:伐逆不伐順,附和了周文王的心思。因為他們一直在策劃代商而立,首先要逐步剪除"逆"徒,削弱商的力量,震懾天下諸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再一舉滅亡商朝。

    文王伐密是中國古代治世思想的一次成功試驗,是仁義道德與靠實力說話的一次較量。最終說明,實力才是最可靠的。

  • 2 # 天闕867

    一般稱為“文王伐密”。密須氏在周西部,國雖小但日益強盛起來,對周構成一定威脅。此時文王已準備東向伐商,身後留這麼個“後顧之憂”頗感不安。於是就有先討滅密須之議。

    《資治通鑑外紀》記錄了伐密須的辯論。西伯伐邗,問太公:‘吾用兵熟可?’曰:‘密須氏疑於可,我先伐之。’管叔曰:‘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義。’太公曰:‘先王伐逆不伐順;伐險不伐易。’西伯曰:‘善’。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須。密須之人自縛其君而歸西伯。”

    從以上奏論來看,對伐密須是有不同意見的。按理說周文王是儒家所謂“仁”的代表,地位崇高而博愛,以他的道德標準,以大攻小是不義的。於是就先有了“伐逆不伐順”的理由,然後再羅致密須的“逆”。這有些不講理,密須與周同為商的屬國,密須並沒有逆商,即便對你周國不恭敬,你有什麼權利滅它呢?

    《詩經·大雅·皇矣》中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周祜,以對於天下”的詩句。

    這首詩又明確密須“敢拒大邦”,而不是中央,進一步說明周伐密須的意圖,完全不是替天行道,而是在戰略上,必須滅之進而吞之,解除伐紂後顧之憂,同時,為作為伐紂大戰的“熱身賽”,練練兵。

  • 3 # 公子皇羽

    實際上,文王伐密起因很簡單:

    第一是強大自己。周在慢慢強大起來後需要開疆拓土,讓自己更加壯大,於是剿滅周邊小國,強大自己。

    第二是削弱敵人。也就是削弱當時的天子之國殷商,密須是殷商臣屬,消滅它就是削弱殷商的實力,改變雙方的實力對比。

    第三是清除後顧之憂。殷商和周必有一戰,而密須在周的西方,為防止商周大戰時候密須從背後出手,協助殷商,周必然會消滅密須,穩固後方。

    所謂的“弔民伐罪”、“不恭,敢拒大邦”之類的話,只是個藉口,一個由頭而已,就算沒有這個理由也會有其他理由,密須被滅國勢在必行,不可避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外健身愛好者為什麼普遍體脂都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