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自己在咬指甲,會疼,想停止,過會還是不由自主會咬,控制不了自己就很煩,連呼吸都變得難受了,心臟也是描述不清的難受。以前會自殘來緩解,看到血就會平靜。我知道這樣不好。好無力。雙相,在吃文拉法辛和碳酸鋰。各位有什麼方法緩解這種焦慮煩躁麼。我喝水和吃東西有時可以緩解。
回覆列表
-
1 # 教育蘇談
-
2 # 心靈諮詢療愈莉枝老師
我教給你一種釋放焦慮的方法,需要你很安靜的待著,全身放鬆,持續的放鬆,先從頭到腳的,把身體放鬆了以後,然後找到那個焦慮的感覺,去感覺這個焦慮。感覺的時間越長,釋放的焦慮越多。你就用這個方法就能釋放掉一大部分焦慮。釋放完焦慮以後一定要開心,振作起來,運動一下,然後讓新的正能量補充進來。不然習慣會把焦慮又帶回來,所以記住一定要用開心快樂的正能量補充上來。
咬指甲一般是一種緩解焦慮的方式,久了就成為習慣,要矯正卻好似不容易,先和你分享一個案例,她的經歷可能對你有幫助。
24歲的大學生曼蒂從小就養成了咬指甲的習慣,至今未改,結果不但搞得手指受傷,而且影響到了她的社交,在朋友面前,她不得不攥著拳頭,非常尷尬。她曾下定決決心改掉這個壞習慣,也採取過一些措施,然而每到做作業或看電視時,老毛病又犯了。於是她求助於密西西比大學的心理諮詢中心。
接待她的醫師問她:“你把手伸到嘴邊咬指甲之前,你有什麼感覺?”她說:我覺得手指不自在,然後摸到上面有面板的倒刺,我就會去咬,然後就一個接一個咬。醫生就這樣找到了她咬指甲的習慣的“暗示”。
然後醫生讓曼蒂談咬指甲的原因。一開始,曼蒂想不出原因,聊著聊著,醫生髮現她咬指甲是因為無聊,她一到看電視或者寫作業的時候,就開始咬指甲,而每當咬完所有的指甲時,她都會得到一種強烈的充實感。醫生據此找到了她得到的“獎賞”,她是要得到是“實質刺激”。
第一次治療結束時,醫生讓曼蒂回家做一件事:隨身帶一張索引卡,每當感到習慣的暗示(指尖出現緊張感)的時候,就在卡片上打個勾。一週以後,曼蒂的索引卡上打了28個勾。她發現自己打對勾做記號的意識已經超越了咬指甲的習慣,她對自己的這個習慣也瞭解得更清晰了。
第二次治療時,醫生告訴曼蒂,以後每當她感到指甲不適(暗示出現)時,就立即把手插進口袋或腿下面,或者抓起一支筆和其他任何東西,使自己沒有辦法把手指放進嘴裡。然後,她要找一些能迅速獲得實質性刺激的事情來做,比如摩擦手臂,或者在桌子上敲指關節,只要能迅速產生實質性反應的事都行。這是獲得獎賞。曼蒂練習了半個小時,然後醫生給她一項新任務:繼續使用索引卡,每當出現暗示(指甲不舒服)時,打一個勾,自己若成功地剋制住了沒有咬指甲,就畫一個斜槓。
一週以後,曼蒂只咬了三次指甲,打了7個勾。她做了一次指甲護理來獎勵自己,並堅持使用索引卡。一個月之後,她不再咬指甲了,一個習慣代替了另一個習慣。這種治療方式,叫做相反習慣訓練法。
相反習慣訓練法的一位發明者說:“這看上去簡直不可思議,而一旦你意識到你習慣的運作方式,一旦你認清了習慣的暗示和回報,那麼改變習慣就成功了一半。”
(以上內容參見《習慣的力量》73—76頁)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要改變的一種壞習慣,首先要研究它,研究的前提是把這個習慣從他無數的行為中“剝離”出來。須知任何習慣都只能在某些時間某些地點某些情境下起作用,你不可能時時處處貫徹同一個習慣。你要想看清某個習慣,就要先從人的行為背景上把它“拿出來”,把與此行為無關的因素排除,這樣才能深入研究它。
把某個習慣剝離出來之後,下一步就是使它的迴路(路線圖)清晰化。究竟是什麼導火索(暗示)會啟動你的這個習慣,那一瞬間你是什麼感覺,你發出習慣動作之後,得到了什麼滿足(獎賞)。這實際上相當於打仗時的偵察敵情,把敵人的情況摸個門兒清,仗就好打了。
摸清吃手指習慣的路線圖之後還需要了解自己習慣的運作方式。我們要看到醫生在這裡扮演的不是拯救者,而是幫助者的角色,最後不是醫生改變了你的習慣,而是你自己改變了你的習慣。其實孫子早就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克服不良習慣的過程,就是知己知彼而後再戰的過程。習慣最可怕的力量就在於你往往意識不到它,別人給你指出來,你意識到了,但是你不知道所以然,結果還是被它控制,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