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選擇書法的規律是什麼?
7
回覆列表
  • 1 # 大成國學堂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這是一句很容易想到用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說法,究竟有幾分道理?把這一段話解讀清楚了,中國書法的歷史脈絡其實也有了。

    魏晉時期,在書法的使用場景中,篆退隱幕後,隸書書寫過慢,所以草隸、大草、行書、楷書都紛紛登場。在徹底放棄大雁尾的過程中,中國書法美學悄悄發生了很重大的變化,那就是由端莊轉向流美,就像歌劇轉向流行曲風一樣橫掃全民。此時王羲之徹底完成了行書的“新體”的規劃化樣本,讓“字”終於呈現出流麗秀婉的風格併成為主流,同時也宣告了新的“筆法”系統的落成。一個“韻”字,歸納了這個時期書法改革的方向:輕鬆隨性拒絕廟堂氣。

    二王對鍾繇依稀帶隸意的楷書的改革方案很簡單,就是讓筆法更行書化,結體更勻整方正,同時內拓和外拓提供了規劃化樣式。王獻之更以一筆書成為張旭懷素的狂草的源頭之一(另一源頭為張芝)。初唐只不過是在消化二王,進入中唐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同樣來自於二王一脈的顏真卿開始變法。變法的理由很簡單,書法是根據實際需要而決定風格的。書法出現在公文國書碑刻中是最高階的實際需求,盛唐氣象在書法上需要書法做出3個改變:

    1、要有大字!二王與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徐浩等人延續的魏晉風骨的微觀美好不能代表大唐天朝。

    2、要氣勢開張雄渾而有正氣。美麗的側鋒轉鋒等萬千筆法至此變成了無用,篆籀筆法反而成了需要。

    3、書法與人格的關聯將有助於以倫理管理這樣一個空前的泱泱大國。書法不能是小道,而要承載大道和文化形象。

    您猜到了,時勢造英雄,顏真卿必須是這個英雄。事實上,魯公而後乃有醜書,米芾這句話深有道理。楷書到了魯公這裡可以說是一次書法史的大倒推,或者說是極左得矯枉過正了。

    所謂唐人重法,這個“法”字裡面當然有法度,但反過來也是程式化和板滯。

    宋代本就是中華文化的巔峰時代,文史哲藝四個領域唯一可以與戰國時代那個群星閃爍的年代相抗衡的唯一朝代,也是歷朝歷代中唯一最重視文人、最懷柔文壇的所謂“重文輕武”的朝代。文化氣息和文人創作的自發性決定了文人創作進入空前開放和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所謂重“意”就在其中。有宋一代把文人的創作天才發揮到了極致,米芾的技法、蘇軾的詩書畫合一和文化其他領域都登上了高峰,幾乎不留下可以留待開發的荒田。

    元明時代書法家們的悲劇就蘊含在其中。整個元明數百年,我們再也看不到魏晉善書者百三四十人的盛況,更看不到虞、褚、歐、張、徐、顏、柳等等前仆後繼不斷有書壇領風騷者迫不及待更新的盛況。歷數元明加上清朝前半,就是稀稀拉拉幾個人可以拿出來說。所謂元、明重態,其實是找不到出路後就玩自己的風格,底蘊足就盡情發揚個性和習氣,能自成面目,底子不夠就淹沒在海洋裡,如是而已!

    清後期金石學和大量出土文物的考古浪潮催生了碑學的誕生,但其實到今天為止,這種反向美學都沒有得到足夠的承認。“醜書”這個帽子,好像幾乎就是為碑學派準備的。

    歷史選擇書法,是歷史對政治、經濟、文化形態的選擇之後的間接產物。書法與其他藝術一樣,都是作為上層建築服務於經濟基礎(政、經)。

    順著這個書法“大歷史”的構架,其實我們可以對書法未來的發展做出比較準確地預測,當然,這需要專文講述,這裡不贅述了。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 2 # 千千千里馬

    因為,從來沒有人這樣提問。

    那我就談談我的看法。歷史選擇書法了嗎?有規律嗎?

    我們說,歷史真的選擇書法了。你看,金文成為小篆是選擇,小篆成為隸書是一種選擇,隸書又成為楷書也是一種選擇。

    唐代以後,歷史只選擇了楷書、行書和草書,一直到今天,我們的書法主要還是楷書行書和草書。其他書法如篆書、隸書基本退出了日常生活。所以我們說,歷史是選擇書法的。

    為什麼歷史總是選擇書法?因為書法必須為社會生產發展服務,這是鐵的規律。

    歷史最明顯選擇的是書法的書寫速度。方便就是一種速度。

    所以,書法歷史的規律就是金文比甲骨文方便了,小篆比大篆方便了,隸書比小篆方便了。

    自從有了隸書,漢字使用進入平民階層,所以,產生了草書,草書是隸書的速寫。

    但是草書不好辨認,不利於流通和普遍交流,所以,在隸書的基礎上產生了“楷書”。為了楷書快速書寫,有了行書和草書。

    最終,歷史只選擇了楷書、行書和草書。而且,行書草書都是圍繞著楷書的,這是漢字系統發展的必然選擇。

    這也是漢字受歷史選擇的一般制約條件。也就是說,沒有如今這樣方便的書寫,漢字是不會改變的。

    我們不妨把唐代以來使用的漢字,叫做漢字新正規化。

    因為自從唐代以後。漢字的規範書寫,就不像魏晉時代,是隸書、楷書、魏碑諸體並行的一種局面,而是天下一體的楷書、行書、草書的新局面。

    因此,這是一個漢字新正規化時代。

    不過,作為書法藝術史,雖然,我們唐代以後進入了書法新正規化時代,但是,在這個新時代,也是有歷史選擇的。

    這次選擇,就不是新正規化的選擇,而是在這個新正規化以內的書法創新選擇了。

    比如楷書,唐代就有虞、諸、歐、顏柳五大家,這五大家都有自己的創新面貌,風格鮮明、獨特,為萬世師表。行書,除了二王,還有顏真卿的創新。草書有孫過庭、張旭、懷素。

    宋代有“蘇黃米蔡”四大家的行書。因為,“蘇黃米蔡”都有自己的個性風格,是一種創新。雖然他們的行書,也是王羲之行書的範疇,但是又與王羲之的溫婉多麗不同,自有一種個性的張揚,是對王羲之書法正規化的豐富發展。

    後來,書法要求要有時代精神有創新,成為歷史選擇書法家的重要指標。

    沒有創新的書法,不是最好的書法,任何時代都有希望創新的呼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身邊有才華的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