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923646756

    首先,這個與我們民族的文化有關,少數民族自古就有跳舞唱民歌的習俗,而漢族更傾向於文字傾訴,比較內斂。

    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導致我們漢族不如少數民族那樣能歌善舞。

  • 2 # 關東俠客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南方一些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是出了名的,每當婚慶,佳節,和豐收時侯,全村男女老少會聚到一起唱歌跳舞慶祝一番,姑娘小夥可以對唱山歌,加深彼此瞭解。實際上歌舞只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初級形勢,不少少一數民族沒 ̄有自已文字,只能靠詩歌形式口頭傳承自己的文化和歷史。漢族在古代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古時搞祭祀活動時,要有專門人才寫詞,譜曲演唱的,音階有宮,商,角,徴,羽五個音階。戰國曾侯乙編鐘能演奏古今中外樂曲,說明中國古代音樂是非常發達的。著名的《詩經》就是王室派樂師到各詩侯國民間採集的民歌。後來漢文化發展迅速,講究禮儀由專門人員從事歌舞事業,唐玄宗時設梨園,乾隆時徵班進京,誕生了京劇,如今各大劇種主更都是漢族發明的,文化形式更是多種多樣,由過去單一的歌舞發展出詩,詞,歌,賦,戲曲,散文,小說,電影,電視劇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 3 # 國病

    這個問題也很簡單。

    你看,今天大家看似都喜歡聽歌,可是你發現最火的歌往往都不是旋律、節奏最好的,而是歌詞最有趣或是最能產生共鳴的。幾句歌詞已經把音樂給比下去了,那還有多少人會把重心用在音樂性上。宋詞元曲都只是詞流傳了下來,曲沒了。高曉松說歐美重和聲,黑人重節奏,日本重旋律,中國重什麼?其實就是重視歌詞。因為一頭太重,把別的元素遮蓋掉了。

    高曉松還說漢民族自古不重視音樂,其實不是這樣的。我曾經聽一個黑彝頭人後代說過,他說只有漢族的酒歌和黑彝的酒歌才是真正的酒歌。網路上有一個印第安街頭藝人歌唱的影片,其實那種曲風與中國古風音樂是同源的。那種型別的音樂和祭祀歌舞其實是後來失傳了。在一些器物上就有祭祀歌舞圖畫。保留下來的或者現代模仿的又不被重視,因為我們的審美不是西洋化了,就是屌絲化了。比如服飾,我可以這麼說,中國是全世界傳統服飾和紋飾最豐富的國家,有的少數民族還保留著賽裝節,可是沒有人重視和去發掘。外華人複製箇中國農民工行李袋圖案就成時尚了,要是華人自己弄一個會被怎麼冷嘲熱諷可想而知。文化沒有自信,就看不到根文化的重要性,就沒有出發點,所以好不好很多時候需要外華人加持。

    為什麼後來漢民族越來越不尚於歌舞,其實就是那幫統領一切的文人鬧的。他們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是說別的都是垃圾,只有讀詩書和儒家經典才是高的,這樣就導致不是全面發展,而是一頭太重一頭太輕。所以華人熱愛寫字,熱愛對對子,喜歡玩文字遊戲。我不是否定書法和對對聯不好,可是你把業餘精力全用在這些方面,字已經寫得那麼好了,是不是夠了。文化發展和精品傳承歷來都是需要精英和天才發發揮作用的,這些人都去寫字對對聯了,那自然別的方面就頹廢了。莊稼漢偶爾農閒下來自己硬著頭皮弄,不就是山歌小調了。少數民族不寫字吟詩作對,人家閒下來就唱歌跳舞,文化重心就是這些,不僅有傳承,天天弄,還有精英參與自然就不差。其實漢民族後來不僅丟失了音樂舞蹈,而且連古代精彩的裝飾藝術也是不斷遺失,漢代漆器紋飾圖案那麼精美,審美已經那麼高了,可是看看民間全是大花圖案。民間直接繡實物花了。

    文人也不是沒有藝術,但文人藝術只是半吊子藝術。文人強勢,加之這幫人的狹隘,幾乎打擊諷刺一切他們不擅長的領域,諷刺戲子、諷刺強壯者、諷刺工匠、諷刺商人等等等等。把自己的缺點看作別人的短處。

    今天華人如果認識到這個問題,那真的應該把練字那點熱情減一減,多點別的愛好。歌曲重詞也可以繼續發揮,因為這是個長項。但是不是也應該重視點音樂性,別光看見詞有感覺就認可。舞蹈我倒是不擔心,因為被輿論百般詬病的廣場舞沒準真能把舞蹈提升起來,只要年輕人受到像鬼步舞這樣的舞步感召繼續進入就有希望。而且還有很多熱愛舞蹈的精英舞者在創造精品,比如楊麗萍的孔雀。

  • 4 # 借我玩會球兒

    漢族歌舞碾壓少數民族。只是少數民族只有一個歌舞能說。就像南韓只有泡菜能說。但是泡菜還是中國最強。說少數民族比漢族能歌善舞的都是沒讀過書的。人云亦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鑑定定窖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