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阿斗不傻

    《相權和皇權 》西漢丞相封侯,中國王朝最早的制衡關係

    提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相權還有皇權之爭,也就是最早的制衡術。

    大家都知道,漢初至武帝前期竇太后還在的時候,一直都是實行的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治國。

    這個時間段,其實君主的權力是被制約的,國家大政方針,實際事物都有丞相負責。這個制度不起源於漢代,早在戰國就有。比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商君代行實權只對君主負責。

    那麼做丞相為何要封侯,道理也很簡單,侯爵建府,開府議事。因為丞相併不僅僅只是一個官職而已,他代表一種權力,那就是可以和君主相互制約的相權。相權的產生還有發展都和封建帝王的發展歷程同步。

    下面我們看看相關陳述

    秦統一中國、實行丞相制度,相對於君王,相權越來越強大,到西漢初期,宰相的權力更是迅速膨脹,並很快達到鼎盛時期。丞相可謂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所不管,與當時的皇權基本上處於平等狀態。蕭何、曹參等一批名相出現,在西漢的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發展到西漢武帝時期,相權都要幾乎與皇權平起平坐啦。 這個,對於掌權意識非常強的漢武帝而言,無疑是不能接受的。就出現啦後來的政治方向問題。影響中國幾千年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現啦,

    因為相權的膨脹使皇權受到威脅,皇帝便想辦法制約相權,宰相也就很快迎來厄運。

    僅西漢初期到漢武帝時期的百餘年間,相權雖然很大,但宰相被殺的也達30多人。而且在漢武帝之後,由於加強了皇權,抑制了相權,相權就再也沒有翻過身來。

    可見,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創立時期雖然很長,但它的鼎盛時期卻很短暫,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漢朝,宰相已從一相發展到三公。為何要從一相變成三公,原因很簡單,分化權力。目的還是加強中央集權,也就是皇帝權威。

    因這個政策的實行西漢後來官職發生很大變化。

    第一,宰相人數多變。從西漢前期1人,到西漢後期和東漢時三公皆為宰相。

    第二,辦事機構大。漢朝設丞相府(相國府),三公並相時期,宰相辦公處稱為“三府”:丞相府、大司馬府、大司空府。最後改定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漢丞相府屬員多達300多人。

    第三,職責許可權大。西漢時期宰相的職責無所不統、無所不包,幾乎參與所有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還掌握選用官吏、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執行誅罰、主管郡國上計與考課、封駁與諫諍等權,還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軍事權。

    第四,出身雜。由於兩漢選官途徑廣泛,宰相出身雜,從布衣到宗室,各種都有。

    第五,相權開始受到皇權的制約,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書檯地位。

    那麼綜合以上幾點,為何又要對每個丞相都封侯,其實因果關係也不復雜。

    第一,皇帝要對讓出權力的丞相們有所補償,既然權力沒有啦,那就給點待遇你。也算調和下關係。

    第二,就算多相併存,可是事情還是不少,單槍匹馬的丞相也需要助手,如果不封侯建府這個事情不好辦。

    第三,在皇權統一領導下的各個丞相府都有著獨立的領導班子和班組成員。所以所謂三公也就是三個不同政治勢力。

    第四,鞏固權力我們都知道,中國哲學講究最鞏固的關係是三。簡單解釋就是如果權力三分是最鞏固的政治關係,不會一家獨大。

  • 2 # 林小野

    漢高祖劉邦的時候,丞相們大都是開國大臣,功勞顯著,因此基本上都手握實權,有列候的爵位。後來他們的子孫也大多沿襲了這個爵位和官位。

    而到了漢武帝時,這種承襲的丞相普遍存在能力不高,還容易滋生腐敗。而且大量優秀人才透過考核進入中央,儒學成為顯學,也使得丞相職位有了更多的選擇。

    這些來自社會低層的人士當上了丞相,相應地必須要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的影響力,因此封候就成了一個好的選擇。而此舉也使得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去中央集團,維護社會的穩定。

    丞相有了爵位,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皇權與相權之間實現了分衡,各司其職,各種緊急事件的快速處理,維護了中央集權制度。

    在注重儒學的漢代,丞相作為百官之首,天下儒生的代表,皇帝勢必要給予他們一定的地位,來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民心。

    可以說,西漢丞相封侯順應了時代背景,維護了中央集權統治,是百姓之幸。

  • 3 # 平沙趣說歷史

    丞相或者說宰相,是相權的化身,而皇帝,則是皇權的代表,在明清以前,兩種權力相互爭鬥制衡,直到明清時期皇權被極端強化,相權才被完全壓制,就連化身的名號也沒了,但是相權依舊存在,在某些時候還要蹦出來的,不過這個跟此問題沒什麼關係。

    漢承秦制,漢初官職基本照搬秦朝,而秦朝的丞相權力是極大的,輔助皇帝處理政事,乃是百官之首。這個時期,國家大事並不由皇帝一個人說了算,許多事要百官商議,其中丞相的看法舉足輕重,並且就算透過,大多數時候事務辦理還是由丞相負責。

    想要處理龐雜的國家政事,皇帝一個人是不行的,同樣丞相一個人也是不行的,所以丞相要召集官員議事,議事要有地方吧,丞相叫人總不能進宮吧,那時皇帝的地盤,所以只能在丞相府上議事。

    這樣一來,丞相府就不僅僅是丞相的住所,更是丞相辦公的場所,但是漢朝制度裡沒有丞相開府的規定,而侯爵可以開府,於是漢初的那些丞相都是在列侯裡面挑選的。

    漢初的列侯,大多都是有能之士,能被封侯也說明他們對漢朝較為忠誠(不忠誠的基本被劉邦清洗掉了),所以即便相權極大,他們也很好地治理著國家,而沒有犯上作亂。儒蕭何、曹參等名相,對西漢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到了漢武帝時期,列侯的質量就比較差了,有不少純粹是因為裙帶關係混到的侯爵,也就是外戚,這時候再繼續堅持只從列侯中選相比較難選。更加重要的是,相權已經極度膨脹,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丞相幾乎與皇帝平起平坐,這是漢武帝所不能忍受的。

    漢武帝於是開始了一番動作,先是進行思想教育,大力推崇儒家的忠君思想,告訴這些手握重權的丞相,你要忠心哦,要愛我哦。洗腦的同時,漢武帝還創立了中外朝制度,開始分丞相的權,後來還設立三公,三公均屬丞相一級,丞相的權力被削弱,皇帝的權威大大加強。

    權力被奪,丞相自然不會一聲不吭,那些列侯出身的地位本就不低,成了丞相不會深感皇恩,被免職反而會有怨言,漢武帝於是從列侯以外選相,但出於慣例,在拜相之前,一般會先封其為侯,公孫弘幸運地成為了第一人,而他更幸運地成為了漢武帝手下少數幾個善終的丞相,奉行鐵血規則的漢武帝,對那些有怨言的丞相(或者沒有),只有一個字:殺!

    透過一系列手段,皇權壓制住了相權,不過西漢給丞相封侯的慣例也一直延續下去,反正封一個侯對國家又沒什麼危害。

  • 4 # 彬彬46887256

    西漢丞相封侯始於高祖時期分封蕭何,成為一項制度始於武帝分封公孫弘。西漢丞相封侯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反映了西漢丞相與列侯之間具有一定的社會等級對應關係。

    西漢丞相封侯打破了功臣及其後代壟斷列侯群體的政治局面,擴大了高爵的選擇範圍和規模。西漢丞相封侯以皇帝的制書規定作為一項重要依據,不僅經歷了從皇權主導到全程支配的程序,而且在各個時期產生了不同的社會功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雞年去世,我和愛人現住我家的房子,能貼紅對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