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來了去年寫的一篇文章,用來回答這個問題挺合適,所以特意翻出來,以饗讀者。先看詩:
野望
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東皋(gāo):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皋:水邊高地。
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薇:野豌豆。
【正文】
風雨如晦沒有雞
點一支“黃鶴樓”,注意,我說的是黃鶴樓,不是滕王閣。輕吸一口,看青煙從嘴裡雲散開來,回憶詩人寫詩的那一天。
穿越魏晉南北朝367年紛亂的戰火,隋朝從北周的驕奢浮華、荒淫腐敗中走來。戰火依舊,賊盜猖狂。“民始採樹皮葉,或搗蒿為末,或煮土而食之,諸物皆盡,乃自相食。”
王績便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年代。此處是不嚴謹的。已經人吃人了,想必雞和雞毛也是極難找見的,雞鳴也就更難聽得見了。所以,我自又更正為:王績變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如晦,沒有雞的年代。
大多時候,我在看到1000多年以前姓王的出現在史冊上時,一般都會格外留心記住這個名字,就因為姓劉的(劉禹錫)寫了一句看起來悠悠閒散、細想起來戰火紛繁的一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反過來說,在那個時代,史冊上王姓留名的,一般都會比較土豪。男的高富帥,女的白富美。當然,史冊上女人遠比男人少,留名史冊又姓王的女人就更少了。在那個看門第的年代,既然選擇則了姓王,既然選擇了留名史冊,就必定是有本事、有故事的。
“王績(約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
這一段讀來,就會發現,王績是個有個性的小夥。隋朝政府給他個副縣長當,而且是“天賜國寶、中華一絕”雨花石和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故鄉,六合縣副縣長,他卻耍大牌,以有病為藉口辭職,掛印而歸,回山西河津老家去了。
王績的老子王隆,國子監博士。國子監相當於今天北大、清華。博士是古代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既有行政級別,又上課授學。如果放在今天,王隆就好比清華、北大的某某教授,並且能夠向時任國家最高領導人隋文帝楊堅寫內參的人。一日,王隆向隋文帝上了七篇內參,《興衰要論》,“言六代之得失”,隋文帝楊堅看完邊連聲稱讚寫得好、寫得好。
這王家家學淵源深厚,三兄弟從小就受到儒學的薰染。
大哥王通少年時即精通儒學,學問極好,山西大儒。據說在隋文帝仁壽三年( 603),王通曾經“西遊長安,見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驗古”。但沒有受到重用。大約是由於同鄉薛道衡的推薦,才被授以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郎。王通並不滿意,所以不久就“棄官歸,以著書講學為業”。
二哥王凝是一位史學家,不過《隋史》沒編寫完就掛了。
王績的兩個兄長雖然也載入史冊,不過名氣終究還是很有限。頂多也就只能算作四五線明星。但是有這麼一位帥鍋,各位絕對熟悉,他就是王通的孫子、王凝王績的侄孫——王勃。沒錯,就是那個“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成乎期月,懸然天得”的神童;就是那個有事沒事喊一嗓子“落紅一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的初唐四大天王(初唐四傑)之首,才氣自不必多說,人氣堪比劉德華。
這一溜圈,扒了老子扒孫子。脫去歷史的外衣,裡邊還剩幾件衣裳?如此,我們再回頭,來讀一讀這首《野望》。
讀這首詩,我是有些想法的:
先說說詩中的千古名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這句是有氣象的,與“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氣象皆相似。可能也是因此原因,也可能是因為王績生活那個年代太過亂套,所以,對於此詩的情感基調也多是悲傷的,憂國憂民的。
氣,天有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象,樣子。所謂氣象,我的理解是弘大而又虛渺的狀態。那麼,詩和詩的氣象相似,情感基調也就一定相似嗎?我看,未必。
再說說不好定論的最後一句“長歌懷采薇”。之所以不好定論,是因為關於采薇的兩個典故:
“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於是餓死在首陽山。
說“長歌懷采薇”是王績取首陽采薇之意,是有道理。王績父兄皆為隋臣,食隋朝俸祿。畢竟1300多年前,不僅看重門第,也尚古尊賢。
《小雅·采薇》,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先秦時代華夏族的詩歌。“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征戰多年的將士在心裡默默的唸叨:老子在外征戰了這麼多年,天天想著回家,回家看望家裡的老母親,可惜,戰事未定,我回不去啊!
戰火燒了近400年。王績回家了。儘管能給他依靠的只有村東頭土丘上的那顆老槐樹。此時的王績,看見的或許真的只是十月金秋裡的夕陽西照,獵馬歸人。與那唱《采薇》的、滿臉刀疤的小夥相比,王績不只是個姓王的,而且也是幸福的。
我在南山詞話的公號發表時,曾在文末推薦了一首歌,同樣,今天在這裡也推薦給大家,孫燕姿的《木蘭情》,大家可以聽一聽。還是得說明一下,歌中主人公花木蘭大約生活在北魏太武帝(408-452)年間。比王績早生了大約100多年。兩人生活在同一場延綿不斷的歷史戰火中。所以,此歌與本文氣象是相似的。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來了去年寫的一篇文章,用來回答這個問題挺合適,所以特意翻出來,以饗讀者。先看詩:
野望
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東皋(gāo):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皋:水邊高地。
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薇:野豌豆。
【正文】
風雨如晦沒有雞
點一支“黃鶴樓”,注意,我說的是黃鶴樓,不是滕王閣。輕吸一口,看青煙從嘴裡雲散開來,回憶詩人寫詩的那一天。
穿越魏晉南北朝367年紛亂的戰火,隋朝從北周的驕奢浮華、荒淫腐敗中走來。戰火依舊,賊盜猖狂。“民始採樹皮葉,或搗蒿為末,或煮土而食之,諸物皆盡,乃自相食。”
王績便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年代。此處是不嚴謹的。已經人吃人了,想必雞和雞毛也是極難找見的,雞鳴也就更難聽得見了。所以,我自又更正為:王績變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如晦,沒有雞的年代。
大多時候,我在看到1000多年以前姓王的出現在史冊上時,一般都會格外留心記住這個名字,就因為姓劉的(劉禹錫)寫了一句看起來悠悠閒散、細想起來戰火紛繁的一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反過來說,在那個時代,史冊上王姓留名的,一般都會比較土豪。男的高富帥,女的白富美。當然,史冊上女人遠比男人少,留名史冊又姓王的女人就更少了。在那個看門第的年代,既然選擇則了姓王,既然選擇了留名史冊,就必定是有本事、有故事的。
“王績(約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
這一段讀來,就會發現,王績是個有個性的小夥。隋朝政府給他個副縣長當,而且是“天賜國寶、中華一絕”雨花石和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故鄉,六合縣副縣長,他卻耍大牌,以有病為藉口辭職,掛印而歸,回山西河津老家去了。
王績的老子王隆,國子監博士。國子監相當於今天北大、清華。博士是古代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既有行政級別,又上課授學。如果放在今天,王隆就好比清華、北大的某某教授,並且能夠向時任國家最高領導人隋文帝楊堅寫內參的人。一日,王隆向隋文帝上了七篇內參,《興衰要論》,“言六代之得失”,隋文帝楊堅看完邊連聲稱讚寫得好、寫得好。
這王家家學淵源深厚,三兄弟從小就受到儒學的薰染。
大哥王通少年時即精通儒學,學問極好,山西大儒。據說在隋文帝仁壽三年( 603),王通曾經“西遊長安,見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驗古”。但沒有受到重用。大約是由於同鄉薛道衡的推薦,才被授以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郎。王通並不滿意,所以不久就“棄官歸,以著書講學為業”。
二哥王凝是一位史學家,不過《隋史》沒編寫完就掛了。
王績的兩個兄長雖然也載入史冊,不過名氣終究還是很有限。頂多也就只能算作四五線明星。但是有這麼一位帥鍋,各位絕對熟悉,他就是王通的孫子、王凝王績的侄孫——王勃。沒錯,就是那個“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成乎期月,懸然天得”的神童;就是那個有事沒事喊一嗓子“落紅一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的初唐四大天王(初唐四傑)之首,才氣自不必多說,人氣堪比劉德華。
這一溜圈,扒了老子扒孫子。脫去歷史的外衣,裡邊還剩幾件衣裳?如此,我們再回頭,來讀一讀這首《野望》。
野望
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讀這首詩,我是有些想法的:
先說說詩中的千古名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這句是有氣象的,與“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氣象皆相似。可能也是因此原因,也可能是因為王績生活那個年代太過亂套,所以,對於此詩的情感基調也多是悲傷的,憂國憂民的。
氣,天有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象,樣子。所謂氣象,我的理解是弘大而又虛渺的狀態。那麼,詩和詩的氣象相似,情感基調也就一定相似嗎?我看,未必。
再說說不好定論的最後一句“長歌懷采薇”。之所以不好定論,是因為關於采薇的兩個典故:
“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於是餓死在首陽山。
說“長歌懷采薇”是王績取首陽采薇之意,是有道理。王績父兄皆為隋臣,食隋朝俸祿。畢竟1300多年前,不僅看重門第,也尚古尊賢。
《小雅·采薇》,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先秦時代華夏族的詩歌。“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征戰多年的將士在心裡默默的唸叨:老子在外征戰了這麼多年,天天想著回家,回家看望家裡的老母親,可惜,戰事未定,我回不去啊!
戰火燒了近400年。王績回家了。儘管能給他依靠的只有村東頭土丘上的那顆老槐樹。此時的王績,看見的或許真的只是十月金秋裡的夕陽西照,獵馬歸人。與那唱《采薇》的、滿臉刀疤的小夥相比,王績不只是個姓王的,而且也是幸福的。
我在南山詞話的公號發表時,曾在文末推薦了一首歌,同樣,今天在這裡也推薦給大家,孫燕姿的《木蘭情》,大家可以聽一聽。還是得說明一下,歌中主人公花木蘭大約生活在北魏太武帝(408-452)年間。比王績早生了大約100多年。兩人生活在同一場延綿不斷的歷史戰火中。所以,此歌與本文氣象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