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下小酌

    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自上而下自救運動。清朝在前期一直以騎射為立國之本,排斥火器裝備的發展,直到鴉片戰爭後西方國家的洋槍洋炮對清朝統治者產生了巨大刺激,才不得不提出了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19世紀60年代,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興起洋務運動,安慶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天津繅絲廠等官辦軍用企業,大力引進西方的工業文明成果,這場旨在振興清王朝的經歷現代化的運動,其中心思想在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擺脫外來西方列強的侵略為目的。至中日甲午戰爭前,洋務運動成果頗豐,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所以題主所稱清朝不大量引進生產器械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如果當時在與列強戰爭中屢戰屢敗,清朝統治岌岌可危的情況下清朝還固步自封,那恐怕清朝恐怕無法再延續半個世紀的統治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再說農耕瓦解的問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作為賦稅收入的主要來源,均以重農抑商為基本國策,保護國家經濟命脈。而正是這一思想成為桎梏中國向工業文明轉軌的重要機遇。晚清時期,洋務運動的逐漸興起,雖然清政府本著維護統治的目的,但透過洋務運動引進的西方物質文明,西方的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也對傳統的古老中中國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趨於解體,失業的農業手工業生產者紛紛走向工廠,新的經歷因素悄然誕生,成為後來的民族資產階級成長的沃土,這些先進的階級又以西方的制度文明為指導,醞釀著推翻腐朽清政府的統治,成為舊時代的掘墓人。可以說,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不僅沒有起到維護清王朝統治的作用,反而加速了舊有社會體制的瓦解,促進新型經濟的成長髮展。晚清無法看到經濟與政治發展的辯證關係,隨著中國在動盪的世界逐漸飄蕩,封建社會的路越走越窄,最終走向了覆滅的終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鑽石和紅藍寶石哪種收藏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