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槑稻人
-
2 # 農醫生
影響水稻需水量的氣象因素主要有氣溫、日照時數、降水量、風速等。這些因素都可以透過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來對水稻水分的散失造成影響。
1.氣溫 氣溫高了,首先會加快稻田水分的散失,而且水稻也會“感到熱”,一熱就會加快蒸騰作用散失水分排熱,作物的需水量也就增加了。
2.日照時數對水稻需水量的影響 光照時間越長,作物蒸騰量也就越大;此外,光合作用也隨此而加強,為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植物氣孔張開程度會更大,蒸騰作用會因此而加強,植物的吸水也會增多。
3.降水量 降水量增多,可以使空氣溼度增大,進而減少水稻的蒸騰失水量。
4.風速 風速增大時,一是會增加水分蒸發,二是會將稻田上的溼空氣吹走,降低空氣溼度,進一步加速水分散失,增大水稻需水量。
氣象這個詞,是研究人員的專業術語。我們老百姓講這個叫天氣。俗話說的農業靠天吃飯,這個天,就是科學家報告中的氣象因素了。那這個天,包含了那些呢?我們先羅列一遍,然後一個一個分析這些天氣對水稻需水的影響。
常見參與水稻生長的天氣因素有:每天天氣情況(不同的天氣太陽照射不一樣)、風量(風大風小)、下雨(降水)、氣溫等。
而水稻的需水量和生長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生長時期的水稻的需水量是不一樣的。如果只是簡單的看天氣,忽略了水稻的本身,這樣的科學就是偽科學。
比如在秧苗移栽水田成活後,莖苗粗壯期,反而需要排幹水分,進行曬田處理,透過這個方法,對莖苗進行育壯,防止稻穗成熟期禾苗倒塌。當然,現在也培育有抗倒株型品種,可是適當的曬田處理,可以自然起到減少枯葉病的作用,這個也是比較好的綠色方法。
現在懂傳統種植的越來越少了,動不動就靠噴藥,一些技術員也是和農資站掛鉤的,不太推薦這些傳統的抗病蟲害的方法,一味的用藥,只會讓土壤的化學殘留越來越嚴重。眾所周知,農藥基本上都含重金屬的。如果大家都在噴藥,你不噴,害蟲就會全部跑到你的田裡面,讓你顆粒無收。所以,所謂的綠色食品,不是一個農戶可以做到的,需要一個產區集體行為才能保證。
所以這裡就給部份盲目購買綠色食品的朋友提醒了,現在朋友圈很多銷售所謂綠色食品的人,他們反覆強調他家沒有噴藥,如果當地沒有綠色食品種植區,靠一家一戶,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農村的現狀就是這裡一塊地,那裡一塊田,一個村子裡的一家人的田地都是分的亂七八糟的,做不到有效隔絕和其他人使用農藥的聯絡。
言歸正傳,我們先來說說天氣情況對水稻需水量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植物是透過光合作用來進行分解水分營養和生長的。水稻也不例外,天氣晴朗或者多雲天氣的時候,日照足,這個時候,稻田的蓄水量就應該保持充足。不僅僅要滿足水稻生長的水分需要,而且充足的水分還可以調節稻田的溫度,我們常說的夏旱,水稻就是因為水份補充跟不上來,蒸發完了,所以就枯死了。
陰雨綿綿,或者大雨的天氣,稻田蓄水比較高,我們就需要適量的排出水分,甚至將稻田出水做低種植土面,這樣的做法是防止水稻過度補水容易引發病蟲害。
陰天Sunny少,蒸發低,但是還是會有紫外線穿透雲層,植物在陰天也是在生長的,所以,我們還是要保持一定水量在稻田的。
最後來談談風量和氣溫對水稻需求水量的影響。這裡不得不說到一個利用水量抗風防倒株的辦法。就是在禾苗出稻穗後,因為禾株比較高,所謂樹大招風,如果碰到大風天氣,我會把稻田全部蓄水至最深,待風過以後再排掉。
風大、氣溫高都會加快水分的蒸發,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根據水稻生長的週期判斷是否增加稻田的蓄水量。而無風、少風的時候,要結合氣溫,還有當時的天氣來判斷稻田給水量。像春季倒春寒的季節,一些氣溫下降嚴重的地區,則需要加大稻田蓄水量來防止禾苗在夜間凍傷。
天氣從來陰晴不定,水稻生長期也是在變化的,加上區域特點,病蟲害防治的需要等等,都要人為的調控稻田補水和蓄水量,從而達到幫助水稻生長、成熟、保護的功效。
說了這麼多,你對氣象引起水稻需水的影響有了解了麼?種田不難,把田種好就是學問了。真心希望看到我們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早點實現,越來越多的知識青年可以投身到農業生產中來。為我們的食品安全、糧食安全,新農村建設發揮才能。沒有人會覺得袁隆平爺爺做的事不偉大,只是現在的人功利心太重,再不會腳踏實地的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