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逍遙公子6890

    以前看過三國演義,裡面有一個人物,使我覺得他雖然不是一個主要人物,因為他在書中佔用的篇幅只有不到十個回目,但是他使人覺得他是一個有個性,聰明,正直,有情有義的人,從哪裡看出來呢,我來說給大家聽聽,看我說的對不對。首先徐元直,這個人姓徐名庶字元直,作者在安排徐元直出場的時候是以單福的名字出現的,他開始的時候是懷才不遇,直到遇到了劉備以後才被劉備用為軍師,因為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一生忠於劉備,因為母親的緣故他到了曹操那裡,可是到了曹操那裡以後也是心向劉備,從來不給曹操出謀劃策,因為他到了曹操那裡不出計策,所以徐元直到了曹操那裡以後,作者只是在曹操被人用反間計把船用鐵環連起來的時候出現了一次,以後就沒有再被作者提起過。成為三國演義中三漏中的一個人物。覺得這個人讓人又同情又可惜。可惜的是他的才華,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同情的是這麼有才華的人,為了一個孝字,就這麼白白的葬送了一生。

  • 2 # 小智攝影文學

    三國演義對人物的出場、承接轉合、在情節中的作用很有獨道之處。徐元直出場時間很短,完全是為了孔明出山所做的鋪墊。

    徐庶出場之前,先是劉備馬跳檀溪遇水鏡先生這一節,由小牧童口中引出龐統,再由水鏡引出伏龍、鳳雛兩個核心人物,但並不點透,這是評話評書類常用的手段,即“留扣兒”,扣住讀者關注下文。

    劉備夜宿水鏡家中,有客來訪水鏡,亦未點明是誰,又是一個“暗釦兒”!其實這個人就是徐庶徐元直。待劉備回到新野,徐庶化名單福自薦。

    徐庶出場兩仗很露臉,勝了呂曠呂翔二先鋒,又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以致於不少人認識徐庶的才能不次於諸葛亮。然而程昱略施小計便利用其母騙得徐庶,程昱是統軍的將才,有謀算,但談不上頂尖,從這點衡量,徐庶智計遠不及諸葛。後來赤壁看破龐統連環計也說明不了太大問題,與曹操不是一心的或敵對方都能看出來。而問計龐統,請教如何脫身,又使徐庶降低了一截,當然也抬高了龐統。

    徐庶被賺去曹營,臨行前說出身份,不僅向劉備舉薦諸葛亮,還親自拜訪孔明,卻被孔明弄了個燒雞大窩脖兒。孔明怎麼會自降身價,主動出山呢?這又是作者利用徐庶擔高孔明的一筆。

    徐庶進曹操——一言不發,成了句歇後語,也是徐庶對後人最大的貢獻。總體上說,徐庶有智,但沒有忠和孝。自古忠孝兩難全,沒有在劉備陣營盡忠,也沒有在曹營盡忠(與正史有異),又羞殺母親,也沒能盡孝,是三國筆墨較多的一個悲劇人物。

  • 3 # 崑崙派百菱

    徐庶,字元直,本名徐福後改名為徐庶。劉備屯兵新野時候,徐庶前來投奔,成為劉備賬下軍師,之後大破曹軍的八門金鎖陣,曹操聞之,派人把徐母接到許昌,要挾徐庶離開劉備,徐庶無奈,為了母親的安危只能棄劉投曹,途中回馬薦諸葛。到了許昌徐母大罵徐庶,徐庶自知羞愧,在曹營未曾向曹操獻一計一策。赤壁之戰曾看破龐統的連環計,但未曾向曹操稟明,借西涼馬超,韓遂之故去守北方離開開了赤壁!在曹營被拜為御史中丞之職!

    小說中的徐庶把忠,孝,演的淋漓盡致。徐母被曹操擄走,其為了去救年邁老母而身赴曹營,表現了其孝,但徐母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而後身在曹營一言不發,可見其忠於劉備,忠於大漢!在離開劉備時候還回來向其推薦了諸葛亮,並且拜訪了諸葛亮說明此事,為劉備與諸葛的會面打下了基礎!荀彧曾說:徐庶之才十倍於我。雖有過謙但可見徐庶的才華之橫溢,再加上徐庶表現出來的忠,孝,成就了徐庶的英名。

    個人看來:徐庶的確有過人之處,但是不能夠識大體。當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統一天下,穩定天下局勢是首任。要知道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縱觀天下諸侯,曹操實力最強,最有統一天下的可能性。如果赤壁之戰,徐庶向曹操說明了連環戰船之隱患,也許曹操就不會大敗,孫劉兩家就此元氣大傷,曹操可以順勢統一天下!可是沒有,偏偏曹操大敗,三國鼎立,實力雖然不同,但短時間滅了對方確實困難,所以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夷陵之戰等勞民傷財,讓人民不能夠休養生息,繼續承受亂世之苦!

    文學作品中的徐庶是有才不用,一副高冷姿態!但是現實中也許是另一番風景!徐庶到了曹營,不是不想發言,而是發現人才濟濟,關係網複雜,不是自己想說什麼領導就能聽到什麼。再者,也許領導層認為你隨有才,但只要不為孫劉所用,對我便無威脅!從而看破官場,心灰意冷!

  • 4 # 雲中飛呀飛

    徐庶字元直,他之所以出名,是因有一句歇後語因他而成:徐庶進曹營一一—言不發。徐庶初投劉備,便在新野大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頗露才氣,後來曹操劫持其老母,被迫離開劉備,終生不為曹操出一謀一計,因而才有那句著名的成語。臨走時舉薦孔明,才有劉備三顧茅廬,三國鼎立。有意思的是,關羽不服諸葛亮,卻與徐庶投緣,有人分析說是關羽、徐庶年輕時都殺人逃亡,因而惺惺相惜,暫不深論。徐庶在赤壁之戰中又露面,而且看破孫、劉的火攻之計,顯示出才智過人。若問徐庶此孔明如何?按徐庶自言,那是凡星比月亮,差得太遠,當然那是自謙之詞。有一點肯定的是:他不如孔明思慮周全,心細如髮。比如:孔明是絕對不會讓其家人遭曹操劫持的,他本人也是抄後路的高手,後來招降姜維,用的就是劫其老母這一招。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倘若使徐庶與關羽同守荊州,以徐庶的才智,狂傲的關羽又對其尊重,荊州焉能有失,也許,三國是另外一個局面了。

  • 5 # 一壺老酒天下人間

    單從遵循三國原著的角度來看,徐庶徐庶的智謀體現不在諸葛亮,龐統之下,小說裡多出描述其智謀,讓人敬服。但個人認為此人行為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他為母而身入曹營,是為孝,終生不設一計,不獻一謀,是為忠。

    然細思之下,徐庶識破火攻之計卻不道與曹操,置天下蒼生於不顧,置幾十萬將士性命於不顧,本身就是不仁;赤壁之戰前,曹操屯兵百萬,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消除戰禍,徐庶僅求自保,後曹操大軍慘敗,此後再無一統天下的機會,如此食著曹營的俸祿卻不辦事,便是不義;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盡觀三國,降者,投者不勝列舉,投降之後立功者亦不在少數,徐庶智謀高超卻迂腐隱忍,無所作為,更何況在其母死後亦可復奔劉備,建工立業,如此觀之乃不思進取。

    所以,在本人看來,徐庶忠孝有加,仁義不足且自甘平庸,不思進取,不值得世人嘆息與學習。一己之見,不喜勿噴!

  • 6 # 林小野

    徐元直,即徐庶,本名徐福,幼年喜好擊劍,愛行俠仗義。中平末年,替人鳴不平,殺人後逃走,後被官府捕獲,但是他不說出姓名,被同伴營救,改名單福。

    與司馬徽、崔州平、諸葛亮都是好朋友,受司馬徽勸,投奔劉備。

    曹操挾持徐庶老母,用計使他不得不離開劉備來到曹營。但是卻從來沒有給曹操出謀劃策。即使他看出連環計來也一言不發,致使曹軍大敗於赤壁。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正是他向劉備推薦的諸葛亮,可以說劉備能三分天下,徐庶功不可沒。

    而徐庶最令人詬病的便是他的愚孝了,他對於母親的認識甚至不如外人,不知道母親堅守道義,不希望他投奔曹操。因此徐庶一來,徐母就上吊自殺了。

    徐庶終其一生,並沒有做成什麼驚天大業,但是他的忠誠和孝順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7 # 逆水裡的魚

    徐庶字元直,本名徐福,穎川郡長社縣人。個人觀點徐庶在《三國演義》中算是一個比較悲劇的人物。劉備駐守新野時他就前往投奔,為劉備打勝過幾場戰爭,徐庶為了救老母親而不得已離開劉備,臨走時舉薦了諸葛亮。明知是曹操奸計卻方寸大亂,棄劉備而有始無終可謂不忠,致老母自盡可謂不孝!徐庶進曹營後一言不發,最終在魏被任命中郎將御史中丞!

  • 8 # Su57

    徐庶徐元直,這個人聰明正直。但在曹操用他母親威脅他時亂了陣腳,看不透形勢。有道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在局中還能看清的,才是大智慧。

    此外,在火燒赤壁之前,龐統到曹營獻計,被他一眼看穿。但他卻想不出脫身之計。原因是他自己立誓不為曹操獻策,限制了自己的思路。最後龐統教他藉口防守馬超,回到北方,成功脫身。由此可見,人不能被條條框框縛住頭腦,否則有才能也發揮不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 9 # 雲子落

    徐元直的才情,未必比諸葛亮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除了戰國,三國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充滿智慧的時代!當時皇權鬆弛,思想空前活躍,整個知識分子參政熱情爆滿,用各自的見解與才情,積極作用於時局,綻放出知識價值的五彩繽紛,極大豐富了民族智庫的內涵!

    隱隱之中,我覺得三國的謀士群中,司馬徽是最厲害,其他謀士是謀事,司馬徽是謀局!他有三個頂級學生:徐元直、諸葛亮、龐統!這三人先後均服務於劉備!但是,劉備集團最早出局,讓我感覺,真正‘’扶不起‘’的是劉備,阿斗不過是遺傳!

    說徐元直才情出眾,不僅僅表現在“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周旋,其實,他的審時度勢,的的確確也有過人之處!

    一、徐元直最早看出劉備集團的侷限!

    書中交代,徐元直是因母親來信被騙至曹營!表面上是不得已,其實更多是無奈!以他的才情,看不出母親筆跡,以及母親的性格邏輯,幾無可能!徐元直去許昌必有隱衷!

    真正的原因,或許是徐元直洞察劉備集團的根源性內患,以及劉備性格的致命性侷限!自覺自己的見解與主張,與劉備集團無法匹配。為了不誤人誤己,請示司馬徽老師後,情願找個機會,自動退出,建議換諸葛亮來試試!

    這一點比諸葛亮機動靈活,與時俱進;處理事情,多元考慮!諸葛亮角色定位太過呆板,太像職業經理人,有點“死忠”,明知情景暗淡,必須鞠躬盡瘁!思維不拐彎。其實,後期出祁山,本可以讓姜維掛帥,自己做些善後事宜,也不至於過勞死!

    二、徐元直情商高於諸葛亮!

    諸葛亮太像軍師,威嚴不苟言笑,嚴肅毫無風趣,一番高深莫測!只要別人執行,至於理由,“休得多問”,不屑與部下溝通,令許多武將不滿,包括關張趙魏等!而徐元直邊混社會邊學藝,當軍師很快與關張等武將打成一片,也不盛氣凌人,更像一個草根軍師,很短時間內,獲得關張等敬佩!一個人自認有才,卻因性格因素不能很好發揮,這本身就是一種才能缺陷!說實話,文官與武官的不和諧,一直是影響西蜀高層團結的頑疾!

    三、徐元直的聰明,甚至表現在對老師司馬徽的用意的洞察上。

    三國有個最大的幕後操盤手,那就是司馬徽!我甚至認為“隆中對”其實出自該人之手,諸葛亮不過是傳聲而已!要實現“三分天下”,只有最弱的劉備強壯了,才有可能實現!為達到這個目的,他將自己的得意門生,前仆後繼送往劉備門下,直至劉備“起死回生”,一度強大到威脅吳魏!因為司馬徽知道,徐元直、諸葛亮、龐統,隨便哪個到吳魏處,不管誰留在劉備集團,都將十分困難,劉備必夭!彼此太熟悉,功效將會打折!所以,統統送到劉備手下蹂躪,也比同室操戈,更符合為師意圖。

    徐元直投奔劉備,聽到老師對劉備言:“臥龍鳳雛,得一安天下”,便知自己就是打前站!便將劉備情況彙報老師,推薦諸葛亮繼任!同時意識到扶持劉備註定“徒勞無果”,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開展工作,便知趣而退!如此選擇,甚合老師司馬徽的用意!龐統不解老師旨意,擅到東吳出風頭,後被老師設法弄到劉備手下;在西蜀,又冒失與諸葛亮爭短長,最後未得善終!龐統至死未明白,違背老大司馬徽,是個什麼感覺!

    那麼,司馬徽為何要拼命實現“三分天下”?不排除這樣的可能,為他的本家司馬懿的崛起,創造條件!劉備死後,諸葛亮唯一做得成功的事情,就是啟用司馬懿在曹營的潛能。在明知實力不濟,卻頻頻兵出祁山,諸葛亮在一步步強化司馬懿在的東山再起!諸葛亮有時也想玩玩心跳!比如,上方谷火燒司馬父子,已是死棋,結果一場大雨,救活了司馬父子!要知道,諸葛亮玩氣象,天下無敵!竟然不知會有“瓢潑大雨”而至!更為可笑的是,諸葛亮隨便派個兵將留守谷口,弓箭伺候,司馬父子插翅難逃!這樣的疏忽,一生唯謹慎諸葛亮能犯嗎?唯一的解釋,司馬徽來電,司馬父子不能死!無奈之下,諸葛亮慨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役後,諸葛亮病逝!或許上方谷玩得過火,老師不高興了!

    真的如此這般,這三國背後,還有三國!

  • 10 # 吞夢

    當時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之一。

    最初在劉備門下時,為當時劉備軍中最高的謀士,為劉備獻計獻策,接連施計,幾個月時間裡大破曹營,使劉備軍隊士氣大振,大大打擊了曹操的氣焰。但是他的孝心可嘉,在母親被曹操擄走後,被迫進入曹營,終身不發一言,其母也含恨而終,可嘆自古忠孝難以兩全。

    在入曹營之前,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也為劉備日後三分天下打下基礎。

    三國演義裡好像沒有交代徐元直最後怎麼樣了,但是推測也是鬱鬱而終的結局。不過演義終究還是演義,因為三國志裡沒有交代徐元直最後怎麼樣了,換成是我也許我也做徐元直的選擇,畢竟父母生養不易,當聽到父母處於危險之中時,怎能不心急如焚,對於我來說徐元直做的是正確的事,但是後面母親的事實在不是徐元直能預料的,也許徐元直不到曹營,母親還能落下安享晚年呢,誰說得準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鞋服行業以後會不會更難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