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笑笑生

    想知道諸葛亮是否傲慢我覺得還是要按當時的情況做一個還原再來下結論。首先對三顧茅廬這個事件來做一個肯定,因為畢竟在《三國志》當中有記載,更有赫赫有名的《出師表》中的“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樣的佐證,接下來我們在具體分析一下當時社會所處的一個真實情況。

    劉備在公元201年投奔到荊州劉表處,而諸葛亮出山是在公元207年,整整六年的時間,難道劉備請了諸葛亮六年?平均每兩年去請一次?我個人覺得不太可能,我們再結合一下諸葛亮和劉備的年齡,劉備在公元207年是46歲,諸葛亮是26歲,按照正常人的思維來想一下,一個46歲的漢室宗親而且在當時已經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而另一個是26歲年紀輕輕的毛頭小子。不管別人把諸葛亮捧得多麼高、多麼智囊。即使劉備也很希望得到諸葛亮的輔佐,但是讓一個有地位的中年人去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子這是一件多麼需要勇氣的事情,所以劉備很有可能也是一直在猶豫,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也是後來曹操步步緊逼,在這種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劉備才肯去請諸葛亮。

    至於三顧究竟是去了三次與否也有很多說法,我們不做過多探討,但是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劉備既然在這種條件下去請諸葛亮,那麼就是非常有誠意的,而諸葛亮在出山之時也會試探對方是否能實現他自己的抱負,就像今天我們去找工作面試一樣,一定要雙方都滿意,覺得合適才會成功,所以劉備不管幾顧茅廬,我覺得都是合理的瞭解和接觸,並稱不上是傲慢,也可能正因為多次的接觸才成就了雙方的名留青史。

  • 2 # 一曲離別話古今

    你好,陌生人,感謝你的關注。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聽到這個名字,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忠肝義膽,草船借箭,亦或者是一篇《出師表》,後人已無法準確的瞭解他,不知道他的樣貌,長相,聲音,只能用我們知道的來描繪出一個“他”,所有讚美的詞語永在他身上彷彿都不為過。

    “一把鵝毛扇,算進天下事”,在後人的眼中,他赤膽忠誠,一心為了劉備,雖最後輸了天下,但誰又能說他的不是,那麼,當時落魄無比3劉備的又是如何請動這位“臥龍先生”的呢,那便是“三顧茅廬”了。三顧,自然就是三次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山輔佐他,是因為諸葛亮傲慢嗎?要請他三次,顯然,並不是,並且,在我看來,沒拒絕已經算好的了,畢竟當時的劉備落魄無比,當時的他,什麼都給不了諸葛亮,只有理想抱負與志氣,或許,諸葛亮看中的就是他的這一點,又或者是因為他三次的誠心,畢竟,當時的具體情況我們也無從瞭解,或許,諸葛亮是傲慢的,但是,劉備用誠心打動了他,從此“風雨同舟”。

  • 3 # 青言論史

    “三顧茅廬”是有的,但是像《三國演義》裡那麼精彩,那麼曲折,以及是不是因為諸葛亮太傲慢,我只能說,不知道。

    在《三國志》裡面,對“三顧茅廬”的記載非常簡單。在徐庶向劉備隆重推薦了諸葛亮以後,“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諸葛亮自己也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就這麼簡簡單單一句話,陳壽這麼記了,裴松之也沒有註解什麼。有關這段歷史,透過正史我們只能知道的,就是劉備去找諸葛亮了,找了幾次並且見到了。由於“三”在古代有歧義,所以到底是不是隻找了三次,並且是不是直到找了第三次才見到面,沒有記載,不好亂說。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確實是讓劉備拜訪了三次,並且甩了他幾次臉子才見得到。但是單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也不可能是因為他傲慢,因為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諸葛亮都是個相當禮賢下士並且謙恭溫和的人。他之所以這麼做,其實就是飢餓營銷。

    身為一個名士,並且可以得之安天下的名士,諸葛亮不能搞得那麼主動,自己往劉備那裡貼,那是不合適的。這就是裴松之認為《魏略》和《九州春秋》裡面說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不實的原因。那麼這麼厲害的名士,自然要做好宣傳。

    所以我們看到,司馬徽先給劉備打了預防針,然後徐庶又隆重推薦。等到劉備來的時候,第一次吃閉門羹,第二次只見到他老弟,第三次再讓他在外面等著睡午覺。非這樣不能吊足劉備的胃口,非這樣不能讓劉備對他高度重視。說諸葛亮傲慢的,只能說他不懂營銷,更不懂諸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酒內加焦糖有副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