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鐵蛋媽媽親子溝通

    生孩子後,孩子0-3歲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要儘量多多陪伴。3-6歲這個時期高質量的陪伴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獨立自主,讓他不要事事依賴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6-12歲要讓孩子獨立處理自己的問題,獨自寫作業。這樣你就會避免生活全被孩子據的無力感了。

    其實說到這些很容易,可是做到就很難了。養育孩子也是個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你要努力做一個有力量的父母,和孩子做好聯結和溝通,有自己的生活和喜好,享受當下的每一天。現在的父母僅僅會愛並不及格,因為母雞也會愛。父母必須接受訓練,具有相當的力量才行。我覺得避免生活全被孩子佔據的無力感可以嘗試一下幾個方式:

    1. 父母學習,接受訓練。這一點我可能比較有發言權,我去年8月份參加瞭如何說孩子才會聽的家長班,在那裡,我和很多優秀的父母一起交流溝通演練,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更學會了一種神奇的語言,當這種語言脫口而出的時候,孩子不僅願意”聽話“,願意合作,而在合作的同時更有自信,更懂得自律,更有愛心和責任感,是孩子很容易接受你的要求和忠告。現在一直在實踐這種語言,雖然有些難,不過孩子的改變是巨大的,這會成為他的母語。我的家庭裡沒有哭鬧,沒有打罵責備,每天都是歡樂的氣氛,這是如何說帶給我的巨大轉變。1月份我參加瞭如何說講師班的學習,並努力成為一名講師,將這種語言帶給更大的父母,更多的家庭。

    2. 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我家寶貝一歲多的時候就學會自己吃飯,自己拉尿,自己刷牙,小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要給他機會獨立。希爾維亞曾經說過: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也許未必,你除了目送他漸行漸遠,還可能要遞給他一把錘子,送給他一匹馬,讓他更快的到達他想去的地方。

    3. 做父母的首要職責絕對不是讓孩子健康快樂,而是對自己負責。因為當我們能很好的認知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其實我們更能很好的避免家庭的不和諧氣氛,當我們經常超出自己的體力能力去付出,就相當於一角踩剎車一角踩油門。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尊重的和他說不,說自己累了,自己想出去散散心,都是可以的

    4. 不要糾結,不要過分擔心。孩子能生就能養,吃飯,睡覺,做作業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們只需在旁邊默默的陪伴就好了。

    5. 要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愛好。生活是自己給的,不是他人給的,你充分的享受生活,生活同樣會賦予你快樂愉悅。

    林文采老師曾說過,對她來說,孩子有偏差行為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作為一個人,生命的原本狀態,必然是渴望人見人愛,被人喜歡喝接納,而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為只會給他們帶來排斥和厭惡,那為何還是有那麼多的孩子樂此不疲呢?合理的邏輯必然是:孩子需要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比得到別人的喜愛更重要,這些也必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東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們稱為生理營養的東西,那麼,它是什麼呢?它就是心理營養的部分。

  • 2 # 當代師說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這是很多要求“乖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叛逆期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小時候特別乖的孩子,叛逆期來臨時,由於跟之前反差太大,顯得尤為突兀,這時候的家長往往顯得手足無措。那那些從小就有點小叛逆的、一直喜歡錶達不同意見的孩子,叛逆期反而顯得比較平順,沒那麼大起大伏。

    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孩子的叛逆,是對家長控制慾強、一切按照自己意願行事的家長的反抗。大約從孩子十一二歲開始,更多的是在孩子十五六歲八九年級時,孩子的自主意識加強,心理上反感家長把自己當作小孩子看,表現為處處跟家長對著幹,對家長和老師的要求採取不合作或者相反的態度,這是這個時期青少年正常的心理特徵,完全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家長之所以驚慌失措,是因為家長自己沒有做好準備,以為孩子一直都會是聽話的乖乖女、乖兒子。殊不知,孩子一定是要長大的,是要有屬於自己的觀念的。這是好事,只要懂得點心理學,因勢利導,是可以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叛逆期的。

    孩子不良情緒多,不要只從孩子身上找原因,要從孩子以外找原因,家長的言行舉止,老師的教育教學方法等,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叛逆。逃課了、早戀了、染髮了、喜歡唱反調了……等等,都是叛逆比較嚴重的表現。那麼,原因何在?課上上自尊了,家長天天嘮叨的只有分數,跟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走近,跟女同學走在一起就是洪水猛獸等等,都是原因。

    找到原因,對症下藥可也。總的原則是:1、要求適當,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過高要求要不得,讓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嚐到成功的喜悅;2、平等對待,把孩子視作平等的夥伴,遇事商量著辦,有時候要有意識地把自己遇到的難題跟孩子商量,讓孩子感受到被你的重視的價值;3、作風民主,切不可以家長的身份壓服孩子,特別是他們犯錯時,要給予理解給予幫助,分析原因,走出誤區。

    只要遵循這些原則,加上對孩子的愛心和耐心,跟孩子的溝通不是問題,順利幫助孩子渡過叛逆期也非難事。

  • 3 # 小兜媽咪

    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有點搞笑。孩子越大越不聽話,這難道有什麼不對嗎?

    孩子幼兒時期對大人比較依賴,但是在2、3歲時就有一個叛逆期,到了7.8歲又有一個叛逆期,到了青春期又是一個叛逆期。叛逆期說明什麼?說明孩子有了階段性的獨立思想意識,說明孩子的情感和人格都在嘗試脫離父母、嘗試一定程度的自立。這是人類自然生長的狀態,作為父母,難道你要他永遠順從、永遠聽話、永遠不要違揹你?那怎麼可能呢。

    期望孩子越大越聽話,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期望。

    如果題主的提問,指的是“如何讓孩子聽得進去我說話”。這麼問就對了。

    想讓孩子聽得進去,首先家長要做的就是“自己學會傾聽”。

    不會傾聽孩子講話的家長,基本都得不到孩子的認可,孩子普遍不願意和這樣的家長溝通。

    如果要讓孩子聽得進去自己說話,家長第一個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孩子,關注孩子的情緒,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

    別的不說,第一是要耐心。

    很多家長急於自己下判斷,遇到事情不給孩子訴說或解釋的機會,直接站在自己的角度說教、訓斥孩子。孩子沒有多少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自然也就閉口不言了。

    第二,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有些家長自以為最瞭解自己的孩子,動輒給孩子貼上“內向”“孤僻”“淘氣”“愛撒謊”等負面標籤。被慣於貼標籤的孩子,已經懶得跟家長申辯,或者乾脆已經預設自己就是家長認為的那種狀態,自暴自棄,也不會再跟家長表達內心深處的想法和願望了。

    第三,關注孩子的情緒。

    不論孩子的情緒是高興或是悲傷,憤怒或傷心,及時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關注和好奇,撫慰或理解。也就是能夠做到與孩子保持“共情”。孩子就會拿你當自己人,自然願意跟你溝通。

    事實上,很多家長喜歡站在“人生導師”的位置上,對孩子動不動就說教,對孩子的喜怒哀樂也常常給予自己的評判“你這麼想不對”“沒必要生氣”諸如此類,情緒不能達成共通,就別談什麼理性的溝通了。

    最後,我要說明的是,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所謂的負面情緒,也不過是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刺激之後,人自身做出的正常反應。家長應該關注的是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為什麼難過?為什麼憤怒?……

    無論孩子的情緒是讓人覺得喜悅或是不悅的,家長都不應把關注點放在孩子情緒的表面。

    當你明白,孩子的情緒只是一盞訊號燈,而你能讀懂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希望得到你的關注;希望得到你的安慰;希望一個人靜靜;希望事情沒有這麼糟糕……

    那麼,孩子和你之間的溝通就會變得暢通無礙了。

    孩子天生也是具有社會屬性的,自然希望與外界保持良好的溝通和聯絡。如果有人輕輕敲他的心靈之門,他會願意開門;如果有人跺門,對不起,那扇門只會關得更緊。

  • 4 # 大海中的漂浮者

    這個問題提到了“聽話”,首先建議家長仔細判斷希望孩子聽什麼樣的話,達到什麼標準。孩子多數是不聽話的。

    其次,家長要反思孩子小時候,是否付出,是否無條件給他愛。如果從小就溝通好,孩子也不難管。現在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是老人帶,上小學才跟父母,肯定不聽話。

    我家孩子我是覺得越大越好,不用操心都。學、玩耍都很積極。我對孩子的期望就是健康、快樂成長,只要他的想法不犯法、不危險,我就滿足孩子,陪他一起努力。

    如果總是希望孩子按照大人意志來,並不是孩子喜歡的,表現的就是不聽話。

  • 5 # 海水one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想法和我們大人不一樣我們會認為這孩子怎麼這嗎不聽話,不聽話代表了孩子在長大。聽話不聽話的我們大人不要太在意,只要不要太離譜就行。

    小孩子情趣不好,不好溝通,我是這樣理解的。

    首先你要先保證孩子是在自己身邊長起來的,這樣基本個孩子的交流不是什麼問題。如果不是請為自己選擇的路負責。這也是我一直堅持再苦再累帶孩子的原因。只有自己帶孩子才能在孩子出現問題及時的發現與引導。

    上一陣時間,我的孩子脾氣不好,一說話就是急的,我猛然發現,這是我的問題,因為那一段時間,由於很多原因,我常常的愛著急,不知不覺中孩子也和我一樣,簡直就是我在照鏡子。我開始決定,每天天一亮,我們就出去,儘量的少在家待著,能在外邊絕對不在家裡,這樣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孩子的脾氣不在著急了。真的特別難改。

    我們的情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我試驗過,我強忍著怒火,好聲好氣的哄著孩子。他還鬧,耍脾氣,實在不能忍了,就動手唄,打一次能好好幾天,打一次也沒關係,男孩子嘛,再教育的路上少不了捱打。

    女孩子的話可千萬不要打。

    有的時候我在想,孩子為什麼在家裡不聽話,在學校就聽老實的話呢!我發現孩子的感情很細膩,也很敏感,他知道誰對她好,就會對誰任性,不聽話。聽老師的話。老師是嚴厲而又慈祥的,這嗎多孩子必須要有規則才能管理好一個班級,這個規則是不能被破壞的。孩子們在學校對老師聽話是一種尊敬?

    在老家的時候,常聽老人說,他媽媽不在家,更聽話,孩子奶奶也說過,把孩子放在家裡吧,離開你他會更聽話。

    是啊,沒有了愛的庇護他們還能任性怎能不聽話,孩子只有在愛他的人面前才會這般調皮,不聽話。任性,

    孩子的脾氣差不好溝通,這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給孩子一個平和的環境。以自己最好的心態面對他,會有回報的。

  • 6 # 木頭13899

    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認知和判斷標準及能力,自然不像小時候那樣光聽大人的話。先不說孩子的判斷和認知對錯與否,這已說明孩子的在成長,家長首先應該是高興,孩子長大了!其次,孩子因為閱歷和經驗、知識的不足,往往在某些方面的認識存在偏差,家長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理,如果是小事情,可以讓孩子去摸索,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正確的結果和辦法;對大事或重要的事,要透過引導,讓孩子儘量少走彎路或錯路,但方式上應該是視具體的事情和情況而定。

  • 7 # 安然怡家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是一種常態,這是孩子有自我意識,自我主張的表現,恰恰是孩子長大的體現,而且孩子從一張白紙長起來,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嘗試,是他們對未知事物進行辨別的唯一最快捷的方式,這些行為,對映到大人的眼中,也就是所謂的“不聽話”。

    對於孩子的這種“不聽話”,適當引導,順勢而為,在不觸碰原則性問題的前提下,給予孩子一定的發展空間無疑是對孩子成長最有利的。但在原則性問題下,堅持對的,而不對孩子溺愛才是每個家長應有的立場。

  • 8 # HR媽媽的潛能研究院

    孩子年幼時,他們的情感需求簡單直接,擁抱和微笑就能讓他們滿足;

    當他們長大,需求變得複雜,如果父母無法理解和滿足,情感的紐帶就會斷裂。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往往覺得孩子越大越不可愛,越大越不聽話的原因。並不是他們不可愛不聽話了,而是我們不懂得怎麼愛了。

    有句話這麼說的:孩子最不可愛不聽話的時候,就是最需要你的時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看的古裝劇穿越劇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