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河洋橋

    這個問題就搞笑了!多爾滾又不是腦殘,如果他破壞滿清八旗的規章制度,篡權奪位。不僅破壞八旗上下團結,還會給滿清八旗帶來滅頂之災。我們知道,八旗人口滿打滿算不過幾百萬,他們憑什麼入主中原?憑的是君臣一心,政通人和。同床異夢,心懷鬼胎,各自為政,是拿不下中原大地的。

  • 2 # 爾朱少帥

    多爾袞曾經爭奪過帝位,最後沒稱帝。原因如下:

    1.皇太極死後,滿清有資格繼承皇位的而且有實力的有兩位。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睿親王),皇太極的兒子豪哥(肅親王)。按滿清八旗的規矩,兄終弟及,多爾袞是可以的;按父死子繼,豪格也沒問題。

    當時兩人各有支持者,多爾袞雖然略佔優勢,但優勢不會很大。大家僵持不下,只好各退一步推選了年幼的福臨(順治)做皇帝,兩派各出一人做攝政王。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之一多餓,錯過一次機會。

    2.到1644年,豪格獲罪,勢力遭到嚴重打壓。本來對多爾袞又是一次好機會。正好在3月下旬,明朝皇帝崇禎自殺。滿清自然要暫時放下內鬥,趕緊逐鹿中原。

    3.進入中原後,多爾袞急於推行剃髮易服,遭到漢人強烈抵制,反清復明活動此起彼伏。戰事頻繁,滿清都不敢保證能在中原坐穩江山,所以就有了滿清實在不行就退回遼東的說法。時局不穩,多爾袞雖然在入關後成為滿清最大的掌權者,但是八旗皇族力量也不敢小覷,所以多爾袞還是不能輕易搞內訌。

    4.等滿清大局已定,時局平穩的時候,多爾袞自己卻英年早逝了。才有了後來順治帝在多爾袞死後瘋狂清算的事件。

    5.當然了,野史還有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以此保護順治帝皇位的說法。

  • 3 # 於一粟端見十方剎

    來,看看多爾袞的生卒年月你就知道了,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滿打滿算活了不到39歲,他實在是活的不夠長啊,皇位並不是他放棄的,而是老天爺放棄了他!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妃子阿巴亥之第二子。其名字的滿語意思為“狗獾”。被稱為九王。1626年年方15,被封貝勒;17歲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部,因功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1635年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傳國玉璽。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封和碩睿親王。1643年皇太極猝死,在繼承人問題上,手握兩白旗的多爾袞與手握兩黃旗的皇太極長子豪格勢力旗鼓相當,最終折中由六齡童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順治皇帝),多爾袞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在吳三桂開門揖盜的勾結下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後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威風一時無兩。

    順治七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兩個月後,即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被剝奪封號,並掘墓鞭屍。想見其活著時是何等的跋扈囂張,令那對孤兒寡母(孝莊皇太后和順治皇帝)如何恨之入骨了。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牒”。

  • 4 # 公子皇羽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他第一次接近帝位是在努爾哈赤死後,但是多爾袞既不是長子,也不被眾人看好,而且此時年幼的多爾袞也沒有太大實權,屬於政權中心的邊緣,沒能參與皇位爭奪。

    第二次帝位爭奪是在兄長皇太極死後,當時多爾袞積極爭取支援,和皇太極長子豪格展開爭奪,多爾袞雖有兩白旗和部分正紅旗、正藍旗、正黃旗貴族支援 ,但是豪格有兩黃旗、兩藍旗絕大部分貴族支援,實力不比多爾袞差。

    雙方爭執不下,打起來只會是兩敗俱傷,這對於當時雄心勃勃正意圖滅亡明朝取而代之的滿清高層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在雙方都不認同對方的時候,只有採取折中方式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是:多爾袞絕對不是不想當皇帝,也絕不是自願放棄讓位給順治皇帝,更不是像有些影視劇中多爾袞和孝莊太后有私情那麼狗血!多爾袞最終支援福臨登基只是逼不得已的下策!

    多爾袞也不像有些人宣揚的那樣高瞻遠矚,那麼兒女情長,不要因為影視小說影響了我們對歷史的判斷!

  • 5 # 龍支子

    放棄之說明顯有誤,多爾袞已經是準皇帝了,只差昭告天下和登基這最後一步了,只是因為天不假年,多爾袞以39歲的盛年早逝,才沒能完成這最後一步而已。可以說自從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一直以皇位為目標,一步一步在接近皇位,這個步伐從來就沒停止過,直到臨死之時還在不斷地做著努力,所以“放棄”說不能成立。皇帝之位從來不是僅靠實力就可以獲得的,還得要有實現的操作步驟,一旦操之過急,必然是身敗名裂的下場,這樣的教材在歷史中並不鮮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史料中的記載,看多爾袞是如何操作的。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瀋陽)後宮,因生前未立嗣子,爭奪皇位的激烈鬥爭就此拉開。這時的多爾袞雖有相當的實力,但遠遠不足以爭位成功,八旗中以代善為首的兩旗,和皇太極嫡系的四旗,都傾向於擁戴皇太極長子豪格,在兩黃、兩紅、兩藍等六旗都不支援的情勢下,多爾袞如果靠戰鬥力極強的兩白旗強行上位,必然會導致八旗內亂,問鼎中原就永遠成為夢想了。因此,多爾袞主持議定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將頗具實力的豪格排擠出王位爭奪者的行列,已經是重大勝果了,併為之後的操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顯示出多爾袞非凡的政治手段。1644年4月,多爾袞率軍南下作戰,佔領北京後,於當年9月份迎順治帝入京,10月1日舉行登基大典,是為順治元年,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賜穿貂蟒朝服,併為之建碑立功,稱“永垂功名於萬世”,從此,多爾袞在待遇上遠遠超出諸王之上。

    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封皇叔父攝政王,迎來送往的禮儀已接近皇帝,文武大臣節慶日朝賀完順治帝后,即去朝賀多爾袞。

    順治三年(1646年)5月,多爾袞以順治皇帝信符在皇宮之內,每次下發旨令多有不便為由,將皇帝璽印皆搬之自己府內,並從這一年開始,多爾袞所用儀仗種類與皇帝持平,只是具體數目略少一些,至此,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

    順治四年((1647年),賜多爾袞“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即多爾袞可以不用為皇帝行禮了。

    順治五年(1648年)2月,多爾袞以違法亂紀為由,將爭奪皇位的最大競爭對手豪格下獄,4月份豪格暴死於獄中;年末,多爾袞封皇父攝政王,“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不僅禮儀完全向皇帝看齊,而且一切政務不再做出請示之姿態,儼然已經是皇帝了。

    順治七年(1650年)8月,多爾袞追封生母為“考烈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僅過了幾個月,多爾袞因行獵時墜馬跌傷,當年十二月初九日不治身亡。以上史料足夠說明,多爾袞從入關到去世的六年多時間內,從未停止過邁向皇位的步伐,所謂的“放棄”一說明顯是受了影視劇的影響,政治絕不是熱戀中的花前月下,而是你死我活,不少人把多爾袞沒有當皇帝歸功於孝莊皇太后,不管多爾袞與孝莊太后之間是否存在戀情,但以多爾袞為爭取皇位的奮鬥過程來看,孝莊太后發揮作用的可能性不大。

  • 6 # 漂浮菌

    謝謝邀請。事實上多爾袞不是不想做皇帝,他到死也從來沒放棄過對皇位的爭奪。皇太極死後,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進行過一番爭奪。多爾袞肯定也參加了,不過最後沒成功。但是多爾袞並沒有放棄,只是後來死太早了。如果再多活幾年的話,皇位有很大的可能就是他的了。

    皇太極死後因為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讓多爾袞找到了機會。當時呼聲最高的繼承人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除此之外就是多爾袞了。兩人背後都有一幫勢力支援,不過總的來說還是支援豪格的人多,多爾袞還是弱了那麼一點的。

    討論這個問題,首先還得說一下滿清的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在很早的時候確立了八王議政制度,他規定了很多國家大事,尤其是皇位的繼承都需要透過八王議政來確定,而這八王就是八旗的旗主擔任。後來皇太極為了增強皇帝的權利,弱化這些旗主的權利。又將八旗中的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由自己親自統領。這三旗被稱作上三期,權利地位都高於其他的五旗。所以這三旗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因為他們是皇帝的專屬力量,所以一直都是支援皇帝一系的。在皇位的傳承上,他們也只認皇帝的兒子繼承,不買多爾袞的賬。

    當時支援豪格的人,跟支援多爾袞的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雖然豪格這邊更強一點,但是多爾袞也毫不示弱。支援豪格的人主要理由就是他是皇太極的長子,皇位理應由他繼承。而支援多爾袞的人主要理由就是他的功勞大,威望大。

    最後兩幫人誰也吵不過誰,還差點打起來。雙方衡量了對方的武力值,都覺得打起來的話代價太大沒有必勝把握。最關鍵的是都不想背上分裂清朝挑起內戰的罵名。於是都退讓了一步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豪格這邊的底線就是,豪格可以不繼位,但是必須得是皇太子的兒子繼位。而多爾袞看到事不可為,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表示可以讓皇太極的其他兒子繼位,但堅決不能是豪格,而且必須讓自己做輔政大臣。最後雙方由是一番扯皮,定下了由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繼位。當時福臨才六歲,他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了。為什麼選他呢,因為他年紀小好控制。

    雖然多爾袞當時沒有成為奪走皇位,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後來成了攝政王,並且運用很多手段,把反對他的人殺的殺,發配的發配。把所有權利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成功的架空了皇帝。就在他準備廢掉順治,自己登基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影響他後半生的事情,他竟然騎馬摔死了。這個在馬背上打了半輩子仗的人,竟然騎馬摔死了,還真是諷刺啊。

    所以說,多爾袞從來都沒有放棄爭奪皇位。第一次是因為機會沒到,實力不夠。好不容易掃清障礙的時候,沒命享受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參加體育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 7 # 文史今安在

    皇帝的兒子不一定能當皇帝,當皇帝,一要有能力、二要有實力、三要眾望所歸,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多爾袞不能算是放棄皇位,只是天有不測風雲,英年早逝沒能等到時機完全成熟。

    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1612~1650年)才14歲,作為十四子的他在八旗牛錄的分配上,得到努爾哈赤的偏愛,由此推斷努爾哈赤有讓多爾袞即位的打算,但母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實力強大的皇太極登上汗位。此後的多爾袞追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奠定了在諸王中的地位。

    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沒有遺詔也未立繼承人,皇太極長子豪格時年34歲和31歲的叔叔多爾袞爭位,當時豪格掌握117個牛錄的兵力,多爾袞三兄弟掌握98個牛錄的兵力,代善和濟爾哈朗掌握96個牛錄。以多爾袞手中的兵力最強。當時劍拔弩張,二人互不相讓,後宮五妃並不支援豪格,僵持局面下,為了大清的長遠發展想出了折衷方案,選擇6歲的皇九子福臨即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為攝政王。

    順治元年,清軍入關。多爾袞先後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年)死於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

    影視劇中多爾袞因愛慕孝莊皇后才力主其子福臨即位,自己放棄繼承皇位的大好機會。而孝莊皇后是否下嫁多爾袞也是清宮四大疑案之一。

    個人以為多爾袞和孝莊皇后兩人年齡相近,關係親厚些情有可原,而滿清、蒙古的婚俗裡丈夫死後再嫁不足為奇。多爾袞沒有兒子,如果能名正言順登基稱帝,將來傳位於福臨未嘗不可。

    只是短短7年時間,既要安排統領下地方事務,還要征討明軍和各路義軍,時間比較倉促。多爾袞入關後著力剪除豪格的勢力,在順治五年(1648年)處置豪格,削爵幽禁,其後死於獄中。但來不及處置另一擁護皇太極一系的濟爾哈朗,只免去其輔政的權力,讓他繼續領兵打仗。多爾袞死後,濟爾哈朗首先拉攏各王聯名向福臨追論多爾袞的罪狀。兩個月後,多爾袞被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到了乾隆時期才翻案,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沈從文的詩“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髮”為什麼不是這頭是青絲,那頭是白髮,從年輕到老不更合邏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