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偉傳媒
-
2 # 德全不畏
我認為,生活容得下不求聞達的人。
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古已有之。在《上古天真論》有這樣一句話:“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這是古人用來描述理想社會的。
人們吃什麼食物都覺得美味可口,穿上什麼衣服都感覺舒服,社會上的風俗習慣也覺得很美好;社會上高層的人和下層的百姓各安本分,互相併不羨慕。這就是古人認為的理想社會。
莊子說,正確的人生態度。要因人而異,應該是介 於“材”與“非材”之間的,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也就是說,做有用於別人的材,或者做無用於別人的非材,不用糾結,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人擁有的資源不同,機遇不同,心境不同,能力有差別。如果有條件的話,積極的進取,以求聞達當然很好。如果條件不具備,又何必苦苦的強求呢?畢竟社會上,平凡才是絕大多數的人的人生主題,古今中外都是這樣的。可見,現實生活中既容得下“但求聞達”的人,也容得下“不求聞達”的人。
所以,我認為生活容得下不求聞達的人。
顧名思義不求聞達者就是不追求名利的人;簡單解釋一下成語的意思;聞:有名望,顯達;達:顯達。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
其實只要是人肯定是圍繞著周圍的事或者是利而活的,也就是說人是離不開利益關係的!都知道諸葛聖人孔明,為了劉備江山社稷天下安民故而踏出深山助劉備成就大業。
問題來了他為什麼放棄悠然自在去開闢山河呢?放棄已有的名而助劉氏一統天下呢?更何況他已經名揚四海了,名望已經存在了為什麼?是因為人的生活必須以事為軸心而轉,故此才有生機與不同的體會或更高的生活境界與人生趣味。我們都知道週而復始是一件很苦惱單一的迴圈狀態,都想去脫離單迴圈,去追求更多更富有激情的體驗!這是人的本性!
想想諸葛孔明隱居多年與世無爭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多好呀,可最終也是事態讓他步入亂世之爭。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他想他可以更有機會、更有價值去釋放他的智慧與能力!能說諸葛孔明是不求聞達的人嗎?
現在生活離不開的全是名和利,可以說名利是任何人需要達到的一個目標目的了。要麼名,要麼利,當然名利雙收天下無敵!不求聞達者的先驅條件是身無雜念,看破紅塵之人。那這樣的人在哪裡?
有人說和尚僧人就可以做到身無雜念不記名利。但是你要知道他也不是天生就與世無爭看破紅塵而追求自我的,而是歷經了迫折被生活社會洗禮了無數次以後才脫離苦海置身事外,獨享清靜的!單反牽扯到塵世之事,必將有名利之染。
總而言之,生活是離不開不求聞達之人!名與利都是現代人追求的一種生活態度,反正不利於社會發展、進步!以上代表個人意見,望不喜者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