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圈Magazine

    編劇和導演當然都重要,也不發很多作品編劇和導演是同一個人,這在國內外都不少見。

    中國正進入一個個人私慾膨脹的時代,尤其是在演藝界,想要把持創作的純粹性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周圍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編導二合一,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導演們的虛榮心和私人慾望。

    一方面“編導二合一” 既有無奈又有刻意

    張猛、王超、章明、張琦……這些中國電影界的年輕導演,都同時擔任著影片的編劇。就像在一次記者的採訪匯中張猛無奈地表示:“其實我也不想導編二合一,但剛出道,誰會拿著寫好的劇本讓你拍呢?”張猛的話確實擊中了國內電影的一個要害:投資人不願冒險!馮小剛也是在呼籲:“投資人要給年輕人機會,不要怕賠錢!”但目前的狀態是,大導演的劇本多得看不完,年輕導演只能自編自拍。

    資深的導演自己編劇這靠譜嗎?

    至2000年的《幸福時光》為止,張藝謀的電影一直是改編小說、散文或新聞報道,他的名字也從來沒出現在編劇一欄。但是從接下來的《英雄》開始,張藝謀這個名字也漸漸的出現在編劇這一欄中。 其實仔細觀察就能看出張藝謀電影的負面評價就是從《英雄》開始的。之前張藝謀的電影多少也存在爭議,但大家只是對其是否媚外展開討論,對影片本身尤其是講故事能力還是基本肯定甚至相當欣賞的。

    但從《幸福時光》開始,觀眾開始對其所講的故事、人物、主題、對白、劇作都產生了懷疑。恰恰正是從《幸福時光》開始,張藝謀的個人想法或則說是在劇作上的創作理念開始進入電影。到《英雄》、《十面埋伏》,張藝謀的劇本創作理念更是控制了一切,跟他聯名編劇的李馮、王斌從某種角度講只是應和而已。《千里走單騎》可能還能稍微好一點,原創故事還有張藝謀,但編劇只署名鄒靜之,這可能是張藝謀自身也意識到這一點,又把編劇權交還給了專職編劇。《滿城盡帶黃金甲》回到改編的老路子,但張藝謀的存在還是影響了劇本,劇作上還是有問題。

    其實不只是張藝謀,中國的另一大導演陳凱歌也是如此。《霸王別姬》之前,其電影都改編自文學作品,《風月》中,陳凱歌署名原創故事,至《荊軻刺秦王》,陳凱歌的名字便光冕堂皇地出現在編劇一欄,到《無極》,陳凱歌成了唯一的編劇。《霸王別姬》之後的逐漸走下坡路是否跟導演個人私慾的極度膨脹有關?這個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陳凱歌在《霸王別姬》之後再也達不到自己的巔峰狀態了。張藝謀在《幸福時光》之前難道就沒有為劇本創作出過主意、提過修改意見嗎?答案是肯定有,而且是無私的、全身心投入的。而陳凱歌在《霸王別姬》之前的電影中也肯定參與了劇本創作的工作,只是那時候他們還都比較純粹,比較少個人的虛榮心,只是一心想把電影拍好,即使不署編劇的名也無所謂。那時候他們也更重視劇本,更尊重劇作這一專業。但是漸漸的好像偏離了自己當初的那個軌道。

    現在好像每個導演都非要標榜自己能夠勝任自編自導不可,如果你說不是自編自導你就好像沒有才華一樣。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導編合一這本來就是一個時機和狀態的問題,如果沒有那樣的能力以及狀態硬要強求那麼出來的結果肯定是差強人意的。當然,也有一些導演是具有獨立創作劇本能力的,例如賈樟柯等,那又另當別論。好萊塢金牌製作人比利·奧古斯特就表示,在好萊塢,導演和製片人能否達成共識更重要,“好萊塢的製片人經常是找了劇本和演員再找導演,如果跟導演有分歧,就會把導演開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各方都比較好的狀態,不會因為一些個人的原因而影響作品本身的質量。

  • 2 # 科技文化鄭軍

    這要看兩個因素,一是劇的投資大小,投資越小,編劇越重要。二是看雙方的名氣對比。

    編劇負責故事,導演負責呈現畫面。早年電影投資普遍很小,畫質不清晰,很多戲就在攝影棚裡,後面畫上千山萬水,擺假花假樹來拍。這個時候編劇是第一位的。觀眾也不怎麼在意畫面質量,主要是看故事。

    我曾經給一位老編劇幹活。他在八十年代上影廠裡是著名編劇。當時電影製片廠有編劇部,養一批自己的編劇。他告訴我,當年他們是廠裡第一部門,導演都是給他們拎包的。馮小剛出道時,還給王朔當過一段時間的小弟。八、九十年代電影投資很小,幾十萬拍一部電影,導演就是放大的攝影師而已。

    隨著電影投資越來越大,導演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為什麼?幾千萬幾個億給你用來作效果,話語權自然就提高。當年馮小剛拍《夜宴》,最早的劇本叫《寶劍太子》,是一個自由撰稿人寫的,據說當時五十多歲,居無定所,住在定福莊傳媒大學旁邊租的房子裡。馮給了二三十萬的稿費,買下來後反覆找人改劇本,我們都看不到這個原始編劇的名字。

    我看過一些電影預算表,編劇費用就是整個投資的百分之一,百分之一點五左右。這筆錢還不是給一個編劇,是給一個編劇組。因為片方不是拿到第一版劇本就完事,而是反覆找人修改,最後拍的不知道是第幾稿。這些人加起來掙的不如導演的幾分之一。

    現在電影通常就是導演中心制。立項的時候只有一個策劃案,根本沒劇本。裡面只有梗概和幾個主要角色。這些不變,剩下的都能變,然後就是找人把策劃發展成劇本。

    有時候導演經常邊拍邊改劇本,甚至不看劇本,走到哪個場景高興了就多拍段戲。當年張藝謀拍《十面埋伏》就是這樣。如此完成的電影通常情節很散,東一下西一下。當然,這是大片時代早期的事,那時候剛有視效,觀眾好奇。現在不是好故事,觀眾也不買賬了。但是相對於需要指揮大量機器裝置的導演,用電腦寫作的編劇肯定值不了那麼多錢。

    相對來講,電視劇中編劇仍然比較重要,那是因為電視劇沒錢鋪設畫面。這到不是電影和電視劇總投資有差距,兩三集電視劇相當於一部電影的長度,一個電視劇相當於拍十幾部電影。平均到每個鏡頭裡的錢就很有限。所以電視劇服裝道具特效都不講究,觀眾也不怎麼挑。電視劇以臺詞為主。演員大段大段地講臺詞,這就要靠編劇來寫。

    大約十年前,好萊塢編劇工會曾經搞過一次罷工,想把他們的收益延伸到網路等等新媒體中間。導致好多拍了一半的專案就此耽誤。可以看出在好萊塢,編劇地位也不高。但是製片方乾脆請英國編劇來補活,英國編劇不入美國的編劇工會,但使用同一種語言,算便宜勞動力。這場罷工不了了之。

    名氣比較好理解,大腕編劇配上年輕導演,相對來說會好一些。高滿堂,蘆葦等人都是編劇裡的大腕。不過這種情況很少見,一般製片方請大腕編劇,也都配名導。反過來的現象很常見,先把名導演找好,讓他們自己隨便找幾個人寫故事。象甯浩這些導演就是帶著自己的御用編劇,沒人注意他們是誰,只知道片子是甯浩導演的。

    總之,除非經常自編自導,象郭敬明這樣控制整個專案,現代影視業裡編劇普遍不如導演重要。

  • 3 # 一嘟嚕一嘟嚕的八月呦

    編劇重要還是導演重要,行裡有句話“劇本一劇之本!”導演沒劇本他拍什麼?!有人說香港導演王家衛沒有劇本不是也能拍嗎?這是外行話。王家衛是沒有紙質的劇本,但他肚子裡有劇本。再說的徹底一些,如果導演能代替編劇,這個世界早就沒有編劇這個行當了。

    編劇和導演是兩種不同的工作幹著同一件事。編劇用文字講故事。導演用畫面講故事。演員用行為講故事。

    既然編劇重要,那麼是不是爛片都是編劇的責任,不是。就像蓋大樓,編劇設計藍圖,導演負責蓋樓。圖紙設計的好,樓蓋的就好。圖紙設計的有問題,蓋樓的可以拒絕施工。導演既然拍了就只能說明導演認為劇本可以拍。也就是說,導演是把關劇本的,所以片子拍出來導演就要對故事(劇本)負責!

    現在影視圈的問題是導演不懂劇本(多數不懂),就像郭德綱說的,講不好相聲就寫不好相聲。這是一般規律,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劇作家王佐不是說相聲的也能寫出《樓上樓下》《虎口脫險》《小偷公司》那樣的經典相聲。導演除非幹多了,雖然不會寫但是能看出好壞。

    作為導演可以不會寫劇本,但必須能看出好壞,如果劇本有瑕疵,能夠有具體的修改意見和方法,這是最基本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麻煩給一份ganz viel zeit的歌詞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