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卷
-
2 # 三上詞話作者
理論指導,創作重要
♉️ 詞學研究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詞學研究涉及諸多分類,如音韻研究(聲調研究)、韻律研究(詞調與宮調研究)等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詩詞創作歸於應用研究範疇,儘管詩與詞的創作不盡相同,但詞包含詩。何以為憑?詞的初期一度被稱作“詩餘”,“樂府”等,意思是詞就是詩,詞是詩的昇華。
音韻研究,雖然與詞有關係,但從學科上歸於漢語言文學研究範疇,雖與詞學研究有著相同之處,但有著課題的分類和方向的不同。詞學的研究遇到了不同尋常的困難,就是南宋後遺失了詞的樂譜,也就是說之後的詞是有平仄,沒有樂譜。隨後的研究停滯在就宮調論宮調,就詞論詞的紛擾之中。幸好元初張炎在《詞源》捲上記錄了有關詞調與宮調的基本要領,如在《謳曲旨要》載有“大頓聲長小頓促,小頓才斷大頓續。大頓小住當韻住,丁住無牽逢合六”等關於詞的樂譜標號,還有類似的宮調原理等,其它猶如“清空”“節序”“賦情”一類的賞析性指要了。從此一路下來近700年,雖然出了好多詞譜和詞話,基本上屬於就詞論詞,就算是大名鼎鼎的《詞律》《欽定詞譜》《白香詞譜》等雖然也附上詞牌詞例,但詞調與宮調的關係是什麼,也沒有具體地講出個子醜寅卯來,結果還把聲調也給搞錯了,(後面講原因)《碎金詞譜》雖然附有工尺譜,但還不是燕樂半字譜,其實已經彌足珍貴了。
清代《白雨齋詞話》《蕙風詞話》《人間詞話》等,基本上屬於文學評論,雖然《人間詞話》涉及詞調和音律問題,也是泛泛而講,賞析更多,哲學式思考猶佳。這樣下來,從南宋末至今,詞學研究尚在尋找突破口的戰略當中,吳熊和《唐宋詞通論》算是深入詞樂之中,運用翔實的樂理史料,介紹詞之概貌,起到了旁徵博引的作用。還有其他詞學家的論說亦如此。儘管這些成果很卓越,做了詞學研究的鋪墊作用,但與詞的應用創作,配套和銜接不甚暢通,就算是仿效亦難,找不到確切的例證。所以後來的詞學研究始終處在只要涉及詞樂,就處在不肯碰觸狀態,能繞過儘量繞過,勇者亦還在概念中苦苦尋找新的線索,教科書中介紹依然是突出詞作的理解和記憶精美句子當中。
《三上詞話》,從學科分類上是屬詞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於一體的研究成果,通俗的講就是既會說又會做。此集是中國“詞壇最為系統的詞學理論,最為嚴格的填詞實踐,最為創新的詞學成果。”(百度百科《三上詞話》。)捲上詞論開闢了嶄新的章節,並對全新的內容進行定議和推導。
在填詞基本的程式中以例說明,同時開設了諸如詞的創作手法、詞的用典、詞的修辭,對命題進行了定義和推論,尤其是在“詞的創作手法”一節,對誇張、襯托、頓挫、比擬、借代等修辭手法,開闢了填詞系統研究和例證運用的開山向導,為詞學核心研究和創作運用起到示範性作用。在此基礎上延伸和擴充到詞的句式結構、詞的吟誦與歌唱及填詞的焦點透視等,都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形成了全新的章節,尤其在“宮調與詞調”等核心問題上有所突破和發現,填補了歷代詞譜的疏漏,為詞學進一步研究宮調和詞調的問題提出了課題性方向。其詞論之“工尺譜十二律呂”一節推演出歷代詞譜規定詞牌句式中的可平可仄,不是多家詞人有不同的填寫,而是同一詞牌,多家詞人所注宮調不同的原因。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即元代中期以來所填之詞大都失律了。也許人們都不願接受這個事實,但經研究推導的結論就擺放在那兒。按照學術追求的標準,就是求真、求理、求實的精神,我們現在回過頭重視它改變它,正是體現夢寐之所求。對此《三上詞話》主張原聲填詞,至少不會因文字問題造成失律即跑調的問題。卷中詞譜139調,嚴格對照原作進行制定作法,並以例詞相對照,從一個側面起到了鼓動的作用,為更多同道樹立自信心。同時在卷下詞品中,從唐宋元明清至今,對詞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世行了系統的介紹,並對詞人之詞風進行了新的總結和評價,為詞的創作風格多變起到引導和啟示作用。
提示和希望:
如有謬論,請閱讀《三上詞話》後進行指正和探討!
《三上詞話》自2016年㡳,由中國書店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以來,全國各大網路書城和臺灣大書城、香港大書城等均有發行,尤其是臺灣“部落格來”書局、實體店及網路書城向全球推薦發行,並於2017年開設“極品商品《三上詞話》超值獨家經營”專欄及活動;得到2017年9月,第二屆孔學堂書博會的隆重推薦。全國近200所省以上重點大學(含港澳臺)圖書館均有收藏。♈️《校園衛士之歌》mp3 可在百度搜索(酷我音樂、蝦米音樂、QQ音樂),原詞為《永遇樂.校園衛士之歌》。(注:此詞非詞譜之作,後來創作。)
回覆列表
我來淺談一下自己淺陋的理解。一般人可能會覺得詞學研究和填詞區別不大,都是跟詞這種文體打交道,但是,我覺得其實不然,區別還是很大的。
詞的創作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是,現代意義上的詞學是近現代才有的。古人對於詩詞的評論,往往是詩人詞人也是評論家,構建理論的能力略弱,不是系統性,理論化的研究。而,今天的詞學更加偏向純粹學術化研究,借用大家胡云翼在他的《詞學ABC》上面所說:“我這本書是"詞學",而不是"學詞"。”而龍榆生先生更是認為,填詞是“文人學士之才情富豔者皆優為之。”,詞學是“為文學史家所有事。”他把詞學研究的範疇分為了五種圖譜之學,詞樂之學,詞韻之學,詞史之學,校勘之學。近現代,很多學者更是把西方的一些理論引入詞學研究。
而,我認為詞學不僅僅是研究詞這種文體,更是以“詞”為載體研究一些文化領域的事物。相比之下,單純的填詞就更加文學化。
填詞這種文學創作和詞學研究是否矛盾呢?我覺得可以說矛盾,也可以說不矛盾。優秀的詞人未必是好的學者,二者思維方式並不一樣。但是,相互也是互補的,填詞所感悟到的東西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詞的相關內容,還是有益處的。著名學者程千帆先生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