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
2 # Robrt590
苗沛霖是個三姓家奴,誘捕陳玉成之前就已經投降過一次清朝,叛降過一次太平天國。照理說這種有劣跡的人不應該再相信。但陳玉成當時二十來歲毛頭小夥子,太輕信他人。另一方面在安徽仗打得不順,急需補充有生力量。這樣就著了苗沛霖的道。像苗沛霖這種人,只能收編,不能讓他獨立帶隊。說來說去,還是陳太年輕。太平天國裡缺少謀士名將,成不了大事。層次還是低了點。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苗沛霖是何許人也。在清軍、太平軍、捻軍角逐於安徽、河南地區時,第四股政治勢力悄然崛起,那就是借清廷大辦團練的政策而遍佈各省的練勇勢力,而其中最大的一股,就是盤踞淮北的苗沛霖集團,在其全盛期被苗沛霖掌握的私人武裝——苗軍,數量高達二十多萬,成為各方積極爭取的物件。
苗沛霖為人功於兵法及文史知識,相當自負,自詡不遜於湘軍曾國藩等人,更有積極發展個人勢力、帝王自為的野心。其雖以剿捻為名,得以掌握團練武裝,並投效清廷大員勝保,得以迅速擴張。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與其它各路清軍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當勝保被調離安徽、北方又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一些清軍被迫北上勤王時,苗沛霖趁機打出“河北天順王”的旗號,猛攻壽州等淮北清軍重鎮,開始了他第一次反清自立的戰爭。
與此同時,湘軍集團在曾國藩的謀劃下,也挫敗了調其精銳部分北上勤王的計劃,得以集中主力與太平軍英王陳玉成主力、捻軍張樂行主力在安慶展開會戰,這一戰可謂決定湘軍和太平軍之間盛衰發展的關鍵一役,雙方均投入精銳,尤其是陳玉成為此更承擔了巨大的壓力,他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有助於己方的政治勢力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太平軍、捻軍與苗沛霖苗軍集團的結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然而不幸的是,綿延多日的安慶會戰的結果,卻是太平軍及捻軍的大失敗,皖南防線全線崩潰,陳玉成及手下心腹部將們正糾結於是否蒐羅殘軍,退往天京外圍佈防,也將受到天王的可能嚴懲;還是繼續在安徽纏住湘軍以作最後一搏時? 卻傳來了苗沛霖集團獲得壽州大捷、活捉了清廷安徽巡撫翁同書的訊息。跟著又見到苗沛霖派來的使者,邀英王陳玉成及部下北上廬州,共同北進河南的建議,這對於正“走投無路”的陳玉成來說,可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必走之路了。
熟不知,當安慶戰役的訊息傳出後,慣於政治形勢評估的苗沛霖,就已經認定洪秀全太平天國政權必將覆滅,隨即積極派人與清廷接洽“反正自贖”事宜,而就近消滅陳玉成殘部和捻軍張樂行部,就成了他要納的投名狀了,當陳玉成率部出人意料地突出清軍重圍,北上靠攏苗沛霖集團時,悲劇已然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