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鐵人

    說個最淺顯的道理-貨幣其實就是社會財富的一種量化方式,社會有多少財富就對應的發行多少貨幣,不過這是理論上的說法,實際上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發行量時常會超過全社會所擁有的(包括新創造的)財富,老百姓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錢都毛了”其實就是貨幣發行量超過實際財富的真實感受,所謂錢都毛了就是老百姓對貨幣貶值的真實感受。

    那麼貨幣怎麼會貶值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貨幣超發的後果。打個比方,假設一個經濟體一年生產一萬個麵包,相應的發行了一萬塊錢,那麼一塊錢剛好可以買一個麵包;倘若發行的貨幣達到了10萬塊錢,那麼一個麵包的價格就漲到了10塊錢,其實這個社會的財富並沒有增長到10萬塊錢,財富的總量還是一萬個麵包,從賬面上來看人們的收入似乎漲到了原來的十倍,實際上真實的收入和過去是一樣的。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富要比上面所舉的麵包的例子要複雜得多,既有當年新創造出來的財富也有過去累積的財富;既有普通的商品也有不動產、文化藝術類科技知識類等無形財富,那麼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鈔銀行在增印鈔票的時候需要綜合權衡全面評估,同時還要考慮到進出口順差逆差等國際貿易收支狀況的特殊因素,因此發鈔的多少其實是一個技術含量極高的系統工程。鈔票發少了會降低流動性,不利於經濟的繁榮,甚至會帶來區域性的通縮風險,而貨幣超發則會導致通貨膨脹-但是以中國近二十年的實際情況來看,普遍認為我們的貨幣超發嚴重,但卻沒有引起嚴重的通貨膨脹,其原因在於我們國民經濟的特殊性-中國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蓄水池”,那就是房地產業。超發的貨幣很大比例都進入了房地產市場,於是這些年中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房子的價格翻著跟斗地上漲,但是其他商品及服務的價格增長幅度卻遠不如房價上漲的速度,從宏觀上看便沒有引起劇烈的通貨膨脹吧……

  • 2 # 萬維財經

    有必要先學習下貨幣貶值原理:

    其實,可以反過來想:如果把一定時期內可購買的商品價值/數量總量看作貨幣Q;而把貨幣看作商品,貨幣發行量就是產量M;貨幣價值為

    P2=Q/M

    如果貨幣發行量越大,那麼,貨幣本身價值就越小,表現為P2越小,意味著:

    貨幣不值錢了,通貨膨脹,貨幣貶值!

    再來分析物價和貨幣發行量關係

    接著上面的假設條件,一定時期內,每單位的商品所分攤的貨幣數量為

    P1=M/Q

    M相對穩定,貨幣發行量越大,商品價Grand SantaFe高。例如:貨幣政策放水,對市場大幅投放貨幣量,結果是,房價蹭蹭往上漲!

    以中國為例,近二十年來,貨幣供應量年均增幅基本是GDP增幅的200%,超過2倍!

    現在不難理解了,為什麼物價一直漲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金宵大廈》有林夏薇客串嗎?這部TVB奇幻劇的結局將會怎樣發展?